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一比”,比对了吗?
2022-04-22程黎李达棋
程黎 李达棋
回归“比一比”的初心,关注孩子多元化发展,引导孩子发掘自我价值,成为积极向上且独立的个体,这才是“比一比”的正确打开方式。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总喜欢做比较,“别人家的孩子”似乎能成为“比一比”的各种标准。父母为什么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总被比较会给孩子成长带来什么影响?如何正确地进行“比一比”呢?
父母为什么喜欢“比一比”?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下,榜样文化、追求上进的价值觀和世代传承的文化习俗无不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当下,很多父母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
榜样的激励作用。榜样意为样子、模样,是代表价值规范的典范。当下,“比一比”往往成为寻求参考标尺的常用方式。很多时候,父母希望“别人家的孩子”能够给自己的孩子塑造一个楷模,为孩子指引方向,从而起到激励孩子不断进取的作用。
积极向上的价值驱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向好的价值取向,“比一比”往往是在追求“好”的过程中产生的外在行为。很多时候,父母缺乏养育自信,总担心自己无法给孩子正确的教育,希望通过和他人比较找到标准,然后要求孩子向标准迈进,以缓解自身的焦虑情绪。
实现自己的夙愿。为人父母者,常常会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家族文化的传承者。他们会不自觉地将自身成长过程中未尽的愿望投射到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通过孩子的成长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孩子能成为“最好”,“比一比”似乎成了不断追求“最好”的阶梯。
这样的“比一比”,请小心!
其实,大多数情况下,父母“比一比”的初衷是好的,但很多时候,一厢情愿的比较可能在不经意间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
完美榜样比一比——亲子关系的枷锁
其实,“别人家的孩子”往往是一个被符号化、标准化的好孩子概念,经常是养育焦虑下父母所幻想出的完美榜样。与“别人家的孩子”这样一个幻想榜样进行比较,显然是错误而不对等的。如果一味地将孩子与符号化的模范孩子做比较,甚至是与一个幻象做比较,不仅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让孩子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不利于自我概念的建构和探索,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还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爱自己”,更爱“别人家的孩子”,从而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和紧张。
同龄人比一比——人际关系的桎梏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孩子跟他的同学、朋友和兄弟姐妹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方式不仅会引发孩子的自卑情绪,还有可能会催生消极的竞争性同伴关系。总被跟他人进行对比的孩子,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否定,对他人的肯定。久而久之,可能会误把他人当成自己的假想敌,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分出优劣,对同伴生出嫉妒之心。这种比较方式往往不利于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还可能会影响其对自身社会交往能力水平的准确判断。
父母意愿比一比——自我实现的阻力
很多父母喜欢把孩子的表现和自己小时候所谓的“优秀”行为进行比较。这种“比一比”背后隐藏的是孩子难以或者不敢超越的形象——高高在上的父母。父母这样比较,是为了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通过不断地将孩子和儿时的自己进行比较,促使孩子成为像自己那样的人,然后超越自己,替自己实现梦想。这样的父母经常说那句耳熟能详的话——“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这种“比一比”会成为“绑架”孩子的借口,让父母“顺理成章”地将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寄托到孩子身上,剥夺孩子心理发展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他们忽视自己的主观意愿,失去自我成长的目标,从而无法认识到自我价值,完成自我实现的需求。
“比一比”的正确打开方式
不恰当的“比一比”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伤害,那作为父母该如何正确进行“比一比”呢?
卸下“紧箍咒”,正视孩子的成长特点
“别人家的孩子”往往有着既定的标准和框架,在现实生活中通常不存在这样完美的榜样。而自己的孩子成长在和别人完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有着独立的人格、思想和情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如果固执地用“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完美的标准去校准自己的孩子,那么孩子再怎么做也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很难实现自主发展。建议父母多从发展观、全局观的角度出发,卸下“别人家的孩子”这个“紧箍咒”,尊重孩子真实而独特的成长轨迹,客观理性地悦纳孩子,让孩子有更好的成长。
抛弃孩子间的无效攀比,寻找合适的参照物
其实,并非只有通过横向比较才能够判断孩子的发展水平。如果总是盲目地将自己的孩子跟别人进行比较,不仅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还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因此,父母要摒弃孩子间的无效攀比,抛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种狭隘的养育观念,正视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主动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给孩子更多陪伴。通过比较孩子自身的发展变化,找到有效的参照指标,真正做到为成长“比一比”。
不拿短处与他人长处比,关注孩子多元化的发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闪光点,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足之处。当父母总拿孩子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较时,可能会无限放大孩子的缺点,给孩子带来成倍的伤害。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每个孩子都拥有多种能力,针对不同个体的特点,父母在对孩子进行评价的时候,要准备不同的“尺子”,全面、综合、客观、真实地了解孩子,给予孩子合适的评价和反馈。
停止权威式的苛求,善用亲子交流引领孩子独立发展
孩子不是父母制造的产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独立个体。当父母“任性”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时,很有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父母不能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而应该在沟通和陪伴中引导儿童认识自我,尊重孩子的主观意愿,多进行换位思考。父母可以利用亲子交流的机会,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引导孩子树立人生发展的目标,帮助孩子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在鼓励和引导中建立和谐温暖的亲子关系,实现和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