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投射概念隐喻在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意义实现机制探讨
——以文献综述章节为例

2022-04-21朱薪羽

关键词:毕业论文本科生主语

曾 蕾 朱薪羽 叶 岚

(1. 中山大学 国际翻译学院,珠海 519082;2. 中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州 510275)

如何合理、严谨、准确地使用投射语言对于初涉学术研究领域的人来说并非易事,对于英语为外语的大学生,这更是一大难点。近年来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开始引起关注,特别是毕业论文语言与结构写作指导的相关研究,对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目前的文献显示,与其它学术英语写作的研究相比,专门研究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成果相对较为匮乏,讨论的问题也比较宽泛,具体问题的论述不够深入,对于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指导还有待增强。其中,文献综述部分的探讨主要集中于投射的类型、格式等几个方面,忽略了深层次的投射功能。如投射语言的语法隐喻机制,使得学生只是机械性地模仿投射的格式而不知其所以然,存在投射语言使用简单而又单一,或使用错误或错位等问题。多数学生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批判性评价时,缺乏正确使用投射语言的论证手段,没有掌握从多种视角建立研究空间和发展自己观点的有效方法。然而投射他人和自己的观点是介绍研究背景、支持自己观点的重要途径之一。鉴于当前的研究现状与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本研究以广东省某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他们在撰写文献综述章节时使用投射语言的主观倾向性,并且以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文献综述章节为分析语料,探讨该部分投射语言的意义实现方式,以期为本科生学位论文的写作教学提供更有效的助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一) 学术性投射语言与概念隐喻

投射语言指的是对间接(非直接)主客观经验的二次再现,即说话者投射他人或自己言语(locution)或观点(idea)的一种元语言现象。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定义,投射讨论的是存在于小句、小句复合体或嵌入结构中的一种逻辑语义关系。这种语言结构在学术语篇中使用频率颇高,多用于投射前人的研究成果与观点,是实现学术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正确性与严密性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可以看出,学术性投射语言指的是学术语篇所使用的投射语言,相比其它语篇中的投射语言,具有独特的使用特征。许多学者对学术语篇中投射语言的机构、功能、分布频率等都做了相关研究。Swales认为,学术性投射语言是建立个人研究空间的工具,其动机包括约定俗成、体裁要求、学术道德要求、知识产权问题、对前人研究的尊重、合作的报酬机制、说服工具、权威工具、证明文件等。Thompson讨论了投射语言在学术语篇中的主要功能,包括:(1)用于展示作者对相关领域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概述前人研究,指出他人观点的错误、研究空白以确立作者本人的思想观点;(2)用于在分析、讨论、说明中加强自己的观点;(3)用于表明作者所涉猎的本学科研究成果。除此之外,关于学术性投射语言,许多研究都从各层次进行过相关论述。例如,在学术语篇中,中性投射动词(如show、 suggest、 demonstrate、present等)的使用能避免对投射信息作出主观价值判断,可以模糊投射者与被投射命题之间的距离,起到了模糊限制语的作用,从而增加了学术语言的严谨性。

虽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学术语篇中投射意义的实现机制, 但针对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投射语言探讨,特别是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中的文献综述中投射使用情况的并不多见。大多投射语言研究的相关语料主要是期刊论文和研究生学位论文。并且,以往主要针对学术论文中的引言、摘要、讨论等部分,文献综述的研究并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Kwan对英文文献综述做了理论和应用性的探讨,但大多语料是英语为母语的研究生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另外,以往大学生学术写作的教学与研究,更注重词汇语法层面的探讨,大多停留在名物化结构、复杂的名词短语、被动语态、小句复合体、语义概括性等方面,而从投射角度探讨的研究相对较少。由此可见,国内外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投射语言的探讨和教学指导模式的研究比较缺乏。

(二) 学术性投射语言结构的分类

目前,学术性投射语言结构的分类大多基于Swales的分类方法,即完整结构(integral structure)和不完整结构(non-integral structure)。在完整结构中,被转述者名字和投射动词作为句子中的语法成分显性出现,出版或发表年份放在文中夹注中。在不完整结构中,被转述者的姓氏是置于文中夹注或脚注或尾注中,且句中无清晰的投射动词。完整结构和不完整结构可进一步细分,详见表1。

