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医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模式探究*
2022-04-21易琳琳戈文鲁
易琳琳 卢 睿 戈文鲁
(1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院;3济宁医学院科研处,济宁 272000)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社会运行和民众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面对疫情,广大医务人员义无反顾,冲在最前线,彰显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也为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展现出榜样的力量。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离不开国家整体医疗系统的协调发展,也离不开医务人员高超的专业技能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更要具备为人类健康事业献身的高度责任意识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1 医学生具备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在整个道德规范体系之中,责任居于最高层次,是个体基础性的道德品质,也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都具有社会性。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你是否意识到,责任都是现实存在的,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1]。因此,责任是指“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资格所赋予、并从事与此相适应的某些活动、完成某些任务以及承担相应后果的要求”[2]。
责任作为一种外在的社会规定性,必须通过个体的意识层面转化为行为才能得以实现,这个意识层面即为责任意识。个体的责任意识驱使着其责任的履行。个体责任意识的强弱,决定着其责任履行的自觉程度[3]。可见,责任意识强调的是一种自律自觉的意识和态度,是责任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生活和自我发展中所承担责任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其满足自身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大多数医学生将来都会从事医疗卫生行业的工作,具有职业方向相对确定的特殊性,是一个责任重大的特殊群体,必须具备较高的责任意识。因此,加强对医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对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降低医疗责任事故的发生率,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实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儒家文化中蕴含医者责任意识的精髓思想
儒家文化思想丰富、内容博大精深,包含着中华伦理思想史上具有民族特色的道德范畴和道德修养方法,也包含着传统医德对从医者医德修养的普遍规范。千百年来,在传统儒家文化的涵养下,形成了优良的医德传统,哺育了历代医家的高尚医德,促进了我国医德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正如明代儒医陈实功所言“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业”[4]。因此,深度挖掘、提炼儒家文化中有助于医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精髓思想,形成符合医学生专业特色的优质、合理的教学资源体系,可为医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
2.1 仁
2020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的要求。“仁”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5],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极力倡导的“仁”着重强调,通过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孟子提倡“仁者爱人”,强调仁爱是一种人的自然本性,不应具有现实功利性,认为一个人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是人的爱心使然,而非外因所致。可见,“仁”的理念与医学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在我国传统医德文化体系中,“仁”是贯穿医德修养的一条主线,医者应为仁者,医务人员应遵循仁德,关爱病人,尊重同行,乐于奉献,这也正是为医者应当具备的责任意识的体现。
2.2 修齐治平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这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现着儒家所推崇的人生理想,是儒家一贯坚守的人生信仰。在其指引下,形成了为医者深厚而浓重的对人命运的挂念与关注,一种救死扶伤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6]。
2.3 孝
“孝”被誉为是道德修养的起点、社会责任意识的源头,提倡对生命与身体的珍爱,提倡孝敬父母、博爱众人。正如《中庸》中所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纵观古代医学典籍,孝也是传统医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医者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儒医提倡以医为孝,从对自己、对家人的关心照料,扩展到对患者乃至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担当[7]。
2.4 恕
“恕”占据儒家文化体系的核心地位,正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8]。主要体现的是处理人际关系、调节社会矛盾的方法。当今,医生最重要的作用是对患者细心的帮助和身心的陪伴,能够更多地为患者着想,对患者负责,是医学生在将来的医疗工作中与患者形成平等、包容、和谐的医患关系的重要道德品质,也是医者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
2.5 诚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在我国医德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衡量医生道德水准的重要尺度,也是医者应当遵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古代儒医就非常重视医者的诚信品质,要求医者要“以诚信之心学习医理,不自欺欺人,不夸大表功;以诚信之心行医临病,实事求是,不欺不瞒;以诚信之心对待患者,不论贫富,不论贵贱;以诚信之心恪守操守,不唯利是图,不贪恋钱财;以诚信之心善待同行,不傲慢于人,不诽谤同道”[9]。这些要求都体现着医者强大的自我约束力与较高的责任意识。
