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征程语境下的艺术设计教学思考

2022-04-21秦永福马敏

上海工艺美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设计

秦永福 马敏

2021(第九届)上海工艺美术圆桌论坛·艺术设计教学专场于2021年12月22日在上海设计美术馆召开。来自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应用艺术设计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10多位教授、副教授,与上海市工业美术设计协会、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上海美术家协会的10多位艺术设计业内专家、设计师出席这次会议。大家对新时代语境下的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设计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分享各自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发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对未来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和展望。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和需求的迫切向往,使艺术设计提升为时代潮流。艺术设计的创意创新也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软实力标志。当下世界处在后现代社会语境下,而我国的“中国梦”已开启新百年奋斗的征程,由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艺术设计人才的参与。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数字经济等发展,也促使交互设计时代的来临,让前沿的艺术设计产生新的理念和新的操作模式,更需要新型的艺术设计人才的应对。因此,加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深化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创新,加速德才兼备的艺术设计人才成长和队伍建设,就当下语境和未来趋势而言,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的老师和相关专家们有着压肩的职责。

我国现代艺术設计教学模式的重新审视

中国现代设计的理念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从西方引入。尤其“包豪斯”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引入运用,催促全国各地、各类型的院校纷纷开设了艺术设计院系;不仅培养了一大批艺术设计人才,还形成中国设计力量。经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并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登上了国际舞台,取得不菲的成绩。但是,在艺术设计领域中,我国还没有完全超前领跑,前沿的设计后备力量还不够。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包豪斯”的教学模式也显露出它的历史局限性,以及民族文化个性被同质化等弊端。由之,在新语境下艺术设计如何进行教学?如何解决艺术设计教学与市场需求?诸多的问题,值得教师、专家们思考和研究。如何给出新语境下艺术设计教学的答案,就必须重新审视原有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并且对未来的艺术设计教学进行创新的“头脑风暴”和“沙盘”推演,从中寻找适合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新理念,新模式,培养适应中国新时代新征程的“品才兼优”的艺术设计前沿人才。

谈到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的现状,郑寒副教授提出了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同质化”的现象,得到了与会者的认同。近几十年来高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非常迅猛,同质化多,相互效仿,所以学校和学校之间特色不鲜明,有深度的思考也比较少。

针对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罗兵教授认为:现在很多艺术教育理念陈旧、专业设置过细、教学过度专业化、相当数量的传统专业人才培养难以面向未来。受到社会分工的就业驱使,使得教育细分专业,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培养学科固化,在教育教学理念层面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专业交叉,在机制上更是缺乏有效的保障。这样是难以培养出面向未来、具有复合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

中外艺术教育模式的区别也是与会者讨论的重点。很多人都提到了各自出访或者留学国外期间所见所闻所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两者美育教育的情况进行了探讨。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里面缺乏美育课程,所以很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才开始补这些美育课程。郭新副教授列举了国外艺术品交易的例子,阐释从小接受的美育教育,在未来使得他们有一定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也促进了西方国家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发展。现在提倡实行“双减”政策,在中小学课程里推行美育教学,这一做法是适应这个时代大发展的举措。但有些与会者也提出了担忧,如果美术教育的发展最终又和考级制度挂钩,那将又变得功利了。

吕坚副教授认为:中西方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很难用一种统一的模式,我们可以借鉴学习西方好的一面。现在很多新技术的运用,包括电子产品,和原始的绘画设计的材料是不一样的。国外很多艺术类院校,还是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原始的材料,去感受这些材料的“温度”,材料的感受对他的创作是很有帮助的。艺术家的境界是一种极限,表现的极限,例如好莱坞的大片,也在追求极限,对于学生来说,要知道材料的极限在哪里,那么才能表现出极限。“就此而论,艺术设计要比学纯绘画更难,要让许多信息转化为知识,这种知识不是单纯的技术层面,而是综合性的融汇。”吕坚副教授如是说。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最先由专业画家任教,后来逐渐由设计专业老师任教,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材料被运用到设计中,那么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又该如何与时俱进呢?萧泰教授书面发言说出了他的观点:艺术设计学科属于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涉及众多专业内容,我国现有的艺术学科分类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设计学的发展。综合性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不能完全照搬多年形成的专业美院教学体制,但也不能生硬套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刘珂艳副院长提出了她面对的困难:现在国家强调新文科新工科,我们设计类的老师也需要有工科的背景,比如新材料、计算机等等,但是在落地时遇到了困难。一方面这些老师自己的教学科研项目也很重,另外一方面他们是否愿意对一个工科背景的艺术类院系投入很大的热情去再开设一门课。为之,她同时也呼吁能有更多的学者和专家共同来推进传统艺术设计的教学转型。刘珂艳副院长说到:“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既能减轻教师的压力,又能提升学生毕业后有应对社会、企业多种需求的能力。”