表1 完整结构与不完整结构类型和例句表

从表1可以看出,完整结构和不完整结构可下分为11种类型。完整结构分为5类: (A1)被转述人作主语;(A2)被转述人作被动语态中的显性逻辑主语;(A3)被转述人为句中名词短语的成分;(A4)被转述人为句中名词短语的成分但无显性投射或言语动词;(A5)被转述人为句中介词短语的成分。不完整结构可分为6类:(B1)虽无转述人姓氏和显性投射动词,但有完整的投射信号,投射信号置于文中夹注内;(B2)投射小句为“It is”句型的被动语态,其它同(B1);(B3)投射小句为“It is”句型的被动语态,无显性投射动词,投射信号置于脚注或尾注中(见上标位置);(B4)无投射小句,投射信号置于文中夹注内;(B5)无投射小句,投射信号同(B3);(B6)无投射小句,投射信号置于文中夹注括号内,但不是此句的信息来源,而是对比信息的出处。

从这些分类和例句中不难看出,学术语篇的投射语言实现方式复杂多样。投射结构可以是显性的(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半显性的(在句子中做介词的宾语),也可以是隐性的(如以脚注或尾注的形式出现)或半隐性的(以文中夹注的形式出现)。

(三) 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

概念隐喻是一种语法隐喻。语法隐喻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指的是语法与语义的非一致性关系。当一个语法范畴对应一个语义特征时,属于“一致式”表达。在“一致式”表达中,语义层只涉及一次选择,因此小句的语法与语义保持一致。反之,在“隐喻式”表达中,语义层进行了两次选择,即一个语法范畴对应两种语义特征。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涉及过程、功能成分、词汇语法的转换),人际隐喻(指情态和语气的隐喻)和语篇隐喻(指语篇中相邻语句间的隐喻)。这些语法隐喻都是通过词汇语法形式对意义的一种隐喻表达,而与之对应的非隐喻表达则是表达意义的最原始的词汇语法形式。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本文只讨论概念隐喻。

表1中学术性投射的5个完整结构和6个不完整结构分别对应了功能语法中“一致式”(非隐喻式)和“隐喻式”的表达。此类学术性投射语言所涉及的语法隐喻主要是概念隐喻,即及物性系统中各个过程的隐喻,通过一个过程隐喻另一个过程。在投射小句复合体中,概念隐喻主要体现在投射小句的隐喻式构建上。例如,demonstrate、show、suggest、indicate、imply、signify等动词具有双层属性意义,即可以表达言语(saying),也可以表达识别(being or being a sign of),后者也被称为“象征性”过程。在投射小句复合体中,若主动语态主语是人称,投射小句过程类型属于言语过程,主语属于言语者(Sayer)。反之,在非人称名词做主语的情况下,虽然小句有言语动词,其过程类型应为关系过程,主语属于标记(Token)。实际上,这类既可以由人称主语引导,也可以由非人称主语引导的言语类动词的“象征性”意义就是由概念隐喻所构建。然而,单纯的以“象征性”意义界定这类言语动词,并不能准确描述出此类学术性投射语言的功能特点。在学术性投射的“隐喻式”表达中,由于过程类型的转换,相关小句中的功能成分也相互隐喻化。而当言语过程被表达为关系过程时,该句构类型和表达形式就体现出语法隐喻的特征。我们可以通过对表1中的例句(B1)进行并列分析(parallel analysis),可揭示出语法隐喻的实现过程,详见图1。

