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2022-04-21李想
李想
摘要:音乐教学是学前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归属于学生声乐学习的启蒙教育,同时也是发展美育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而小学音乐鉴赏课程内容不但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同时也能塑造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得到思想上的享受。在这个基础上,对经典名曲的赏析还可以让学生的道德观念修养及其思想境界获得一定提高,对学生的进步具有积极作用和实际意义。不难看出,在小学音乐鉴赏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十分关键。
关键词:小学音乐;鉴赏;教学
学生对一些音乐理论了解不足,认知不够,造成学生感觉学声乐是件艰难的事,盲目跟风追随教师,无所作为,不愿深入分析。因为缺乏系统的乐理知识体系,学生也不能创建起完善的音乐鉴赏系统。学生也有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因异常的教学方式,体会不到歌曲的幸福,逐渐失去对歌曲的兴趣。
一、小学音乐鉴赏教学现状
学校开设音乐鉴赏课是希望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情操,课堂上通常通过听音乐营造宽松祥和的氛围。但是,目前部分音乐教师认为音乐鉴赏课应以课本中的音乐背景、音乐知识和音乐文化为主要内容,他们希望在课堂中多给学生讲解有关音乐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于注重音乐的文化素养,难免本末倒置。小学生本身年纪就偏小,音乐文化素养对小学生而言可能有些难以理解,所以音乐教师在课堂中过多地讲解音乐文化知识,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数学等知识时十分认真,而对于音乐课堂不太在意,即使教师在音乐鉴赏课堂中播放一些让人陶醉的音乐,仍有可能会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中交头接耳,影响课堂纪律,想听音乐的学生被打扰以后听得也不是很顺心,从而影响了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小学音乐鉴赏课堂的有效措施
1.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工具。音乐课堂与其他课堂
有所不同的一点是,在其他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教材和多媒体技术等给学生讲解知识内容,而音乐仅通过教材和多媒体的结合给学生讲课是不够的,音乐课堂需要乐器、多媒体和教具学具等多种素材结合。通过乐器和教学工具的使用,学生可以在现场感受到不同乐器弹奏出来的声音之间的差别。小学生年纪比较小,教师在弹奏乐曲时可以通过弹奏一些活泼愉快的音乐,提高小学生对乐器弹奏出来的音乐的接受能力。教学教具比如硬纸板、彩板等都可以发出比较动听的声音,能帮助学生掌握乐理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教师应综合训练和培养学生不同的感官。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学习的时候通过多种感官结合学习,会获得更准确、更有效的学习知识内容。有人说音乐通过听觉就可以了,与视觉无关,其实在音乐的学习中,音乐可以通过形象化的图像,营造美好的审美环境。听觉的学习在音乐的鉴赏课堂中是必不可少的,听音乐不仅是简单的听乐曲,而是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了解音乐给人们带来的情绪感受。音乐教师在教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等引领学生进入音乐的世界中。视听结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多样化的情感。音乐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不同的音乐所表达的音乐也各有不同。音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音乐课堂中通过歌唱表达自己的情感,歌唱是掌握音乐旋律和音乐节奏的最好方式。
2.典型樂曲对比,增强音乐鉴赏性
选取具备典型性和权威性的乐曲进行对比,可以刺激学生的美学感受,从而增强音乐的鉴赏性。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音乐作品,并从背景、体裁、表现手法、音色等方面突出重点,对比分析,明确目的,来加强学生对乐曲的记忆,创设轻松生动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例如,同样是讲述了儿童故事的两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小白菜》与《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教师先为学生介绍了两首歌截然不同的背景。《小白菜》以家庭关系极不合理的黑暗的旧社会为背景,寄托着一个孤苦无依的农村幼女的痛苦与泪水,旋律和情感氛围都较为凄苦婉转。与此相反,后者则表达了新社会儿童对祖国的真切深情,情绪是充满热忱的和抒情的。介绍完背景后,请学生在听完两首歌曲后,分别描画出自己想象中的儿童的样貌、神态和穿着,最后将两者进行对比,这样抽象的歌曲就变得更加直观和形象了。再如,同学们都熟悉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而圣桑的《天鹅》却也是毫不逊色的世界名曲。教师在课堂上先后播放了这两首曲子,并对乐曲的内容进行了提问。有些同学更喜欢《四小天鹅》,因为这首曲子更加灵动活泼,钢琴的跳动更加生动。而由于后者更加安静空灵,大提琴的低吟显得深沉空阔,另外一些同学更偏爱《天鹅》。他们表达自身内心感受的欲望都十分强烈,体现出一种沉浸在音乐中的状态。接着,以他们的自身感受为基础介绍了这两首乐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通过展示两首题材相同但构成不同的两首曲子,分析相对的创作方法和意图,学生可以增强对音乐的兴趣,提高辨析能力和审美能力,更好地接受音乐的主题。综上所述,妥善利用典型乐曲的对比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教师可以选择不同体裁的音乐,也可以选择不同风格的乐曲,亦可以截取同一首歌的不同部分进行对比。
3.合作探究,提升鉴赏实效
奥尔夫曾说过:“让孩子在合作中共同实践、一起去创造音乐是十分有意义的。”当下,合作探究正引领着音乐课堂教学的新气象,成为现代课堂的重要标志。在小学音乐鉴赏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保持热情,有利于激发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提高学生深层次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战台风》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材中要求学生自主聆听两段旋律各四个小节的古筝独奏,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乐曲表达的情绪,引导学生先静静聆听古筝弹奏,熟悉乐曲主题旋律,并跟着乐曲轻轻地进行吟唱。结合曲调想象台风袭来的景象,这时,学生再唱时就会变得有感情许多。教师顺势开展打节拍的音乐活动,引导学生边听旋律边打出节拍体会节奏,反复多次,再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在此基础上,教师详细讲解并与学生共同归纳作品的形象和情绪,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旋律的特点和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再让学生聆听古筝独奏。上述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生通过反复哼唱和利用肢体动作练习打节拍活动,参与到乐曲的表现活动中,这样学生对音乐旋律的理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也会有所增强,教学效果值得期待。
总的来说,小学音乐鉴赏课程内容是一门比较主要的课程,不但能够推动学生健康、快乐地发展,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使学生具备音乐鉴赏的能力,因此,在执行小学音乐鉴赏课程内容的阶段,老师需要对各种各样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开展多方位应用,从而实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目的,推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夕.基于小学音乐教学的流行音乐引入探究[J].北方音乐.2018(10)
[2]殷芳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对学生“三美”能力的培养[J].教育观察.20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