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及发展研究

2022-04-21李佳胜李玉晓贾增畔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2年3期
关键词:机电设备人工智能故障

李佳胜 李玉晓 贾增畔

(滨州职业学院,滨州 256600)

随着机电设备的升级与优化,企业生产模式逐渐发生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可知,在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方面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机制不完善、沟通效率低下等。要想使相关工作发挥出应有价值,关键是要明确现存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

1 故障诊断方法

1.1 主观诊断

主观诊断指的是检测人员以自身经验为依据,对机电设备进行直观检查及评析的方法。该方法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一旦检测人员判断失误,极易给设备自身和后续工作的开展造成巨大影响。

1.2 智能检测

对机电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监测期间,若发现设备存在复杂工况,检测人员便可选择将设备参数及相关信息录入智能系统,由智能系统结合所录入数据对设备情况进行检测并给出相应结论。在开展相关工作时,通常需要考虑的维修管理指标见表1。

表1 维修管理指标

2 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模式落后

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落后,主要是缺少信息沟通。这样既不利于维修管理方案的调整,又不利于工作质量的提高。另外,部分企业存在难以及时处理故障甚至无人处理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各部门人员缺少及时沟通的平台。由此可见,要想使维修管理效果达到预期,关键是要优化现有管理模式,使信息得到及时且准确的传递[1]。

2.2 维修不合理

现阶段,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仍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难以保证维修工作的合理性。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部分企业为表现自身专业性,选择在不恰当的时机对机电设备进行维修;二是有关人员没有树立相应的节约观念,未能做到以专业视角为切入点,对磨损零件进行相应的维修和保养。

2.3 维修投入资金较低

要想使机电设备得到高效的维修管理,关键是要有充足的资金提供支持。目前,仍有少数企业没有重视此项工作。例如,仅提高工作标准及要求,而没有增加相应的经费投入,导致有关人员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不断增加,但日常生活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直接影响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工作质量下降 等问题。

2.4 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多数企业存在缺少专业维修人员的情况,使得机电设备潜在问题无法被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若维修人员仅对设备表面问题进行修复,而没有深入探究问题成因,极易使设备问题长期累积,进而转变成安全隐患,给企业日后工作的开展造成负面影响。另外,考虑到机电设备出现安全隐患的诱因多为细节问题,要想将设备故障出现概率降至最低,关键是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与维护,通过建立专业检查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3 机电设备维修模式发展对策

3.1 采用信息管理模式

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时,企业应提升故障处理效率,杜绝无人处理或类似情况出现。例如,借助先进技术开展维修工作,在保证维修效果的基础上,缩短维修工作花费的时间。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维修管理思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可借助微信、QQ 等软件构建线上沟通平台,确保各部门人员可根据工作情况展开讨论,以便潜在问题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处理[2]。

另外,要想使机电设备得到科学维修与优质管理,各企业还应尽快将构建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提上日程(如图1 所示),利用该系统替代人工管理。该系统往往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传感器,可用来实时获取设备状态,以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对提高设备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该系统的管理日志功能可降低有关人员管理设备的难度,为日后维护及维修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

3.2 绿色维修工艺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将模块化拆卸技术、自修复技术和虚拟维修技术应用在机电设备维修中成为可能。上述工艺均属于绿色维修技术,与常规维修技术相比,可最大限度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提升设备维修效率。以自修复技术为例,维修人员通常选择润滑油作为载体,在其中加入各种矿物质混合物,促使其在金属表层和内部侵入,形成一个全新的晶体结构,以实现改善摩擦表层粗糙度、促进摩擦、完成催化的目的。

在机电设备维修阶段,绿色维修技术能够代替传统维修工艺,防止出现大量粉尘和其他污染物。在机电设备维修后期,相关人员可借助绿色维修技术,做好维修现场环境保护工作,对各种工具、零件进行分类摆放,并定期管理场地环境,以降低设备维修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3.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为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责任心,定期组织开展专业培训活动,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且高效地修理故障设备,以免设备无法正常运行,导致项目开展受到影响[3]。在项目落实时,综合考虑项目规模及等级,对机电设备进行配置。例如,煤矿企业可通过租借闲置设备的方式提高设备利用率,在解决技术落后、机械不足等问题的前提下,将发生风险的概率降至最低。

3.4 引入故障诊断技术

现有机电设备内部构造普遍较为复杂,原有诊断模式及方法通常无法保证故障得到准确诊断与处理,因此引入故障诊断技术势在必行。该技术通过对机电故障进行可视化诊断的方式,提高诊断效率,降低日后的维修难度。以液压支架为例,若支架存在漏油的问题,采煤机对应区域便会出现漏油的问题,要求工作人员对支架密封圈进行检测。研究表明,现有机电设备普遍已配备相应的故障诊断系统与技术。对于投入使用时间较长的设备,有关人员可通过安装传感器的方式,使设备故障得到快速且准确的诊断,同时配合使用信息管理系统,使设备维修及管理效率最大程度接近预期。

3.5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随着大数据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机电维修中已成为可能。人工智能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向是智能诊断、智能设计、智能控制与智能维修。借助人工智能可获取机电设备中的复杂故障信息,大大提高了诊断时效性。此外,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关人员可快速识别设备故障位置和发生原因,并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确保设备可靠运行。

机电设备维修管理中,相关人员可在设计方案中融入人工智能模块,以数学模型和方法对传统维修方案进行更新。这一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实现,能够促使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CAPP)等领域相结合,为机电设备维护方案的设计提供创新方法。在机电设备故障维修检测中会存在高风险作业地区,为降低人员伤亡,可使用人工智能取代传统人工作业模式。例如,在风险机电设备的维护中,有关人员可通过传感器、机器人视觉系统完成维修任务。此外,可利用专家控制器和专家控制系统实现对机电设备的远程控制,并及时准确掌握设备工作情况。当出现异常时,则发出报警信息。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化维护方案,为机电设备维护工作提供了新的路径。未来,在机电设备维护和管理中,相关人员应更加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通过对专家控制系统和智能信息采集模块的应用,实现机电设备故障信息获取、诊断决策、方案执行一体化,确保机电设备维护管理朝综合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机电设备故障检测与维修效率[4]。

3.6 完善机电设备维修机制

机电设备无法正常运行会给企业生产及运营造成影响,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往往是企业没有做到定期维护机电设备,对设备性能造成负面影响,同时缩短了设备使用寿命。要想解决该问题,关键是要确定符合机电设备特点及企业情况的维修机制。对维修管理机制加以完善的做法,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点[5]:一方面,制定登记制度,要求有关人员详细记录维修时间、过程和结果,确保即便有领导对维修情况进行检查,有关人员也能够以登记内容为依据,对维修管理细则进行如实汇报;另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有关人员应将企业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在节约意识的指导下,开展与设备维修相关的各项工作。常见需检修的机电设备见表2。

4 结语

在机电设备的重要作用逐渐为人们所熟知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企业选择将制度建设纳入工作计划,希望通过完善制度体系的方式使维修管理工作更加规范。要想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对工作成效带来的积极影响,关键是确保有关人员具备执行制度的意识及能力。未来研究工作的重心将向如何调动人员积极性和责任感倾斜,相关企业应对此有所了解。

猜你喜欢

机电设备人工智能故障
智能建筑机电设备自动化技术
论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接地的重要性
土木建筑和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探讨
故障一点通
烟台优利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奔驰R320车ABS、ESP故障灯异常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