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边境民族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路径探讨
2022-04-22金香兰
金香兰
[关键词]中朝边境;民族乡村;振兴路径
中朝边境大多处于交通不便、自然环境不利的边境山区,绝大部分边民是朝鲜族。由于历史、自然和地理位置等原因,乡村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问题较为突出,与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整体目标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己成为制约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乡村振兴战略,是“补齐”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为中朝边境民族乡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契机。
中朝边境民族乡村既是边境地区,又是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政治意义重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快速发展乡村经济、长期稳定乡村社会,关系到国家的安全、边疆的巩固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探索全面推进中朝边境民族乡村振兴的价值、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进而探索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不仅可以为中朝边境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依据,而且也可以为其他民族地区乡村的振兴提供借鉴。
一、中朝边境民族乡村振兴的价值
中朝边境民族乡村位于中国和朝鲜两国临近边界的边境山区,集资源富集、生态屏障、水系源头、特色民族文化于一身,不仅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优势,而且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国家安全区,在我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由此可见,全面推进中朝边境民族乡村振兴,可以推动乡村农业全面升级、村民全面发展;加快乡村农村现代化,可以让乡村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乡村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对巩固中朝边境地区长期稳定、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丰富中华文化“基因库”、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乡村经济社会,巩固边境地区长期稳定
中朝边境起自辽宁省东沟县的鸭绿江口,止于吉林省珲春市防川以东,全长1334千米,中朝边界大多为深山无住宅区,大部分区域以鸭绿江、图们江的江河边境线为界,部分区域以长白山山脉为界。受天气影响,冬季时鸭绿江、图们江全线冰封,其冰厚度使大重型车辆也能从冰面跨境,而夏季时图们江、鸭绿江水容易枯竭,有的区域水流较浅、水面又窄,人徒步也能跨境。边境地区存在安全隐患。
中朝边境民族乡村是朝鲜族聚集乡村,与朝鲜仅一江之隔,与朝鲜人民语言相同、文化同源、风俗习惯相同。很多朝鲜人在中国境内有亲属,也有往来。朝鲜族是跨境民族,因此,边境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推进中朝边境民族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经济产业,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完善乡村的公共服务供给,使乡村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环境等全方位振兴,有利于乡村经济稳定和繁荣。同时增加就业岗位,增加村民收入,有利于安定村民人心和边境地区的和谐发展。随着当前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推进中朝边境民族乡村振兴,有利于巩固中朝边境地区长期稳定,有利于保障我国边疆安全。
(二)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中朝边境民族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和乡村精英等乡村治理需要的本土人才大量流失,乡村留守的大多为老弱病残,因参与能力有限或参与意愿不足等,致使乡村治理主体严重短缺,导致村庄公共事务处理效率低下,村民自治成为空谈,甚至异化为村干部自治。当前乡村既有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和路径难以适应社会转型期乡村治理要求,影响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推进。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单元和重难点领域,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和内在要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保障乡村振兴各项目标能够顺利实施完成的条件,没有乡村治理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治理现代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事关乡村全面振兴,事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治理效能。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关系着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和谐与稳定,也关系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速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适应新时期现代化治理需求的乡村治理体系,有利于健全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也有利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同时,加快乡村农业现代化,可使中朝边境民族乡村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实现整体提升,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中朝边境民族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丰富中华文化“基因库”
