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一个钓雪的男人
2022-04-21王彬
王彬
出生于河东世家望族,却一生飘摇走在被贬的路上。
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成就永州;第二次被贬,成就柳州。
为后世留下的600余篇诗文中,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有寄托,骈文有近百篇。
在这个世上,他是一个钓雪的男人。
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京城长安京西庄园里,一个男婴在啼哭中降临人间,这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男婴叫柳宗元。
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前辈也是人才辈出,柳元景是南北朝时期刘宋名将;柳世隆是南北朝时期宋、齐宰相;长柳宗元几辈的柳奭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拜相;父亲柳镇刚正不阿,学问大、见识广、善经文、喜交游,母亲家族范阳卢氏也是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
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建中之乱爆发,本就风雨飘摇的唐王朝又陷入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乱。九岁的柳宗元远奔夏口投父,后又随柳镇到了江西。这种四处宦游生活让柳宗元切身体会到了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对老百姓带来的痛苦和磨难。
在外面漂泊了几年后,十四岁的柳宗元跟随升迁的父亲再度回到了长安。
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次年,柳宗元进士及第,和柳宗元一同进士及第的还有后来和柳宗元多有交集的刘禹锡。此后十年,柳宗元先是为父守孝、任职校书郎、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授集贤殿书院正字、正六品的蓝田尉。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十月,在蓝田等了两年的柳宗元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理行。此时两个后期和柳宗元交集颇多的韩愈和刘禹锡皆为监察御史。这段时间和韩愈、刘禹锡等人的交往也为后来的古文运动以及永贞革新埋下了伏笔。这一年柳宗元30岁,刘禹锡三十一岁。两年后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改革拉开了大幕,也同时让柳宗元踏上了被贬的征途。
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以王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为首的官僚士大夫為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在唐顺宗李诵的支持下,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新运动,彼时的柳宗元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掌文教外交的中级官员),成为“二王”改革的中坚力量,深深地卷入这场短促的改革之中。
遗憾的是这场由士大夫发起的改革,伴随着唐顺宗的病重,口不能言,遭到了藩镇割据势力以及宦官的强力反扑,唐顺宗被迫让位,参与革新的诸多关键人物有的被杀,有的被贬。
柳宗元先贬邵州刺史,后改为永州司马,这一去就是十年,使得永州成了柳宗元的第二个故乡。
十年是一个什么概念,杜牧说“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苏轼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陈奕迅唱“十年之前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
十年可以让一个人完成一次怎样的蜕变?
十年,柳宗元在永州为后世留下了一笔最大的思想财富。统合儒释,为后来儒释道的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柳宗元把永州山水几乎写了个遍,有溪有泉、有亭有潭,他用文字抒写着对永州这座城市的爱和大情怀,“愚溪”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他的喜怒哀乐。
在永州的十年,柳宗元完成了人生一次完美的蜕变,这十年,他把在政治上的不幸转化为写作的动力,虽然远离官场的争斗和倾轧,但是却锻造出了一个散文家,诗人,哲学家和思想家,这对于中国的文学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次大幸。
最负盛名的《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开创了游记散文的先河。《捕蛇者说》我们在初中的课本上已经学习,成就最大的还是他的诗歌。
一场暴风雪掩盖了来路和去路,也让鸟儿都隐藏了行迹,在这样的一片寂静里,一披着蓑衣的老翁却独在江中,不是钓鱼,而是钓雪。
钓雪的男人。
独钓寒江雪,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况味,就是这种独特的做法,不仅让柳宗元钓出了一江春水,也钓出了一江诗意,并在匆忙的光阴里找回自我,在永州做了一回简单的人。《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会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除掉在诗歌、散文上的成就外,柳宗元在永州的十年深刻地思考哲学、政治、历史和人生,写下了《封建论》《天对》《天说》《贞符》《非国语》等著作,完成了儒佛思想的统合。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一月,在永州待了十年的柳宗元接到诏书,要他立即回京。同时一同被召回京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两位被贬在外十年的诗人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在二月回到了长安。
柳州柳侯祠
命运像一个顽皮的孩子,给柳宗元开了一个玩笑,回到长安不到一个月后再度被贬,“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而这一次则是更远的柳州。
说起这次被贬的原因,和刘禹锡有着很大关系。原来刘禹锡回到长安后,同柳宗元等去长安玄都观看花。一激动,写了一首叫《游玄都观》的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三月底,柳宗元和刘禹锡一同从长安出发,在湖南衡阳两人三唱三别,柳宗元写《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重别梦得》:“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三赠刘员外》:“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三首诗,而刘禹锡则回赠了《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两人不曾想的是,这一别竟然是永别。
