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立波的工业题材小说《铁水奔流》

2022-04-21心生群

中关村 2022年4期
关键词:周立波体验生活铁水

心生群

今年,中国工业文学作品“光耀杯”大赛已经到了第三届,推出了许多的应征作品,可谓繁荣鼎盛,令我想起新中国建立之初,现代著名作家、编译家周立波先生在1951年至1954年间,三次深入首钢体验生活,创作了中国当代工业题材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铁水奔流》。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工业题材的中长篇小说创作,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的十年间,除了周立波的《铁水奔流》之外,还有萧军的《五月的矿山》、雷加的《春天来到了鸭绿江》、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罗丹的《风雨的黎明》、艾芜的《百炼成钢》和草明的《乘风破浪》。

新中国建立后的全国人民,迸发出“轰轰烈烈”的建设新中国的巨大热情,这种热情让作家们捕捉到了,他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一定有许许多多值得书写的动人故事,因此写出了许多反映那个时代的作品,特别是工业题材的作品。可以说,歌颂新中国,歌颂新生活,歌颂中国的工业新面貌,是建国初期作家们文学创作的主题。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立波一生创作了3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被誉为“杰出的社会主义乡土文学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荣获斯大林文学奖,《湘江之夜》获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 1955年至1965年间,周立波举家迁回湖南故乡体验生活,创作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和20多篇农村题材的短篇小说,开创了乡土文学的新主题、新风格,与同时期的“山药蛋派”代表作家赵树理享有“南周北赵”之盛誉。

周立波的文学创作和他的工作、生活经历密不可分。他于1939年年底奉调至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讲授“名著选读”。1941年夏,他开始写作短篇小说,先后发表了反映陕北农村生活的《牛》和反映上海西牢斗争生活的《麻雀》、《第一夜》等作品,初步显露了他在小说创作上的出色才华。1942年5月,他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文艺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坚定地确立了走与工农兵相结合道路的决心。

1951年2月,周立波第一次来到石景山钢铁厂体验生活,当时刚刚从国民党手中解放的石钢满目疮痍,正在进行恢复生产建设。周立波一边深入到厂里参加高炉的修复劳动,一边抽空到创刊不久的《石钢小报》帮助编辑报纸。这段经历,给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以至过了很多年还记忆犹新:“一进城,就想了解和反映工人生活和工业建设……到了石景山钢铁厂,在那里待了五个月。这期间,工厂大力进行了一个高炉的大修,我有机会了解高炉的复杂的大修过程。在工作中和星期天,我常常跟工人以及比我熟悉工人生活的同志聊天。那时候,工人们爱说他们过去的悲惨生活和解放时的兴奋情景。他们这些回忆成了我创作《铁水奔流》最初几章的源泉。工人的家庭我也常去,他们的生活和心理,我逐渐熟悉了一些。”

1951年初夏,周立波结束了在首钢的第一阶段生活体验,所在的石钢工会党小组给他写了这样一段评语:“周立波同志思想作风好,能处处从群众利益出发,作风朴素,态度和蔼,没有一般文艺工作者的自由散漫作风。组织观念很强,肯帮助人,工作谨慎,认真。”当时,石钢的同志只知道周立波是大作家,却对他的革命经历知之甚少。

1908年8月9日,周立波出生于湖南益阳一个私塾教师家庭。1924年秋天,他考入长沙省立第一中学,在师长王季范、徐特立等人的影响教育下,思想上萌发了追求光明的种子。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立波赴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前方总部和晋察冀边区参加抗日战争工作,任战地记者,写出报告文学与散文集。1938年冬,他到湖南沅陵参与地下党领导工作,并参加编辑《抗战日报》。1939年5月,周立波被周恩来调到桂林,任《救亡日报》编辑,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筹备委员。同年12月到达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编译处处长兼文学系教员,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执行委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1944年,周立波任《解放日报》社副刊部副部长并主编文艺副刊,同年冬天任八路军南下第一支队司令部秘书,随军南征。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后,周立波任中原军区《七七日报》、《中原日报》社副社长。1946年后调往东北,先后任中共区委宣传委员、松江省委宣传处处长等职,参加当地土地改革运动,并编辑《松江农民报》。1946年冬,东北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周立波随一支工作队从热河到达松江省尚志县元宝区参加土改,先后担任中共元宝区委副书记、书记。在土改中,他坚持和贫苦农民同甘共苦,虚心向群众学习,通过约半年的共同生活和斗争,大大加深了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1947年5月,周立波在松江省委宣传部主编《松江农民报》,即开始构思、创作《暴风骤雨》。在写作过程中,他到五常、拉林、苇河、呼兰等县农村,继续深入生活、充实素材。1947年10月和1948年12月,他写出了反映东北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上、下卷。1948年调任东北文协《文学战线》主编,1949年7月当选为全国文联和全国文协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立波历任沈阳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室主任、政务院文化部编审处负责人、湖南省文联主席兼中共党组书记等职,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连续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并兼《人民文学》编委和《湖南文学》主编。

1951年,周立波离开石钢后便投入了《铁水奔流》的创作。刚刚翻身的石钢工人在艰苦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恢复生产的事迹激发着作家的灵感,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周立波的脑海里跳跃着。他从1951年6月20日开始动笔,7月22日就拿出了初稿。据周立波回忆,在创作《铁水奔流》第一稿过程中,有8天因为其他工作而停笔,实际上他只用了25天。若干年后,谈到这部自己初次尝试的工业题材小說,周立波说:“和我过去的作品一样,初稿写得快,差不多是一气呵成。”

《铁水奔流》初稿完成后,周立波又修改了三次。1952年,组织上安排周立波到人民文学编辑部工作,《铁水奔流》稿子搁置了一年。“我打算再深入生活,再加修改。”周立波后来回忆说。

周立波的创作态度是严谨的,1953年1月,他第二次来到石景山钢铁厂体验生活,正巧又赶上高炉大修,他被安排到修理部搞宣传。这样一位资历深厚的职业革命家,在工人中间却没有一点架子。白天,他深入施工现场了解情况,和工人一起劳动。晚上,他踏着夜色步行到工人居住的北辛安镇和金顶街串门,于是,《铁水奔流》便有了“新镇”和“银顶街”等地名。周立波在石钢的日子里,他高大身材上罩着一套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总是挂着笑容的长方脸上架着一副白框近视眼镜,亲切的目光透过镜片与工人交流,让人感觉是那样的真诚。这次深入工厂,周立波对石钢工人生活有了进一步了解。他登上石景山眺望工厂全景,到炉台上看高炉出铁,下车间采访工人如何搞技术革新,结识了很多工人朋友,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1953年5月,周立波离开石钢,对《铁水奔流》进行了第四次修改,这次改稿因为公务繁忙,直到10月份才完成。

1954年初,周立波三下石钢体验生活,之后又两易其稿,《铁水奔流》终于在当年8月杀青。1955年5月,《铁水奔流》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了热烈反响。

猜你喜欢

周立波体验生活铁水
山钢5100m3高炉提高铁水装准率的实践
成长
立正!新兵们
低铁比条件下低硅、低温铁水加煤块冶炼生产实践
从波波到涛涛,周立波终于活成了玛丽苏
生活中的“万”
基于Bootstrap的高炉铁水硅含量二维预报
卢成:发展集装箱铁水联运大有可为
周立波:海派清口也玩“股”
周立波:海派清口也玩“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