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所藏中国古逸文献整理与研究”简介
2022-04-22
2020年,以南京大学文学院金程宇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日韩所藏中国古逸文献整理与研究”(20&zD273)获得立项。该项目旨在对日韩所藏的中国古逸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并将其置于东亚汉文化圈中加以观照研究。
一、课题的学术价值
日韩所藏的中国古逸文献,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属于新材料。新材料的出现,可能改变古典学的研究格局和方法,但仅有新材料,没有新问题和新理论、新方法,是无法形成时代的新潮流的,这就需要研究者有意识地探索新理论和新方法。就日韩所藏古逸文献的整理体系来说,将这些稀见文献分类汇集、编目校订,皆为前人所未有之工作。从学术史的角度看,全面展示域外新资料不仅拓展了研究的新视野,而且代表了中国学术的“新材料”。这无疑能够让更多的学者能够从中受益,无论其学术价值、应用价值或是社会意义都是巨大的。
域外古逸文献与中国文学传统有着密切的聯系,同时又有其自身特色。如何通过比较寻求各自的特色,进而探究其形成原因,其中有很多以往未曾接触的新问题。本课题希望以更多的研究实践来充实“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以便对东亚学术起到更好的引领作用,同时也可为中国古典学的研究方法提供新的思路。日韩所藏中国古逸文献是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整理与研究,既是保护抢救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有助于梳理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发展脉络,符合国家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思想,在增进日韩两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方面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的总体框架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日韩所藏中国古逸文献,包括从中国流入日韩的逸书,以及日韩汉籍中保存的逸文。整体框架以目录为纲目,以文本为核心,以研究为推手。其中,文献汇编的编纂是整个课题研究的核心。希望在全面把握日韩所藏中国古逸文献面貌的基础上提供一批国内未经整理、涵盖经史子集四部的古逸文献文本。从总目提要、善本书影、研究目录三方面提供一部完备的古逸文献总目,将日韩所藏中国古逸文献作集成式的系统呈现。
日韩所藏中国古逸文献不仅具有丰富的文献形态,还呈现出多样的文学形态、文化现象和东亚交流状况。因此“研究”要兼顾史实考证与理论阐释,从文本、文学、文化、社会多层面对古逸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此外,研究方法涵盖文献学、思想史、艺术史、图书情报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注重将缜密的实证上升到综合研究,做到域外文献与国内传统文献互证,考据与义理并重,体现出综合性、系统性与学理性。试图将中国传统史志、出土文献、考古发掘实物与日韩所藏古逸文献中的“新材料”互相印证,推动解决当今文学、史学研究的“新问题”,契合了陈寅恪先生所提出的“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相互补正”的学术思想。
三、课题的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将域外汉籍研究置于东亚汉文化圈的背景中,以中国传世文献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和参照,比较研究日韩所藏中国古逸文献的存在情况及研究价值,揭示其作为汉文化珍贵遗产在汉文化圈的作用与影响。对日韩所藏的古逸文献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考证校勘的文献梳理和推源溯流的流传路径上,同时注重多角度、全方位、跨学科研究,将单纯的文本解读上升为文化现象观照,力图以“东亚汉文化圈”的视角,统观中国古逸文献在日韩两国的辐射力,重在考察不同语境下相同文献的不同意义。通过具体的、个案的、国别的研究达到对中日韩三国历史、文化的整体理解,揭示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其内在的统一性。本课题的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一)东亚汉文化圈的整体视角
日韩所藏中国古逸文献是域外汉籍中的一部分,如果作单独研究,往往陷于“见树不见林”甚至“一叶障目”的泥沼。但如果将古逸文献置于域外汉籍的整体范畴之中,透过这一分支的研究,便可以发掘一批文献,可以实践“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从而推出一批全新的研究成果,也因此能更好地推进新学科的发展。本课题不仅突出文本内容的重要性和稀有性,更在于通过发掘与整理稀有文本,解释文本选择的原因,明晰文本传播的路径。东亚汉文化圈的形成离不开大量的汉文典籍作为支撑,而东亚各国对于汉文典籍的吸取与保存又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全面研究要脱离以往过分追求稀有程度的单一视角,对古逸文献进行统合类编,综合考虑各类文献的学术价值与文化内涵,发掘其在东亚文化交流中的具体作用,为未来研究呈现全面系统的“新材料”“新问题”“新方法”。
(二)东亚“书籍环流”传播视角
在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的进程中,中国始终处于极为主动而强势的地位,更多呈现的是输出而非输入的态势。中国典籍流传海外的过程中,除原本(如唐写本、宋元刻本)得以存藏之外,通常再以传抄、翻刻的形式扩大辐射面,衍生出和刻本、高丽本(朝鲜本);随后又以注疏、谚解、选编、评点、翻案等形式融入各民族文化元素,这些中国失传的古逸文献在域外文人的妙笔下重获新生,给日韩民族的思想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从日本、韩国的立场来看,不仅存在着对传入的中国汉籍加以翻印摹刻,乃至进一步深入吸纳和广泛接受的情况,更包括在日韩两国刊印的中国典籍以及日韩两国历代文人用汉语撰写的各类文献也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回传至中国,并引发中国文士一系列相应的关注和互动。这些古籍己不局限在“东传”“回流”的传播状态,而是发生了多向的流动,其间被不断地增添或减损,从而构成中、日、韩之间汉籍环流的完整图景。
(三)东亚比较文学的研究视角
19世纪末,欧洲产生了三种世界公认的比较文学观念,包括注重“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注重“平行研究”的美国学派,以及主张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本课题组子项目负责人、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张伯伟教授提出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的“推源溯流”法作为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的理论代表。“推源溯流”法不但重视“影响研究”所强调的渊源研究,而且也重视“平行研究”所强调的“对比研究”,在对汉字文本的解读中,体悟各国文学文化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