乡村文化传统资源,因自然地理条件、生产劳动方式、民族习俗文化、历史机缘等形成了个性化、多样化的乡村文化特点,使中华文化拥有了活力无限、源远流长的强大“基因库”。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保护乡村文化,必须保护民族乡村文化。中朝边境民族乡村虽远离城市,相对封闭而落后,但保留着独特的自然风景、风俗习惯、村落格局、民居建筑、语言器具等民族传统文化。世界的多极化、文化的多元化,恰恰是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复兴的契机。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是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中朝边境民族乡村的振兴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先,以朝鮮族传统文化为媒介和载体,既要塑型,又要铸魂,将传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纳入乡村发展的整体规划,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乡村文化因素。同时,以“乡风文明”建设作为目标,将朝鲜族传统农耕文化、艺术文化、民俗文化等以文化形式传承,可使朝鲜族传统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此外,应防止过度的商业性开发,使具有“符号性”的民族特色村寨文化、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得到修缮和保护,增强村民民族文化认同感,使之成为乡村重要的精神财富。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就在乡村,因此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保护传承中朝边境民族传统文化,使民族传统文化独具特色是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具有独立文化价值并重获世界尊重认同的必需,也是丰富中华文化“基因库”的必需。
(四)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城乡关系,而且加快了乡村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但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尤其是民族地区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国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现实,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民族地区作为重点和难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中朝边境民族乡村大多地处于沟壑林立、道路崎岖的高寒地带和山区,不仅交通极为不便,而且由于历史、气候等原因,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村民生活水平长期保持低水平,贫困率较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难度较大。然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乡村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升村民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有利于共享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理念,也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中朝边境民族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乡村振兴战略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在民族地区尤为突出。中朝边境民族乡村集边境地区、民族地区于一体,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的持续实施以及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诸多成就。但由于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等因素的限制,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滞后,贫困问题较为突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着支柱产业缺乏的经济发展困局;乡村精英流失,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主体断裂,乡村文化振兴载体缺乏;管控能力弱化,乡村治安防范能力降低等困境。
(一)支柱产业缺乏,乡村经济发展出现困局
中朝边境民族乡村大多位于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乡村发展滞后,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然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朝鲜族村民利用语言优势,赴国内城市、赴国外务工,改善了生活条件,拓宽了发展空间,但也导致乡村劳动力人口大量流失。乡村劳动力的严重短缺,不仅使土地无人耕种撂荒闲置,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使耕地无法得到统一规划和整合,各种产业无法得到发展与壮大。同时,由于村民文化水平低、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劳动效率低等原因,乡村农业生产依然是传统种养殖业。而依靠传统种养殖业,村民只能解决吃饭问题,难以脱贫致富。此外,乡村缺乏支柱产业,不仅无法使村民靠支柱产业致富,而且连几万元的村干部工资也难以保证,乡村集体经济“空壳化”己成为常态。这不仅削弱了乡村经济基础,而且影响乡村经济发展,就连传统种养殖业也无法正常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因缺乏支柱产业支撑而乏力,甚至停滞不前,越来越多的乡村呈现衰落的态势,导致这些村落处于消失的边缘。
虽然国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边疆补贴等惠农政策,加大农业补贴力度,鼓励村民从事特色种养殖业,但由于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衡,效益低又无保障,使得村民无心从事农业生产,加剧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持续衰退。
(二)乡村精英流失,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中朝边境民族乡村体制内和体制外精英纷纷离开乡村,赴国内、赴国外,兴起了鄉村精英务工经济热潮。乡村精英务工经济摧毁了乡村劳动力结构,导致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严重不足。首先,村“两委”班子是乡村振兴的主导者、推动者,对乡村振兴的顺利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制内精英的流失,村“两委”班子面临着老龄化、弱势化和后继无人的窘境。例如,吉林省和龙市南坪镇南坪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为56岁,吉林省和龙市南坪镇芦果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为56岁,吉林省龙井市开山屯镇爱民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为56岁。村“两委”班子年龄普遍偏大,活动主动性、积极性不强,不仅在巩固脱贫攻坚中作用有限,而且削弱了基层组织的作用,动摇了乡村组织基础,使村民丧失了乡村振兴的勇气和信心。