图1 投射小句的概念隐喻句构并列分析法

图1中分析的例子是表1中句(B1),该句的非人称名词Previous research由表1中句(A1)句构转换而来。句(A1)中充当主语的人称名词Brie(1988)转化成句(B1)的非人称名词Previous research,使得过程的性质也随之变化,从言语过程(A1)隐喻成关系过程(B1)。这种隐喻式表达形式构建了学术语篇的体裁特征,是作者刻意为之的表达策略。当作者将诸如show的这类象征性言语动词与非人称名词搭配时,投射语言就转变为隐喻式表达。这种隐喻式投射突出了学术语言的客观性,即强调所投射命题的客观性。这种结构在表达自我投射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作者对该命题所负的责任,尤其是当作者使用被动式投射小句时,责任属性被极大降低。这表明作者在学术表达上的自我保护意识,或对主观局限性的承认和对客观性的追崇。反之,作者也可以选择使用“一致式”(非隐喻式)的投射语言;通过使用最原始自然的投射结构:“人称主语(言语者、感觉者)^言语动词(言语过程、心理过程)”,强调自己的科研成果,突出自己对命题真伪所负的责任。此外,选择非隐喻式也可能是出于语式的因素,即试图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人际功能。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本研究对广东省某高校109名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章节撰写情况的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对比,我们发现,主观认为自己非常可能或很有可能选择非隐喻式句构类别(A1~A5)中3种或以上句构类型的学生人数为72人;主观认为自己非常可能或很有可能选择隐喻式句构类别(B1~B6)中3种或以上句构类型的学生人数为58人,详见图2。

图2 投射句构类型选择主观倾向性分布图

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撰写文献综述章节时选择非隐喻式句构的主观倾向性高于选择隐喻式句构的主观倾向性。另外,从问卷中也可看出,A1、B1、A5和A3是学生主观认为自己在撰写文献综述章节时非常可能或很有可能使用的句构。具体情况,详见图3。

图3 非隐喻式和隐喻式句构类型选择主观倾向性分布图

其中,77名学生(70.64%)认为自己非常可能或很有可能使用非隐喻式句构A1,74名学生(67.89%)认为自己非常可能或很有可能使用隐喻式句构B1,73名学生(66.97%)认为自己非常可能或很有可能使用非隐喻式句构A5,70名学生(64.22%)认为自己非常可能或很有可能使用非隐喻式句构A3。认为自己非常可能或很有可能使用句构A2、A4、B2和B4的学生人数分别为59人、51人、52人和54人,该数据并未呈现学生使用这四种句构的明显主观倾向性。认为自己非常可能或很有可能使用隐喻式句构B3、B5和B6的学生人数均少于40人,可见选择这3种句构的主观倾向性相对较低。

除此以外,本研究还选取了英语专业本科生所撰写的109篇毕业论文作为语料并对其中文献综述章节的投射句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论文语料涉及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不同研究方向,其中文学方向29篇、语言学方向56篇、翻译研究方向16篇及跨文化研究方向8篇。本文对该语料中投射小句复合体的5种非隐喻式句构(A1~A5)以及6种隐喻式句构(B1~B6)进行标注分析。发现文献综述部分共包含2 225个投射小句复合体,其中非隐喻式投射句构(1 335)多于隐喻式投射结构(890),两者的比例约为6:4,详见表2。

表2 投射句构类型分析结果概览

(一) 隐喻式和非隐喻式的类型分布频率分析

投射句构中隐喻式和非隐喻式中各类型的整体分布如表2所示。11种不同句式使用频率序列为:A1>B4>A5>A2>A4>B1>A3>B5>B2>B3>B6,从中可明显看出学生投射句构实际使用的倾向性。从表3可以看出,被使用频率最高的为非隐喻式A1类型,占比49.6%,其次为隐喻式的B4类型,占比36.9%,其余的9种句构类型的选择频率都相对较低,最高的亦不超过5%。

