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机电类技能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2022-04-21蒋碧亚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2年3期
关键词:机电类技能型产教

蒋碧亚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宜兴 214200)

机电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受到办学条件的制约,主要是缺乏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积极发展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推动企业和学校开展充分合作,搭建实训平台,创造实习机会,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进而全面提高机电类人才的专业技能。

1 机电类技能人才的核心素质

1.1 扎实的理论基础

良好的职业技能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保障。机电类人才要具备机电设备研发、设计、制造、操作以及维修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从专业学习的角度看,学生要掌握数控、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单片机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制图等一系列技术原理。只有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在实践操作和管理中展现出优异的能力,成为真正的高技能人才[1]。

1.2 良好的道德品质

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显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是对机电类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在培养机电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始终要突出道德品质的塑造,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美德等作为培养和评价的标准,使机电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主义核心素养的要求。

1.3 优异的实践能力

机电技能型人才要突出“技能”二字,也就是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传统教学模式下,受办学条件、办学理念和办学方法的限制,机电类专业大多以教材和理论为核心,学生空有理论,缺乏实践学习的机会,难以将所学的知识和具体的产业结合起来,导致人才和社会需求脱节,理论无法联系实际。

1.4 突出的创新意识

机电类人才活跃于机电相关的各个产业,有些企业以机电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为主要业务,还有些企业是机电产品的使用单位,依靠机电产品组建其生产线。机电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掌握机电设备的工作原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还要具备机电产品设计和改进的能力,拥有足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2]。

2 基于产教融合的机电人才技能培养策略

2.1 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2.1.1 培养宽厚的理论基础,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机电类人才除了掌握各种专业课程,还要学习好数学、物理及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这些基础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机电产品设计中要广泛使用数学知识,在学习机电设备运行原理时,如电机、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等,要使用电力电子方面的物理知识。这些公共基础知识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属于重要的学习工具,因此课程体系中要加强对这些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3]。

2.1.2 构建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工具,在做好第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还应该构建完善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现代化的机电设备大量运用微处理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以及电气自动化技术来提高机电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因而相关课程体系中要涵盖这些内容。此类课程内容属于机电设备运行和控制层面的核心理论。同时,机电专业的学生还要掌握机械设备和制造、机械动力方面的知识。例如,机电设备的驱动方式通常包括电力、液压和气压等,专业课程中都要有所涉及,做到全面覆盖。此外,在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下,还要兼顾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2.1.3 融入具体产业,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产教融合实际上是将机电理论教学和具体的产业融合起来,提高机电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和实用性。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比较宽泛,待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才有机会接触具体的产业,才可将自己学习的机电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但是,理论到实践还存在一个较长的过渡期,也会增加企业的用人成本。机电设备类型多样,如盾构机多用于地下工程施工,电机是石油化工企业的重要动力源。盾构机和电机都属于机电专业的范畴,但是针对的是不同的产业。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机电类人才培养要突出产业特色,瞄准市场方向,使学生在校园学习阶段就比较全面地了解某一类机电设备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方法,与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实现准确对接。

2.1.4 加强职业技能考试指导

国家对工程专业的人才设置了多种职业技能考试,旨在评估相关人才的职业技能水平,区分初级人才、中级人才以及高级人才,助力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也是机电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培养途径。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增加职业证书考试相关内容,重点包括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Auto CAD 工程师证、数控操作证以及电工证等[4]。

2.2 搭建产教融合的训练基地

2.2.1 学校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企业建立实训基地的主要作用是培训新员工,使新入职的员工对企业的产品、生产系统、生产设备等形成全面的认知,进而快速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在产教融合的模式下,学校和当地的企业可以共同出资或者在技术上共享,共同建立实训基地。企业的新员工和学校机电专业的学生可共用实训基地。企业所建立的实训基地与其具体的生产情况保持一致,其中使用的设备和企业在生产制造中使用的设备较为接近。考虑到成本问题,通常是价值较低的基础性设备。另外,在实训基地中还会介绍企业的主营业务、生产制造的产品型号及产品特点,利用实物向学生们讲解相关内容。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和学校也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职业院校的教师对机电理论知识拥有深厚的积累,在实训基地中可借助企业的机电产品和设备来讲解其工作原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做到理论和实际相联系。与此同时,企业拥有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在实训基地中可由这些熟练的工人向学生展示机电设备的操作、维修或者安装调试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机电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会大幅提升[5]。

