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乡村旅游扶贫实现路径及长效机制研究

2022-04-22崔哲浩李媛媛吴雨晴

东疆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延边州实现路径长效机制

崔哲浩 李媛媛 吴雨晴

[关键词]乡村振兴;延边州;乡村旅游;实现路径;长效机制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了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旅游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是脱贫致富的优质产业,是扶贫脱贫的重要战场。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在我国扶贫开发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此外,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使乡村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可以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动乡村在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国家战略和政策的推动下,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中坚力量,在贫困地区的发展和振兴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延边州”)位于东北边疆,是全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其下辖的8个县市中,有4个县市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差、人口流失严重、耕地少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延边州的经济发展。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战略的推动下,延边州依据自身发展基础,将旅游业确立为带动全州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延边州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贫”“弱”的局面有了改善,2020年进入脱贫攻坚关键之年,延边州贫困县全部摘帽,304个贫困村、2.9万户全部脱贫。可以说旅游业对延边州脱贫攻坚的作用显著。随着延边州乡村旅游的不断推进,旅游业为延边经济增长注入了新活力。2019年延边州接待海内外游客2751.3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55.34亿元。全州5个县市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旅游业增加值222.14亿元,占全州GDP的22.60%,旅游业贡献率位居吉林省第一。

本研究拟对延边州8个县市的乡村脱贫情况、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及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旅游扶贫现状进行探讨。通过实地调查、跟踪研究8个县市的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旅游扶贫实现路径及模式,提出延边州的乡村旅游扶贫长效机制。通过探索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实现路径及模式,丰富旅游扶贫经验及理论,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动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二、文献回顾

旅游扶贫是国内外旅游界和学术界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国外关于旅游扶贫理论的研究较为成熟。国外对乡村旅游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贫困地和贫困人口的影响,以及贫困地区的社区参与等方面。迈克尔、蒙德尔和凯伦(Micheal,Mondher&Karen,2010)对旅游业在坦桑尼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调查发现,旅游项目开发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家庭收入明显增加。当地社区对旅游业发展积极影响和促进减贫扶贫具有明显感知。皮莱、罗杰森(Pillay&Rogerson,2013)提出通过促进旅游目的地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机制,以提高旅游扶贫效应。巴杜列斯库等人通过研究发现,罗马尼亚国际旅游收入与GDP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GDP与国际旅游人数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国内关于旅游扶贫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旅游扶贫案例、旅游扶贫效果评估、旅游扶贫贫困人口受益机制与受益方式等方面。周歆红(2002)通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规划”与“旅游扶贫”进行区别和研究,讨论了“旅游扶贫”的形式和特征等内容。张伟等(2005)以安徽铜锣寨为例,对其旅游扶贫的实际效应、感知效应以及效应的可持续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评价。李裕瑞(2016)从地理学视角,探讨了贫困地区的形成机制,并对其旅游发展的模式和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梳理,提出我国农村贫困发生机制和减贫的基本模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需通过完善区域政策体系、产业政策体系、土地政策体系,以区域发展推动脱贫解困。王庆生等(2019)运用共生理论,探讨山东竹泉村在旅游扶贫中的矛盾和困境,并提出村落利益主体一体化互惠共生模式应为最佳合作模式,并提出要通过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建立共生参与方式解决旅游扶贫的困境。

整体来看,国内外学者对于乡村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的研究方面较多,对乡村旅游扶贫具体路径的深入探讨及其今后的长效发展机制尚有欠缺。本研究以少数民族聚居且脱贫效果显著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深入分析其乡村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探讨其脱贫转型发展之路,并对其今后的长效发展机制进行讨论,以期供其他地区借鉴参考。

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乡村旅游扶贫现状

(一)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1.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情况

20世纪90年代,延边州的乡村旅游开始发展,且呈现出极大地依赖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以观光旅游为主要特点的状况。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旅游扶贫等多重战略的推进,延边州的乡村旅游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在经济上实现增收,对村落的文化、村容村貌、基础设施以及村民的发展意识都产生了影响。至2019年,延边州的A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共有52家,其中:A级1家,2A级7家,3A级25家,4A级13家,5A级6家伴随着“美丽中国,鲜到延边”品牌在省内外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延边州和龙市的金达莱朝鲜族民俗村——光东村成功入选为首批国家重点村名录,成为延边州的乡村旅游名片。