表3 本科毕业论文中非隐喻式和隐喻式类型选择频率

另外,从我们的语料分析中还可以看出,英语专业本科生在引述他人观点时,更倾向于使用非隐喻式的完整句构,这与问卷调查中关于非隐喻式句构和隐喻式句构使用的主观倾向性基本一致。并且对于非隐喻式句构类型的选择主要集中在A1类型上,即选择将言语者和感觉者作为投射小句的主语(见表4),这与问卷调查中关于句构A1使用的主观倾向性一致。表5列出了一些学生毕业论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投射语句。例如,A1类型“Matthiessen (2007) points out that the images can be projected by words and words can also be projected by images”是一个典型的投射小句复合体。言说者Matthiessen为投射小句的主语,过程为言语过程。除了A1类型,使用较多的非隐喻式句构类型为A5,即言语者为介词的宾语,如表5中的例句(2)。虽然学生实际使用A5句式的频次和比例比A1句式低很多,但是学生在句构类型选择上的倾向性序列与问卷调查中的主观倾向性序列还是基本一致的。

表5 不同研究方向论文中非隐喻式句构和隐喻式句构频率对比

其次,对于隐喻式投射句构的选择,学生倾向于使用B4类型,频次高达822次。即在890个隐喻式投射小句/小句复合体中,有92.4%都为B4类句构。例如,表4中的例句(3)“National identity is an important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an essential link to maintain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Guo 2012)”中,没有投射小句,投射信号为文中夹注(“Guo 2012”)。除了B4类型,其它隐喻式类型使用频率极低。这与问卷调查中关于B4类型使用的主观倾向性不太一致。根据对语料的观察,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学生并未把理论框架的阐述部分独立成章,而是把它直接并入文献综述这一章节之中。B4类型是在阐述理论框架时常会使用的句式,因此学生把两部分内容合并的做法可能会使B4类型在文献综述章节出现的频次增加。

表4 本科生毕业论文中高频句构例句

而在英语为母语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和英文国际学术期刊中被频繁使用的 “非人称主语(B1)”和“it is结构作为投射小句(B2)”结构,在本研究语料中的使用频率仅分别为2.1%和0.4%, 尤其是非人称主语的投射结构远低于人称主语的投射结构。武姜生对23篇美国本科生毕业论文投射句构进行分析发现,以英语为母语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非人称主语频率(51%)远大于人称主语的频率(38%)。相比之下,似乎中国本科生在投射句构实际使用上与英语为母语的本科生有一定的偏差。

值得注意的是,从语料分析可见学生在文献综述章节实际使用的句构类型比较单一,这与问卷调查中学生使用投射句式的主观倾向性不太一致。此次调查数据还显示,学生主观认为自己很有可能使用的句构类型有4种,这包括了上文提到的武姜生研究中美国本科生经常使用的B1类型。由此可见学生在主观上有避免重复使用单一投射句式的意识,但从语料分析可见,学生在实际使用投射句式进行文献综述的时候并未能很好地兼顾句式的多样性。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学生更倾向于使用非隐喻式的投射句构,且多以言语者作为投射小句的主语,并较多使用表示言语或心理过程的显性投射动词。另一方面,尽管学生在主观上有兼顾投射句式多样性的倾向,但学生实际使用投射句构的类型和句型相对单一,与英语为母语的本科生的使用习惯具有较大的偏差。

(二) 不同研究方向对投射句构选择的异同

在我们的数据中,可以发现,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在选择隐喻式和非隐喻式句构的频率方面存在异同,详见表5。

从表6可以看出,文学、语言学和翻译研究这3个研究方向的数据分布较为相似,都为非隐喻式句构多于隐喻式句构,其使用频率最高的3种句式频率序列为A1>B4>A5。其中翻译研究的非隐喻式句构(70.9%)和隐喻式句构(29.1%)间的数量差异最大,该方向论文投射句构的主观性较强。而跨文化研究方向的投射句构数据与此正相反,其隐喻式(66.2%)多于非隐喻式(33.8%),说明该方向论文投射句构主观性较弱,客观性较强。另外,除了不同研究方向论文的隐喻式和非隐喻式句构的频率异同,我们还发现非隐喻式和隐喻式句构选择的倾向性问题,见表6和表7。