其次,乡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富人迁入城镇、能人离开乡村、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回乡村等体制外精英流失问题愈来愈严重,使乡村缺乏核心发展动力,对乡村经济社会造成极大创伤,己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难题。
乡村精英是乡村振兴的杠杆。中朝边境民族乡村精英流失,乡村产业发展缺乏引路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不仅乡村振兴成本不断提升,而且使乡村极易进入衰落状态。因此,全面推进中朝边境民族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
(三)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主体断裂,乡村文化振兴载体缺乏
乡村不仅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场所和空间,也是乡村民族文化活动的载体。在长期的农耕生产生活中,朝鲜族以乡村为依托,逐渐形成以民族习俗、民族风情、民族服饰、民族音乐和舞蹈等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增强民族认同、丰富精神生活等功能,并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尤其是1992年8月24日,中国与韩国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建立以及韩国2003年和2004年《外国劳动者雇佣等相关法律》《关于在外同胞出入境和法律地位的法律》的通过,更加促进了中朝边境民族乡村朝鲜族村民赴韩国务工现象。据韩国移民局外国人政策本部统计,截至2021年6月,在韩滞留的朝鲜族为639,575人。赴韩务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但同时促使乡村朝鲜族劳动力人口流失,尤其乡村文化精英大量流失,乡村留守的大多为老年人,民族传统文化缺乏坚守、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
坚守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需要一代代人的传承。随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主体断裂,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濒临消失,民间故事和风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濒危。同时,由于留守乡村的大多为老年人,人口越来越少,无法组织民族特色的唱歌、跳舞、民俗、游艺、体育比赛等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加速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衰落。传承、保护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主体断裂,乡村文化振兴缺乏有效载体,使村民文化生活空虚,削弱了村民的凝聚力。
(四)管控能力弱化,乡村治安防范能力降低
随着中朝边境民族乡村劳动力人口大量外流,部分村庄处于消亡的边缘,于是为了加强管理,合并村庄,使原来的村降级为村民小组,多个村民小组合并为一个行政村,由此导致民族乡村的萎缩和小型化。如1999年底,龙井市撤销富裕乡、勇新乡,富裕乡归属为三合镇,白金乡和勇新乡合并后称为白金乡。吉林省和龙市崇善镇的村民小组由2010年的15个,减少到2018年的11个,减少率为26.7%。同时,由于绝大部分劳动力人口外出,乡村留守的大多为老年人。根据吉林省图们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2020年图们市常住人口为85,248人,在全市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32.20%,60岁人口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7%,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以上人口比重提高14.49个百分点。其中,图们市月晴镇常住人口为5,509人,60岁以上人口占比34.63%;图们市凉水镇常住人口为6,169人,60岁以上人口占比32.32%。乡村人口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难以有效组织村民参与边境管控工作,弱化管控能力。
乡村民间治安防范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日益薄弱,安全隐患日益上升,致使朝鲜难民偷渡、跨国贩毒、盗窃抢劫有可乘之机,己成为影响中朝边境安全的不确定因素,严重影响中朝边境安全稳定,也影响着国家安全。
三、中朝边境民族乡村全面振兴路径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各个国家发展中面临的社会问题,而这种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我国更为严重。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边境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边境民族地区乡村被忽略、被边缘化,使乡村发展滞后,乡村衰退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制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就指明了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方略和路径。中朝边境民族乡村全面振兴路径如下:
(一)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乡村经济
“产业兴旺是关键”“摆脱贫困是前提”“生活富裕是根本”。只有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增强乡村发展活力,使村民的幸福指数与乡村振兴评价指数同时提升。
首先,坚持“产业优先、特色优先、品牌优先、绿色优先”的发展理念,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办家庭农场林场、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并逐步提档升级。继续加大有机大米、延边黄牛养殖、人参栽培、灵芝、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发展规模,高质量发展以养牛、养驴、养貂、养鹅为主的畜牧业经济,不断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逐步构建现代产业结构体系,使特色品牌产业、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如高质量发展和龙市古城村、光东村的绿色有机大米、芦果村延边黄牛、养鹅基地、“东北三宝”之一的人参栽培、灵芝以及藏珍药材栽培等支柱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以自然景观、边境及民族文化为特色,开发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层次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促进乡村旅游业和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成为乡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创收的重要来源。如吉林省图们市月晴镇白龙村,利用深厚的民俗文化基础和旅游开发资源,克服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员稀少等不利因素,传承白龙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农耕舞”“刀舞”等,被誉为“朝鲜族农耕文化第一村”,不仅使朝鲜族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同时激发了留守老人自主脱贫创收的积极性。