延边州的52家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按照其主打的旅游产品可以大致分为四类:民俗文化体验型、农家园林度假型(餐饮)、景区旅社型(住宿)、观光体验型(采摘、垂钓)四大类。A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分布在延吉11家、珲春10家、图们8家、敦化8家、龙井4家、安图5家、汪清3家、和龙3家。

自2017年以来,延边州乡村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表1),2019年旅游人数达723.49萬人次,相较2017年增长31.78%,旅游收入也从2017年的8.18亿元增长到11.42亿元,增长39.61%,增速明显。

2.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情况

除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延边州的乡村旅游发展极大地依赖于其独特的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2019年,延边州文广旅局、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联合评选出7个具有代表性的州级旅游示范村,分别为“最美休闲乡村”敦化市雁鸣湖镇小山村、“东方第一村”珲春市防川村、“海兰江畔稻香村”和龙市光东村、“最具运动活力村”龙井市东明村、“朝鲜族传统古村落”延吉市春兴村、“研学教育第一村”图们市水南村、“乡风淳朴礼仪村”安图县松花村。由此可见,延边州的乡村旅游景点依托周边的特色旅游风景区,发展以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文化旅游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并打造了民宿、自驾营地、民俗体验、休闲运动、美食、采摘等乡村旅游产品。

3.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情况

为了进一步统筹全州各县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全州开展民俗文化、农事体验、消夏避暑、登山踏雪、摄影拓展、自驾越野等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亮点频现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如延边韦特恩国际自行车旅游节、龙井辣白菜节、龙井农夫节、安图大酱节等节庆活动,丰富了节庆内容,更让乡村旅游产品得到州内外游客的广泛青睐(见表2)。

(二)乡村旅游扶贫和脱贫情况

1.加强人才培养,提供资金以及技术扶持

延边州地处我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地缘背景独特、民族特色鲜明、自然景观秀丽,为延边州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因此,通过乡村旅游扶贫来带动延边州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乡村旅游带动地区脱贫的作用,成为延边州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略之一。延边州共有151个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延边州文广旅局加大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力度,2019年初,组织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参加国家、省、州级培训,通过集思广益、学典型、增见识,为全州重点扶贫村151个行政村乡村旅游培训174人次,按照计划完成培训任务,促进了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为贫困村储备致富人才。2019年,延边州投资4.94亿元谋划组织实施了8个具有乡村、民俗、文化、红色旅游等特色的旅游项目。并先后对敦化市大蒲柴河镇富源村,安图县石门镇榆树川村,安图县松江镇向阳村,汪清县百草沟镇新田村、平安村,和龙市南坪镇柳洞村等具备发展条件的6个贫困村的旅游规划编制进行了前期调研工作,投资120万元用于重点贫困村旅游规划编制。专家组结合市、镇、村整体规划以及周边上下旅游链条重点打造具有特色的规划,围绕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及周边景区让每个村有可操作性。

2.发挥特色,因地制宜,引导旅游产业发展

为了使乡村旅游扶贫得到有效推广,从政府层面引导各经营点依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实际情况发展研学旅游、建立民宿等特色产业。图们市水南村以研学旅游接待学生和乡村旅游项目获得“州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和龙市金达莱民俗村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定为5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于2019年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录入全国重点村名录,为金达莱民俗村发展旅游住宿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使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脱贫标准;汪清县新田村依托百草沟镇特色村镇开展采摘园等项目,增加贫困户收入;其他村屯在发展旅游的同时,通过种植食用菌、养殖、种植有机农产品等形式提高贫困人口家庭收入,效果显著。和龙市金达莱村和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村民人均从旅游业中获得年收入达3000元,红旗村全村就业人数(含从事农业生产人数)为120人,旅游从业人数达80人,金达莱村全村就业人数(含从事农业生产人数)为430人,旅游从业人数达70人。乡村旅游直接拉动就业,增加了农民的生计资本,农民明显增收。

