《渔父》:爱国者的悲壮挽歌
2022-04-22张会恩
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名平,楚人,楚王同姓贵族。曾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得怀王信任,官左徒、三闾大夫,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抵抗秦国侵略。后遭谗而被朝廷疏远,先放逐汉北,又流放沅湘。最后因郁闷悲愤,投汨罗江而死。他在民歌基础上创始“骚体”,是我国最早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传世,其作品善用比喻传说,想象丰富,文辞丽雅。
渔父
屈原既放(1),游于江潭(2),行吟泽畔,颜色憔悴(3),形容枯槁(4)。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5)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6),是以见放(7)。”渔父曰:“圣人不凝滞(8)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9)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10)而歠其醨(11)?何故深思高举(12),自令放为(13)?”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14),新浴者必振衣(15)。安能以身之察察(16),受物之汶汶(17)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18)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19)而笑,鼓枻⒇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21)。”遂去,不复与言。(《昭明文选》)
注释
(1)既放——已经流放。
(2)江潭——水边。
(3)憔悴(qiáo cuì)——形体瘦弱,神色疲惫。
(4)形容——形象容貌。
(5)三闾大夫——官名。
(6)“世人”句——世上的人都贪鄙唯独我清廉,大家都巧佞唯独我守正。
(7)是以见放——因此被流放。见:被。
(8)凝滞——停止。
(9)淈(qū)——搅浊。
(10)哺(bǔ)其糟——食酒渣。哺:吃;糟:酒滓。
(11)歠(chuò)其醨(lí)——饮薄酒。歠:啜、饮;醨:薄酒。
(12)深思高举——沉思独行。深思:忧虑君主和人民;高举:独标忠直。
(13)自令放为——让自己这样被流放呢。为:呢。
(14)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
(15)振衣——去掉衣服上的污秽。
(16)察察——洁白。
(17)汶(mén)汶——犹惛惛,昏暗不明。
(18)皓皓——犹皎皎,比喻贞洁。
(19)莞(wǎn)尔——微笑。
(20)鼓枻(yì)——摇动船只。鼓:振动;枻:舷,船边。
(21)“沧浪”句——沧浪的水清,就用它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浊,就用它洗我的脚。其寓意是:政治清明时,可以修饰冠缨而出仕;政治昏暗时,可以抗足而远遁。浪:读láng;濯:洗涤。
赏析
张会恩
本文是一篇对问式“骚体”杂文,充分展示了诗人屈原执着顽强,矢志不泯,愤世嫉邪,不随流俗,一心报国的思想感情。
直抒胸臆,是这篇杂文最显著的特点。据《史记》所载,屈原本为楚国三闾大夫,始为怀王重用,后值秦国虎视楚国,两度派张仪游说怀王。屈原直谏怀王杀张仪,但怀王不听忠言,反信谗言,绝齐亲秦,结果丧地辱国,自己也身死异邦。屈原的一片爱国之心付之东流。后楚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又嫉贤妒能,进谗襄王,屈原终遭流放,辗转沅湘。《渔父》即是屈原放逐后假托渔父言辞以相反驳,表明自己的高洁,决不随波逐流。当渔父劝他“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时,他对贪鄙奸佞的人表示了极大的愤懑,并矢志不移地回答:“宁赴湘流,葬于江魚腹中,也不蒙世俗之尘埃!”史载屈原就是在写完此文后不久忧愤地投汨罗江而死的。因此,完全可以说,《渔父》是一个爱国者壮志未酬的无比悲壮的挽歌。
《渔父》表现的是一个人格完全独立的高大形象,是一个报国无门者的心灵写照。为什么报国无门、志向无法实现呢?究其原因,乃是由于楚国君主的昏庸,朝政的腐败,社会现实的“世人皆浊”“众人皆醉”所造成,这就使得这篇文章具有了社会学批评的意义,获得了杂文所独有的艺术效果。
摘自《中国杂文鉴赏辞典》山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