(二)聚集乡村人才,增强乡村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内容丰富,指标体系覆盖面广,但中朝边境民族乡村振兴,第一要务是聚集人才。聚集人口不是让离开乡村的所有人聚集回乡,而是聚集对乡村振兴有推动力的精薨打铁需要自身硬,只有培养推动乡村振兴的本土人才、聚集乡村精英,中朝边境民族乡村振兴才有内生动力,才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首先,健全乡土人才培养机制。乡村振兴是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的振兴,这不仅需要产业人才,而且需要营销、环境保护、旅游、法律等实用型人才。建立“政府主导+高校+社会力量”培育模式,由政府主导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整合社会力量开展培训,是破解乡村人才瓶颈的有效途径。其次,以产学研培养模式、订单等培养模式,与农业院校、职业院校合作,提升村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能力,借力培养本地职业技能人才,实现乡村本土人才的现代性转化。此外,政府以产业多元化、产品精深化发展为导向,重点选派懂技术、会经营、善传授、爱基层的专业技术人才下沉民族地区,确保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再次,聚集己走出乡村的成功人士、大学生、退伍军人,并建立吸纳制度,使乡村贤能人士参加基层组织,增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进而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最后,乡村振兴核心主体是村民,激活村民的主体性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村民既是乡村振兴主体,又是乡村建设者和受益者,只有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地位,乡村全面振兴、才能取得成效。
(三)以民族传统文化为载体,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乡村由独特的自然环境、作物植被、生产方式、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生活样相、村落格局、民居建筑、語言器具等构成了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部分乡村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乡村不可能全部消亡,乡村文化价值更不会消失。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在乡村,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使乡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情感、文化以及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承接、相融合,才能生长新的价值。繁荣兴盛的乡村文化既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精神标签,又是传统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方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保障。中朝边境民族乡村乡风文明建设,既不同于城市文化,又不同于传统文化的乡村文化建设,既要走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之路,又要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提升村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乡村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因此,中朝边境民族乡村乡风文明建设,应立足于乡村实际,服务于乡村,满足乡村需求,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倡导文明理念与良好生活方式,让村民分享更多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成果,让每位村民都有足够的成就感。
(四)提升治安防范能力,维护边境安全稳定
中朝边境延边民族乡村村民、抵边耕地以及农牧林产业的存在,不仅降低了国防层面守边官兵的巡逻成本,而且从民间层面稳固了国防安全边防墙,降低了军事防卫成本。因此,国家应扎实推进中朝边境稳控工作,大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化护村队建设,加大治安巡逻力度,提升中朝边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的管边、控边是边境管控的重要保证。因而形成党政军警民齐抓共管边境社会治安的良好局面,可以继续深化党政军警民齐心合力治边工作,提高联合治边能力,切实维护边境稳定安全,防止边境辖区内发生恶性违法犯罪事件。与此同时,完善基层治安防控体系和“党政军警民”合力治边机制,完善各类预警和处置预案,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维护边境安全稳定。
此外,通过培训、组织演习等方式,强化民兵护村队的作用,可进一步推进中朝边境管控工作,扩大管控区域,坚决控制非法越境人员。全面推进普法教育,提升乡村干部村民学法、用法、守法意识,增强村民的防范意识,提高村民国防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全面推进中朝边境延边民族乡村振兴,只有聚焦人口,才能解决中朝边境地区人口严重衰减问题,才能不断提升乡村社会的综合治理能力,维护边境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四、结语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我国乡村的发展理念是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裕”为宗旨,促进乡村农业高质量高效率发展、乡村宜居宜业、村民富裕富足实现城乡协调、融合、均衡、共同发展的系统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全面、全方位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关系到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关系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因此,全面推进中朝边境民族乡村振兴路径,使中朝边境民族乡村尽快地发展起来,可逐步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与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