六月底,柳宗元到达柳州,开启了在柳州的四年。
在柳州,柳宗元实实在在地为当地老百姓办了几件大事:
释放奴婢。那时的柳州,古树参天,杂草丛生,到处都有毒蛇猛兽。正如柳宗元在《寄韦珩》一诗里所说的,“阴森野葛交蔽日,悬蛇结虺如蒲萄”。瘴气盛行,严重地危害着老百姓的生命。因而,中原人士都把柳州视为畏途。朝廷也往往把一些所谓犯了大罪的官吏贬谪到柳州。
到达柳州后,柳宗元发现这个地方州“典贴良人男女作奴婢驱使”的现象十分严重。遂决心废除这种非常残酷的剥削制度,制订了一项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那些已经沦为奴婢的人,都可以按照时间计算奴婢应得的工钱,如果应得的工钱已达到所欠债务的数目时,就可以恢复人身自由,回家和亲人团聚。这项革新措施当时受到了穷苦百姓的热烈欢迎。
打井汲水。史料记载,当时柳州百姓吃水用水困难,人们天天带着水罐到柳江取水。柳宗元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在到柳州后的第二年的三月初,用公款组织人力挖掘了几口水井。至今,柳州民间还流传着“三川九漏(井)”传说,那是关于柳宗元在柳州打井的故事。
兴办教育。柳宗元来柳州之前,这里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环境里,弊风陋俗长期控制着人民的思想和心灵。柳宗元上任后,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并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小孩积极念书,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质。
带头植树造林,开荒种田。到柳州的时候,柳宗元的身体已经不是很好,虽然身体不好也亲自参加植树活动。当时城里、河边都种了许多柳树。他的文明观念还渗透到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上。柳宗元在位期间,整治了不少街巷,修筑了一些庙宇,并开发了不少自然景观。为此柳宗元还写过一首《种柳戏题》的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在柳州度过的风雨四年,柳宗元作为一个地方官,鞠躬尽瘁,用自己毕生的才华和心血,为当地人民铺筑了一条通往文明社会的大道。
柳州四年,从柳宗元个人的角度看,是政治生涯中令人叹息的结尾,但作为柳州历史上名垂青史的好官,做出的贡献,却是令人怀念,不能遗忘的。
在柳州,柳宗元就像一根风中的残烛,顽强地燃烧自己,尽其所有的光芒,照亮了一方荒芜。
在柳州,这个钓雪的男人完成自己人生的第二次升华。
在柳州,为纪念柳宗元所建造的柳侯祠,这座具有一千多年历史、几经沧桑的古代建筑内,留存了历代碑刻40多件,涵盖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积淀,这些原创性的碑刻,是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瑰宝。
《荔子碑》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唐代大文豪韩愈在《柳州罗池庙碑》一文中最后部分“迎享送神诗”,供柳州人士在祭祀柳宗元时歌唱。因诗文首句是“荔子丹兮焦黄”,这块碑就被称为《荔子碑》。两百多年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用刚劲遒健、恣肆狂放的行楷书写了这首诗歌体的祭文,并刻石立碑珍藏于柳侯公园内。
这块碑刻集中了“韩诗、苏书、柳事”,而他们三人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故此碑有“三绝碑”的美誉,是柳侯公园现存最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之一,列为国家一級文物。宋代朱熹称此碑书法“奇伟雄健”,明代王世贞评介是功轼“书中第一碑”,实属书法艺术珍品,它能被珍藏下来并在柳州刻石,本身就是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奇迹。
《荔子碑》向来为地方官民所珍视,清代知柳州事、河东刘祖鲁为防止宋碑损坏失存,特意依样复刻一碑,与原碑共藏于柳侯祠。
而后人对柳宗元的怀念,远不仅仅是一块碑。
近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就曾写诗《万民敬仰柳柳侯》:“柳州旧有柳侯祠,有德于民民祀之。丹荔黄蕉居士字,剑铭衣冢众人思。芟除奴俗敷文教,藻饰山川费品题。地以人传人以地,拜公遗像诵公诗”。
在柳州的四年,柳宗元同样为我们留下了不少诗篇,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云:“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薛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登柳州峨山》:“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一诗:“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大赦天下。在当时宰相裴度的说服下,敕召柳宗元回京。
期盼回到故乡柳宗元在《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里写道:“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但是柳宗元却最终未能回到故乡,十一月初八,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享年47岁。
临终前,柳宗元写信给好友刘禹锡,将自己的遗稿留交给他,并把儿子托付给了刘禹锡。这里之所以出现柳宗元托孤的事件,原因是柳宗元与妻子杨氏青梅竹马,感情甚好,不幸的是婚后仅四年杨氏就病去,此后柳宗元未再续娶他人,与亡妻相伴终生。因此自己临终前将儿子托付给最好的朋友刘禹锡也就不足为奇了。
柳宗元字子厚,从他一生的经历来看,他的确配得上一个“厚”字。不管是上对父母,下对妻儿,还是对待朋友,抑或是主政期间当地的老百姓。
其实,这个钓雪的男人也曾少年得志,只是因为一场变革的失败而遭贬,即便是一贬再贬,处境堪忧,他依然是在思考、追求心中的大义。
不知他被贬永州的时候,是否意识到了天地悠悠,庙堂之上也不过尔尔,尔虞我诈的争斗远不如一渔翁过的坦然逍遥和自得?
我不知道佛前的那一盏青灯是否照亮了柳宗元的人生,汨罗江水,能否洗尽了他思乡的惆怅,至少他在山水中找到了慰藉,他在为民请命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谛,他把个人的悲欢寄情于山水的同时,却依然把关心百姓的疾苦放在了心里,这是一个让人心生敬畏的男人!
柳宗元一生留下许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的,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从后世人对他的评价看,文的成就大于诗。
这个钓雪的男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自己四十七岁的一生在历史的天空留下光辉的一笔,成为晚唐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