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匠心”
2022-04-21王迪
民生周刊 2022年8期
《民生周刊》记者王迪
匠人,旧时称手艺人,现在指在某个技术行当里有较高深的技能和创造性的人。
小时候,街头巷陌,总能听到“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修鞋的、修伞的、补锅的、磨刀磨剪子的……
如今,伴随城市“颜值”提升,马路更宽了,街道也更整洁了,而那些“一辈子守着一样东西”的老手艺人,也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
诚然,伴随经济发展,时代进步,一些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甚至被淘汰,实属正常。然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匠人精神”,却是任何时代都不可丢、不能丢的。
无论是用汗水轧出“钢铁脊梁”的山钢工人李仁壮,还是从车间走出的“紡织状元”王晓菲,在他们创造奇迹的路上,无不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恪守把工作做到极致、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匠心”。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无疑,这一内容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新任务,同时为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如何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诚如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德州恒丰集团高级技师王晓菲所说,中国在走向制造强国的路上,需要挖掘更多的工匠故事,营造崇尚工匠、学习工匠的社会氛围,激励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国工匠”实为一国之大器,只要勤勉踏实、坚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即使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