3.创建旅游扶贫示范村,推动旅游扶贫有序发展

近年来,延边州涌现出一大批有代表性的旅游扶贫乡村,为其他贫困民族地区树立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图们市水南村依靠自身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将研学教育、朝鲜族民俗以及休闲娱乐作为脱贫开发的主题,并形成了朝鲜族传统文化、传统礼仪教育、边境红色历史教育、观光度假、乡村民俗等10类特色的旅游产品。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实现综合脱贫。汪清县大北村通过“生态立村、特色兴村、旅游富村”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名人故居游,并借此开发农家乐乡村旅游、绿色蔬菜采摘日光温室大棚项目,增加村民收入。2016年明东村在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被省民委评为“双十双百”示范单位,被延边州委评为“全州文明村”。据统计,2018年龙井市明东村实现旅游业产值300万以上。截至2019年末,明东村集体年收益64.6万元,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脱贫率达100%,摘掉了贫困帽子。安图县红旗村自2013年,引进延边新博旅游经贸有限公司,通过建立民俗博物馆,移建百年老宅,增设旅游项目,逐渐丰富了“中国朝鲜族第一村”的内涵,增强了红旗村旅游吸引力。据统计,红旗村从事旅游产业农户数达60户,现有旅游饭店15家,家庭旅馆35家,形成了以民俗文化、田园生态观光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和龙市光东村从2015年到2018年与延边光东朝鲜族民俗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合作,组织村民进行民俗表演,帮助贫困村民通过旅游发展获利。截至2018年,和龙市4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6926户12435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2.9%下降至0.15%。

四、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及实现路径

(一)模式分析

通过对延边州乡村旅游发展和经营的主要内容及方式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将其发展模式划分为绿色观光、休闲体验、产业协同以及混合发展四种模式(表3)。

1.绿色观光模式

该模式依附乡村的自然景观,满足了游客回归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需求。通过自然生态景观吸引近郊游客,将贫困乡村的自然资源、地理优势、民俗文化等结合起来以塑造特色产品。敦化市雁鸣湖镇小山村地处雁鸣湖国家湿地保护区腹地,通過发展乡村旅游,小山村从一个发展无门的偏远村落变成乡村旅游示范村。小山村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傍水而居的优势,修建花海、完善基础设施,成为观光、农事体验、亲子出游的绝佳场所。

2.休闲体验模式

根据自驾游游客日趋增长的趋势,游客更加希望在出游中获得放松、独特且愉悦的感受。鼓励游客参与农事活动、感受真实的乡村生活,可以丰富游客体验,同时又能出售农副产品,扩大农产品出售渠道。珲春市孟岭村是延边富硒苹果的主要产地,果农常常遇到农忙时采摘人手不够、好果卖不出好价等难题。近年来,通过举办孟岭富硒苹果采摘节,吸引了诸多自驾游游客前来采摘。在果园中,游客边摘边玩,不仅参与到农事活动中,自己采摘的果实也以市场价买回家。在鼓励游客参与中,农民增加了收入。

3.产业协同模式

该模式主要指旅游产业与其他独立的产业在旅游产业的融合导向下逐渐延伸融合,在此过程中,旅游产业可以从其他产业中获益,延长旅游产业的价值链,同时,其他产业也可以借助旅游产业带动力强、影响力广的特点从中获益。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依托长白山旅游优势和朝鲜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通过打造以湿地观光、慢行漫游、休闲娱乐、户外采摘、住宿餐饮为一体的现代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综合体,有效带动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加工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投资软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当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值增效。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大力发展集文化体验、美食赏鉴、歌舞欣赏、篝火晚会、农耕体验、朝鲜族民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在此过程中加强与农业的协同发展。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当地合作社的蓬勃发展,有贡米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稻田蟹合作社、山林土特产合作社,各个链条产业的融合形成了农业综合体的有机链条。

4.混合发展模式

该模式意在全方位整合贫困乡村各类旅游资源,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充分利用“旅游+”模式,以乡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基础,将乡村旅游资源与民俗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历史资源等深度融合,谋划出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新业态。图们市水南村充分利用此旅游发展模式,通过民俗主题的设定、开发红色研学旅游、开展民俗活动及推广乡村体验等方式,紧紧围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学教育、乡村旅游三大主题的融合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发和发展,打造了朝鲜族传统文化、传统礼仪教育、边境红色历史教育、民俗饮食体验、民俗节庆体验、乡土文化体验、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乡村体验、乡村民俗10类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取得十分理想的成效。