表6 不同研究方向论文中非隐喻式句构使用分布表

表7 不同研究方向论文中隐喻式句构使用分布表

从表6可以看出,非隐喻式句构的5种类型中,各个研究方向都更倾向于选择A1类型。而就表7的数据显示,在隐喻式句构的5种类型中,选择的倾向性更为显著,各个研究方向的数据峰值都集中在B4类型上。总的来看,各个研究方向的论文对于投射句构的选择较为相似,差异性不大,共同凸显出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投射句构使用特点。

三、结论与反思

本文的研究数据反映出本科生毕业论文中三个主要特征。第一,目标学生在引述前人的研究时,最常使用以被引用者姓氏作为主语的非隐喻投射句构,即在投射小句中言语者是该领域的权威学者。这种将权威学者的姓氏作为投射小句开头的句构形式是构成学术语篇体裁特征的最重要句式之一。该句式不仅在本科生毕业论文中高频出现,在硕士生毕业论文和国际学术期刊中的论文中,其使用频率也居于首位。由此可见,本研究所取样的本科生基本掌握了该学术语篇中最基本的投射句构,通过将权威学者的姓氏作为投射小句的开头与学术团体建立联系、客观地陈述命题意义和树立命题的权威性以提升研究信度。但是,此类投射句与其它9种类型相比,在很大程度上隐去了作者对于该命题的态度和评价意义。而且学生在使用该句构时,最常见的为投射动词词组“points out”。该动词词组作为较中立性的投射动词,比起如“argue”等投射动词来说人际意义较弱,表明作者对被投射信息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也说明在引述前人的研究和他人的观点时,学生主动规避介入个人立场和态度。当交际双方进行交流互动时便会在当下的语境中形成某种人际关系,此时交际所使用语言的人际意义就会被激活。由此可见,学生使用该句构引述他人观点时,人际意义并未被激活。这种表述形式虽然有助于提升论文的客观性,但也造成了文章态度意义和评价意义的缺失。根据Hyland和Tse的观点,学术论文的客观性并不等于单纯的“中立”态度,作者对于所引述观点的立场和评估,也是构成高质量学术论文的重要部分。因此,以上数据分析显示目标学生在写作中过分追求论点的权威性和客观性,缺乏通过使用不同的投射句构(包括隐喻式投射句构)在引述时融入态度意义,似乎在评估命题的正确性、合理性和重要性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第二,目标学生对于隐喻式投射语言的掌握程度不足,远低于本族语本科生和该领域学者。这体现在学生对于隐喻式投射句构使用频率低、错误率高等方面。虽然学生主观认为自己很有可能在文献综述章节使用隐喻式句构B1类型,但在实际选择隐喻式句构时,超过90%的“隐喻式”句构选择都集中在B4类型上。该类型的投射句构并没有显性标识投射小句,仅以脚注、尾注或夹注的形式提示投射信号。通过隐去投射小句,直接将其它学者的观点作为对论文的支撑论点或阐释,并在结尾表示出论据来源,在提升文章的说服力的同时表现出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体现出学术语篇的体裁特征。根据对语料的观察,导致这种选择倾向性差异的其中一个因素是由于本科毕业论文的篇幅限制,学生把理论框架的阐述并入了文献综述。此外,除了B4这种隐去投射小句的隐喻式句构,其它句构使用频率极低,有些类型甚至没有被使用过,并且使用时的错误率也较高。

因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隐喻式投射结构的使用至少反映出两个主要问题。首先,虽然学生主观上对B1类型在构建学术文章体裁特征中的重要性有一定的意识,但缺乏对非人称主语的隐喻式投射句构(B1)意义实现机制的实际运用能力。非人称主语的投射小句强调所转述的观点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推理之上。这种投射句构通过隐喻式表达,将主观言语者变成客观事物(如precious research、results等),从句构形式上隐去言语者,削弱了人在研究中起到的作用,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客观性。例如,在“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moon is made of cheese (Brie, 1988)” 这个隐喻式投射小句复合体中,对于二次表征的命题责任承担者由Brie变成了Previous research。与A1类型由Brie做主语引导的投射小句相比,B1类型的客观性显然较强,更符合学术语篇的体裁特征。比较母语为英语的本科毕业论文,非人称主语的投射句构与人称主语的投射句构使用比例约为6:4,而本研究所分析的本科生对于该句式的实际使用仅有2.1%。其次,在主观上学生对被动语态投射句构的关注度不高,而且他们对被动语态投射句构的实际使用也较少且不够熟练,尤其是it引导的隐喻式投射句构。这种句式在学术语篇中十分常见,由it引导的投射小句中并无人称的出现,可降低学术语篇中的“作者能见度”(writer’s visibility)。然而,我们在语料分析中发现,it引导的隐喻式投射句构B2和B3类型使用频率仅分别为0.4%和0.1%(见表4),远低于母语为英语的本科生的使用频率。而且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他们对这些句构的关注度不够,可见学生极有可能并未系统地学习隐喻式投射句构的类型和使用方式,是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较为薄弱的一环。