3 医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1 对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不足
学校是医学生们学习医学知识技能,提升责任意识的主阵地。大部分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忽视思想道德、医学伦理等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对责任意识的培养重视不足,还需要学校能够针对当前医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统筹设置一些相关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及实践活动等,帮助医学生端正学医目的,提升人文素养。
3.2 对家庭教育的作用重视不足
家庭教育是影响医学生责任意识高低的主要因素。一名医学生能否具备成为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意识,与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熏陶是分不开的。有部分医学生报考医学专业不是因为自己的内心热爱,而是基于家长的建议和心愿,学医是为了方便就业,提高社会地位,获得较高收入。这就导致一些医学生缺少从医兴趣,更加缺乏从医应有的高度责任意识。
3.3 对正面力量的引导重视不足
医学生的成长是与复杂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医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必然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特别是一些医疗卫生行业的不正之风的消极影响。部分医务工作者的道德滑坡、责任意识淡薄,重利轻义,对患者缺少责任心等不良作风,致使部分医学生职业道德淡化,责任意识缺失。
4 儒家文化贯穿医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培养模式
4.1 建立蕴涵儒家文化的课程资源体系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10]。医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主要就是对医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指引,由于思想教育的特殊性,需要建立一个内容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体系予以支撑。
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医学伦理学等相关的医学人文课程是对医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应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深度挖掘、着重开发适用的儒家文化资源。学校还应专门增设一些以弘扬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选修课程,并在图书馆、资料室增添一些相关书籍,鼓励医学生主动阅读,了解更多的儒家文化的精华思想和重要理念。学校还可以有效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挂牌设立可供医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儒家文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医学生参观孔府、孔庙、孟府、孟庙、孔子博物馆、尼山等儒家文化圣地,通过切身感受,使内心得到感化,思想得到认同,责任意识得到提升。
4.2 将儒家文化贯彻教学全过程的培养模式
课堂教学是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应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以及课程思政的教育作用,引导教师结合课程内容融入儒家经典著作中的名言、名句、重要思想,也可以讲述孙思邈、张仲景、王叔和、朱丹溪、裘法祖、吴孟超、钟南山等古今著名儒医、大医的医德思想、行医故事等,并在讲解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专题讨论、演讲等活动。
责任意识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形成于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亲身体验。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有关儒家文化传承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以本校《思想道德与法治》为例,我们依托思政课教学改革专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结合本课程的培养目标,组织学生开展了“诵读演说儒家经典”的实践教学活动。从2014级起,通过在实践教学课程中指导学生阅读儒家经典著作、书写阅读心得,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心得分组讨论,通过自编情景剧、舞台剧、朗诵、歌舞等各种形式展示学习儒家文化,传承传统美德的学习成果。目前,已组织学生成功举办了八届面向全校的大型汇演活动,被多家媒体转发报道,成为山东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色和亮点。通过这一教学模式,不仅从本质上提升了医学生的责任意识,也有助于推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有助于本地文化强市的建立。
4.3 注重发挥榜样引领的培养模式
通过榜样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引导医学生思想认同,进而激起医学生产生崇拜、向往的情感共鸣,促使医学生从主动效仿模范行为,到逐渐转化为医学生自觉、自愿、自发的自我行为,从而不断提升医学生的责任意识。因此,学校和社会都要积极宣传和表彰古代著名的儒医以及当代先进的医疗工作者。
学校应在医学人文课程、专业课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融入张仲景、孙思邈、朱丹溪等古代儒医的医德思想、行医故事等,以及被誉为当代新儒医的裘法祖、华益慰、吴孟超、钟南山等当代医学大家的感人事迹,引领医学生们追逐榜样的足迹,同时也是课程思政的一种展现。社会应通过电视、网络等公众媒介积极宣传当代优秀、感人的医疗事迹,国家应加大对先进医务工作者的宣传、表彰,引导医学生从对榜样的崇拜、认同,到对榜样行为的模仿,从而不断追求自身责任意识的提升。
4.4 建立“多层渗透”培养模式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在医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过程中,也应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建立“多层渗透”培养模式,从学校、系部、班级、医院各个层面提升医学生的责任意识。