(二)路径分析

1.因地制宜,精准识别

在旅游扶贫中,找准贫困症结,因地制宜进行发展十分必要。首先,延边州需要在进行前期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对行政贫困乡村进行旅游规划编制。前期需要紧紧围绕乡村周边景区以及乡村旅游企业,以确保每个贫困乡村具有可操作性。进而对贫困乡村的自然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近年来的旅游规划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分析,精准识别每个乡村的特质以及差异,再由调研专家组结合市、镇、村整体规划以及周边上下旅游链条重点打造具有特色的规划。其次,应精准识别出适合并且能够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贫困人口,并不断吸引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群体直接参与到扶贫产业中创业或就业,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资产收益扶贫来保障贫困户收入,从而不断扩大乡村旅游扶贫的深度和广度。

2.挖掘民族文化,深化民俗旅游体验

延边州以民俗旅游为乡村旅游扶贫的切入点,深度开发民俗旅游产品,精心设计民俗旅游体验,使游客真正融入到朝鲜族民俗风情中,提升游客的互动式参与与沉浸式体验。结合延边州民族特色,通过民俗节庆或节事活动,将民族民俗文化进行集中展示。建立传统的朝鲜族民俗工艺艺术、传统饮食、特色婚俗、特色人生礼仪等民俗旅游文化體验区,设立分区并由乡村村民以表演的形式加以展示,集合乡村的手艺传承人设计民俗旅游商品,有效带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增长。

3.深化乡村旅游扶贫内涵,打造乡村旅游精品

各乡村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树立综合性与一体化的旅游发展理念,将延边州丰富的乡村自然景观、乡土文化、民俗文化进行深度整合与提升。深化乡村旅游内涵最重要的就是要利用固有的景和物,来满足游客的休闲旅游需求以及情感方面的寄托与共鸣,因此将乡村的生活方式、民俗工艺艺术、特色婚俗、人生礼仪、节庆活动文化整合包装,建设乡村旅游体验项目来吸引旅游者,是非常有效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与此同时,各县市依据自身特色,打造互通而互不相同的精品乡村旅游产品,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加强服务质量管理,以实现乡村旅游的精品化。

4.加大宣传力度,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模式

延边州的乡村旅游脱贫借助互联网搭建智慧乡村旅游平台,建立政府、企业、媒体共同合作跟进的营销模式,从信息层面更好地支持和帮助乡村旅游扶贫。在营销推广方面充分建设并利用智慧乡村旅游平台,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具体来说,延边州各乡村应搭建网络营销平台,通过开办网店、链接网站的方式,以多形式、多渠道、多平台的“网络+”的有效形式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网上营销,丰富拓宽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渠道和途径,提升贫困乡村旅游品牌、产品等的知名度、影响力、吸引力。

5.多渠道吸引资金,注重人才培养

政策、资金和服务人员质量是影响乡村旅游扶贫十分重要的因素。扶贫资金需要相关政策的保障,政府通过扶贫资金政策的制定、拨款、专项资金补助、税收减免等措施提供扶持。同时,通过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旅游市场主体的投资、金融信贷、民间投资、群众入股等方式推动了乡村旅游扶贫的市场化。在服务人员水平方面,延边州政府应搭建州内各类旅游院校与贫困村的智力扶持桥梁,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到贫困乡村举办培训班,为贫困村旅游发展答疑解惑。同时,对开展民宿、餐饮的贫困村,构建与宾馆酒店的合作对接,以宾馆酒店的标准对乡村旅游从业者进行服务技能培训。组织旅行社及旅游行业其他组织为贫困人口提供乡村旅游服务方面的培训,引导村民以积极的服务态度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五、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研究

(一)统筹旅游规划,融入乡村振兴大格局

从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因此将延边的乡村旅游扶贫融入到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对于延边州贫困地区的“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各地乡村旅游扶贫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应从全州统筹发展的角度进行规划,各个县市应在统一规划下,依据自身的资源和区位特色制定出适合自身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此避免全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同质性和恶性竞争,带动乡村旅游扶贫有序和有效发展。

(二)完善机制,推动全面振兴

1.畅通渠道,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首先,畅通旅游扶贫渠道,不仅是指乡村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渠道,还应畅通乡村外部渠道,如旅游商品销售和吸引游客的渠道等,建立物流通道、人流通道以及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渠道。同时,加强对乡村供水、供电、通信、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设施设备的升级和完善。其次,优化政策环境,为乡村旅游扶贫提供政策支持。在乡村旅游扶贫的推进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营造旅游氛围,加强市场扶贫。将新培育的乡村旅游点融合到已有的客流量高的旅游线路中,保证客源。对于知名度小的景点,可以通过邀请知名企业参观、考察、举办民俗节庆、民俗赛事等吸引旅游者。

