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于寂寞 志在光明
2022-04-21陆怡萍
陆怡萍
里尔克曾言:“你要接纳你的寂寞。”何也?私以为,此言的背后是一条真理:寂寞,孕育出光明。关于此理,李大钊早有洞见。那么,此理又从何处得来呢?且徐徐观之。
寂寞,常被人视作生活空虚的表现,实则不然。寂寞,指的是一种与热闹相对的独立自我的状态,是学者孤身探求真理时的沉思冥想,而非声色犬马后的无聊时光。也惟有此种寂寞,才会含着发生,含着创造,含着光明。
何以言“孕”?因为寂寞可生光明。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大半生都将自己囿于家中,只孜孜不倦地写诗,这无疑是一条寂寞的文学之路。她何以有如此静气?皆因其心中有光明的种子。它在寂寞中生根发芽,足以消融黑暗。她曾写下诗句:“你无法扑灭一种火。有一种能够发火之物,能够自燃,无须人点,当漫长的黑夜刚过。”这火光,便是她心中生发出的光明,是诗的世界的光辉,在她的笔下流淌成文字,也带给世界一份光明。而须谨记的是,这份光明正是从寂寞中生发出根芽的!
何以言“育”?因为寂寞可增光亮。泰戈尔有言:“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如此理一般,经过寂寞的洗礼,新生的光明会拥有强大的力量。陀思妥耶夫斯基告诫青年,要为自己追求的真理服务,为自己心向往之并且引为己任的大事业服务,就要从自己风华正茂的生命中拿出五六年来埋头苦学,做点学问。陀爷为什么要如此谆谆教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十倍地增强自己的力量。做学问是一种寂寞的潜行,但这寂寞的潜行可以给人赋能,使之拥有足够的力量来开辟光明的未来。
寂寞固然百般好,却实有人无法忍受其苦。光明是人人渴望的,而光明前的漫长黑暗总是遭人厌弃。但正如有人言“寂寞也去囿限囚禁我的灵魂,却又为我开拓浩瀚广阔的地界”,何不忍受这囿限囚禁之苦,而畅游于那方浩瀚广阔的地界呢?且挨过三冬四夏,暂受些此痛苦,雪尽后再看梅花。待到梅花开放,光明诞生时,三冬四夏的寂寞也不过“些此痛苦”罢了。
无数火光曾起于微寒,而光明也常常自寂寞中来。青年朋友们,我们当习于寂寞,而志在光明!
【简评】
本文的功力顯现于理性的思辨。作者在摆出“寂寞,孕育出光明”的中心论点之后,以两个“何以言”分别引出对“孕”和“育”的思辨。在分层论述过程中,作者结合艾米莉·狄金森的言行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告诫,再以“何以有”和“为什么要”分别引出对“寂寞生光明”和“寂寞增光亮”的思辨。全文着眼于事理,着力于逻辑,使思辨既入木三分,又丝丝入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