第三,尽管学生在增加投射句构类型多样性方面有一定的主观意识,但他们在实际写作中对于投射句构类型的选择较为单一,在投射语言表述方面欠缺多样性。根据熊学亮、刘冬虹的研究,高水平学习者在学术写作中不仅能能够隐蔽读者和作者的标识,还可以熟练地运用各类隐喻式投射句构,使投射句式多样化。可见目标学生虽然主修英语专业,但投射语言掌握程度与高水平学习者仍有一定的差距。调查数据显示,除了A1和B4类型,学生对于其它类型的使用频率极少,远低于硕士博士论文、本族语本科生论文和学术期刊论文的平均水平。“非人称主语”、“It is +被动式”等投射句构类型使用更少,而这些句式正是构成学术语篇客观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 “It”做形式主语的隐喻式句构,可以通过隐藏言语者和信息来源来降低主观性,将被引述内容以一种更加客观的形式呈现出来。但从语料数据来看,学生对诸如此类的学术语言掌握程度较低,未能熟练地使用各种不同的投射语言来增加文章的客观性和语言的多样性。

总的来说,以上所探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学生在英语学位论文写作中需要提高概念隐喻投射语言的使用能力,这为学术英语教学带来三点启示。首先,在对本科生的学术写作教学中,应引入系统功能语言学相关投射和语法隐喻理论,对各种不同的投射句构类型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与此同时,还应当通过比较源于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引导学生在写作时根据功能意义和语境穿插使用不同的投射句构类型,提高投射句式使用的有效性和丰富程度。 其次,应引导学生在使用投射句式时适度表达自己的评价和态度意义,丰富投射的人际资源,把握好主观评价和客观命题之间的平衡。最后,对于学术写作的教学和研究,不应简单局限于对语言结构的描述上,更应培养学生对于学术语篇语类结构的认知和在写作过程中通过语言选择构建身份的意识,使文章语言更加符合学术语篇的体裁体征和使用规范。

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省某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投射语言使用方面的问卷调查以及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章节写作的分析,探讨了本科学位论文中文献综述部分的投射概念隐喻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更倾向于使用非隐喻式的投射句构,且多以人称作为投射小句的主语,并较多使用言语或心理过程的显性投射动词。而隐喻式句构使用频率低于非隐喻式句构,且使用句式相对单一,与母语为英语的本科生的使用习惯具有较大的偏差。此外,研究对象尤其缺乏对非人称主语的隐喻式投射句构(B1)和it引导的隐喻式投射句构(B2和B3)的熟练掌握。这种选择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投射语言表式单一,揭示出学生似乎缺乏正确使用投射语言的论证手段,间接影响了他们不能有效地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批判性评价,可以看出,从多种视角建立研究空间和发展自己的观点的能力还有待增强。因此,我们需要在本科生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中引入语法隐喻的概念,使他们更加深刻理解不同的投射句构类型的意义实现机制,从而根据不同投射意义,选择不同的实现方式,熟练灵活运用不同投射语言表现方式,最终提高他们在文献综述中的概述能力。

猜你喜欢

毕业论文本科生主语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本科生论文要从严检查也要适度松绑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毕业论文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掌握八大考点玩转非谓语动词(二)
高校应严把毕业论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