2.优化扶贫环境,全方位吸引投资,营造旅游氛围

加强乡村旅游扶贫村的经济建设、组织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水平,实现经济建设帮扶可持续发展。在对贫困村进行经济帮扶的过程中,明确贫困户的利益诉求,提高组织建设帮扶水平。目前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现有的村委会、党支部等基层组织,加强其在旅游扶贫开发中的管理作用,注重发挥其在具体旅游扶贫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功能,提升其在提高贫困人口旅游扶贫参与能力服务方面的能力。通过文化教育培训,使贫困人口了解市场需求,并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通过出售种植类成品、家禽养殖类产品、提供住宿、提供农家特色饮食以及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到旅游发展中。通过文化教育培训,将贫困人口手中的资源最终转化为经济收益,提高其收入水平和参与旅游的主动性、积极性。

3.鼓励贫困人口参与乡村旅游建设与发展

提高乡村旅游扶贫参与意愿。首先,通过上门宣传、组织培训等方式,让村民充分了解开展旅游业带来的短期和长期好处。一方面,可以让村民在旅游业中通过分红或者出售农产品等获得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提供旅游服务等方式增加就业机会,获取劳动报酬。此外,除获得经济利益和增加就业外,从长远来看,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对当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益处。其次,降低村民参与旅游的门槛,让更多的人能参与到旅游发展之中。增加贫困人口的参与机会,提升旅游参与能力。贫困人口旅游参与能力的帮扶,实质上是对贫困人口素质的帮扶,通过组织教育培训,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观念,宣传推广开展旅游业带来的好处及长远利益。

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乡村中的种植业、养殖业、餐饮业、民宿业等多种产业的振兴和发展,以产业的振兴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提高村民的发展和增收意识,积极融入到旅游发展中,农忙之余增加经济来源,并在参与旅游的过程中增強文化自信,提高环保意识,以产业的振兴带动文化、环境的振兴与发展。

(三)加强监测,提升自身发展能力

1.规范和完善旅游扶贫管理体制

目前旅游扶贫在各级扶贫主管单位的统筹下进行,各部门依据其涉及的业务范围开展扶贫工作。往往导致了管理中沟通效率低、管理条块分开、管理重叠,或者存在管理漏洞无人负责等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在今后的旅游扶贫中,要完善旅游扶贫的管理体制,尤其在延边州“旅游兴州”整体战略的推动下,明晰各职能部门参与旅游扶贫的职能和责任,提高旅游扶贫资源的整合度,共同推进延边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畅通旅游扶贫合作机制,创新增收模式

贫困地区的脱贫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贫困人口以及扶贫企业的多方参与才能共同完成,单靠政府一方的投入和扶持,无法实现通过发展旅游最终脱贫的目标,需要多方共同的协作以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发展。因此,建立畅通有效的旅游扶贫合作机制、沟通机制十分必要。首先,政府作为旅游扶贫的主要引导者,本身仍需要就旅游扶贫涉及的问题在旅游、扶贫、发改、农业、水利、林业、金融、教育管理等多个部门之间合作和协商。其次,通过政府的引导,使参与的其他客体明确自身定位,建立有效协调组织,增强彼此间的合作,使各个客体主动谋求自身发展。

3.建立旅游扶贫动态监测机制

为维持旅游扶贫取得成效,保证扶贫工作取得成效的可估性和有效性,也保证旅游企业、村民、非政府组织的利益能够得到满足,延边州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在旅游扶贫过程中,对贫困人口的技能和技术、市场信息等各种培训,能够增加贫困人口自身的资本,使其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次,及时监测项目的进度、项目质量、项目资源的分配等内容,以便及时清除发展中的障碍。最后,加强对旅游扶贫效果的监测。对旅游扶贫项目从规划、开发、项目落地到项目完成产生收益等环节进行动态监测,保证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完善的监测机制,提升乡村旅游扶贫人员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和发展意识,推动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延边州实现路径长效机制
“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协同长效机制探究
共青团延边州委开展“2018+2019”圆梦“微心愿”活动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共青团吉林省延边州委积极组织抗洪抢险
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正在制定,房价会降吗?
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长效机制的探析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