4.4.1学校层面 在教学方面,学校应注重在知识传授中启发性教育的运用,结合理论知识的灌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引入儒家文化的精髓思想、典型案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可以在校园文化宣传栏、教学楼文化墙、宿舍楼的宣传墙上粘贴儒家文化中强调责任意识的经典名句、名人故事等加强儒家文化的宣传教育;还可以邀请儒学大家、知名教授来校举办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激发医学生学习儒家文化的兴趣,营造儒家文化学习的氛围,潜移默化地使医学生将责任意识内化于心。
4.4.2院系层面 院系应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统筹设置将儒家文化有效渗透到学科的各门专业课程中,使专业课任课教师在传授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渗透儒家文化,并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引导医学生对责任的追求。院系还应组织本院医学生用所学的医学专业知识在业余时间去进行医疗扶贫、社区医疗服务、疾病预防知识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使他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学会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逐渐培养出为医者救死扶伤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
4.4.3班级层面 班级是学校贯彻落实教学、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基本单位,辅导员或班主任应积极配合学校、院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儒家文化中有关责任意识培养的相关内容,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医学生们学习儒家文化,并结合对现实医疗事故实例的展示和讨论,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在试验、住院实习和医疗工作过程中如出现纰漏、差错,会给患者带来怎样的危害,让学生提前意识到真正的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具备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自觉提升自身责任意识。
4.4.4医院层面 在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医护人员可能面临的诸多问题,并可以切身体验到真实的临床工作和医患关系。因此,临床带教老师以身作则,切实关爱患者的行为更能够感化、影响医学生,使他们基于心理的趋同性自然而然地跟随模仿教师的行为[11],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潜移默化地促进医学生责任意识的提升。
4.5 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医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模式符合儒家大局观的思想,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学校是医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主阵地。医学院校可以发挥主导优势,通过完善课程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使医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并可以统筹协调与临床实践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有效地调动各种资源,引导医学生主动学习儒家文化,了解儒医故事,在传统医德的熏陶感染中,主动追求自身责任意识的提升。
家庭是一个人接受责任教育,形成责任意识的开端。父母首先要自己身正,摒弃功利化的教育观念,以身示范儒家“仁”“孝”“恕”“诚信”等精髓思想,营造民主、和谐、充满爱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耳濡目染孝敬老人、诚实守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需要较高责任意识支撑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对责任意识的认同和自我提升。
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医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和提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政府要构建优秀儒家文化传承体系,注重对历史文物、古建筑、古书籍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的保护;注重开展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普及宣传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儒家文化的浸染作用。只有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消除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才能对医学生做到有效引导。
4.6 创建互动式网络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之外,学校更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将儒家文化特别是儒医传统医德的精髓思想渗透到学校网络平台中,潜移默化地对医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学校可以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微博、贴吧等网络平台刊登儒家的重要著作,古代儒医的医德思想、行医故事等以及被誉为当代新儒医的医学大师们对优良医德的传承,行医过程中的感人事迹等,让医学生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自主阅读学习;还可以利用校园网以及网络课程建设平台等,开辟一些在线学习、疑难问题指导、师生交流的渠道,给医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主学习、沟通交流的平台;还可以建立社会热门事件论坛,特别针对医疗行业发生的一些热门事件,引导医学生们进行讨论、交流,调动起医学生自主学习、深度思考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意识。
5 小结
面对疫情不断提出的新挑战,作为后疫情时代的医务工作者,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儒家文化包含着传统医德的普遍规范,蕴含着历代医家的高尚医德与责任意识。深入挖掘、提炼儒家文化中蕴含医者责任意识的精髓思想,构建符合医学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源体系,借助合理的培养模式,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意识,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申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