2.2.2 组建生产实训基地

校企共享的实训基地主要发挥着一些基础性教学功能。虽然学生在这种实训基地中能够掌握一些机电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机电产品的结构原理,但是终究和企业的实际生产线或者工作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复杂的设备,由于价格昂贵,一般的实训基地无法提供相应的训练机会,因此组建生产性的实训基地非常必要。所谓生产性的实训基地实际上就是将企业的生产线作为培训内容,为学生提供实训岗位,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机电设备的操作方法。企业要为学生安排专门的带教教师,由这些教师向学生讲解机电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企业生产实训基地中要讲解机电设备的类型、生产线上的主要产品、产品组装方法、机电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另外,有些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开展产学研合作,借助企业的平台和生产加工设备制造新型的机电产品。这一过程也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训机会,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6]。

2.2.3 组建创新创业基地

创新能力也是机电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再加上缺乏充分的实训机会,连最基本的机电设备原理和操作方法都难以有效掌握。因此,在构建机电专业的实训基地时,还要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创新实训机会。例如,组建创新创业基地。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可划分成多个小组,然后利用CAD 制图软件设计机电产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电子、电路设计,使机电设备完成特定的功能。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除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训练平台之外,还要在技术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最好是和企业共同完成,在实训过程中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如图1 所示。在培养学生机电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要塑造学生的创业意识。机电类产品和设备可通过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来复制。如果设计的机电产品能够产生广泛的应用价值,还可申请专利保护,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其孵化成制造业企业[7]。

3 构建校企合作模式

3.1 构建校企战略合作模式

企业是机电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就业方向,企业自身也存在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因此,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企业和学校之间要加强人才培养合作,共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企业以“订单”的形式和职业院校签订人才供给战略合作协议。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初期阶段掌握各种理论知识,并且考取机电专业的各种职业证书。企业为学生提供职业资质考取的实训条件,如电工实训、数控操作实训等。等到学生取得相关的操作证书、具备足够的专业技能后,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生进入企业的生产线承担具体的工作岗位,而实训时间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商议决定。实训结束后,企业带教教师对机电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实习表现以及生产成果等开展全面评估。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也要参与到实习评估中,以便全面掌握学生的综合素质[8]。在“订单”培养模式下,凡是通过企业考评的学生将获得企业的就业岗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企业的生产情况实现了有效对接,学生在毕业时已经具备足够的岗位工作经验,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同时,企业无须花费过多的时间和资源对新员工开展岗前培训,降低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3.2 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师资力量

一方面,机电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的师资力量。在传统院校中,大部分教师以教材为核心,向学生讲解机械、电力电子、CAD 以及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机电专业知识。但是,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而机电技术在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等电子元器件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仅仅依靠教材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职业院校应该积极组建高水平的机电专业师资队伍。授课内容方面,可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编制校本课程,将最新的机电技术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企业中的实际需求,进而借此来更新自己的学习方向,提高校内学习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另一方面,在产教融合的模式下,合作企业也要为实习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带教教师。有些企业职工虽然技术水平高超,但是个人理论基础较差或者表达能力不佳,或者缺乏亲和力,不适宜作为带教教师。企业内部应该遴选一批表达能力突出、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出众的职工,由这些专业的企业师资力量负责提高机电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答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疑问,并结合机电产品或者机电设备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也可邀请企业的专业工程师来学校讲课。在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下,建议学校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弥补机电专业学生缺乏实践指导的情况,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其真正符合“技能型”人才标准。

4 结语

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能够提高机电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其中学校的优势在于理论教学,企业的优势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训机会。产教融合时要组建符合产业特点的课程体系,搭建实训平台,为机电类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训机会,在企业中体验具体的岗位工作内容。

猜你喜欢

机电类技能型产教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浅谈机电类创业人才能力的培养
中职学校机电类“双师型”教师培养探究
四川省技能型人才现状及政策建议
基于AHP的战略新兴行业技能型员工离职因素研究
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研及改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