工艺美术范畴扩展,原先的艺术设计类课目,都可归类工艺美术,特别是一些手工艺课目,不少院校都增设了(如玻璃工艺,漆器工艺等),但从教学目的评估而言,亦有培养复合型人才之需,亦有培养职业手艺人之需。那如何解决因人施教?因学施教?因材施教?

李绪红副教授分享了她的一门课程——锻造课。在这门课上,她把创意结合进课程,使学生的积极性相比纯工艺教学要提高了,主动性也提高了,最重要的尝到了原创的味道。对于现在的大学设计课程,诸军刚副教授也有自己的一些体会:教师如何在课程中起到引领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平时也要把自己的思维打开,对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与会者在谈到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融入现代艺术设计的问题时都颇为关注。近些年,随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提高,与设计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不单单在产品,在环艺,在视觉包装设计。这些会和我们的传统文化、人文关怀等等都产生关系。那么,这些未来的学生走向如何?传统手工艺如何走向市场?这不单单是对高校,对传统手工艺行业来说也是个瓶颈,这也是新文科专业提出来的一个领域。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李岚副院长说:“从学校的人才培养基地来说,我们专门划出一块文创人才培养基地,并且已经和多所博物馆纪念馆展开了合作,设计开发了不少文创产品。”对此,罗兵教授认为:新文科也好,新艺科也罢,只是一种形式。办学的关键是要有一种精神、一种气魄、一种味道、一种特色。就此相比,南方的一些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要比上海有特色,颇值得上海的同行们思考。

新征程语境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创新。

艺术设计从专业形成产业,设计服务贸易已成趋势。还有国家近几年来对综合性职业教育,未来人才培养重点之一的艺术设计人才要求,既能画能做,又能谋能作。由之,教师专家们纷纷呼吁教学改革,模式创新,为了培养学生应对社会的新需求,建议除夯实基础操作技能外,还需拓宽学生视野(如增设市场营销学、设计心理学,设计逻辑学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能力评估后,因人施教等等。

设计要与时俱进,与社会接轨,满足市场需求。这个观点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认可。将艺术设计课程与社会接轨的直接途径是“校企联合”,很多高校在实践中也有丰富的经验。

罗兵教授说:“高等艺术教育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大关口,传统的发展优势正在弱化,深层次矛盾问题逐步显现。设计人才培养持续发展和增长的动力转换,核心是要依靠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创新,突破瓶颈制约,推动从关门办学迈向开放办学,形成以面向未来、艺术科技交叉融合、产教深度融合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和发展方式。”

张丹副教授和大家分享了产教研学的新模式,她介绍说,工艺美院形成了四类课堂,培养三创人才。第一是校内、课内的课堂;第二是校外的课堂;第三是社会课堂,带学生去企业,去接触社会;第四是海外课堂,邀请海外艺术家进来。他们突破课堂课外两个传统的概念,构建了四类课堂,协同创新的教育模式,提升创新教育的质量,定位是培养原创性、能创新、敢创新的三创人才。

艺术设计将以人为本,把经济与文化,产品与市场,审美与生活有机地联通融汇;艺术设计不仅起到桥梁作用,也是其追求的境界。这也对艺术设计的学生有着更高的要求。那么艺术设计教育究竟该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郑寒副教授说:“我觉得人文底蕴是学生的短板,也同时反映了老师在这方面的不足。我认为厚实的文科基础,包括文学艺术史、设计史、美学、社会学等等都可以理解成文科的基础。文科的底蕴非常重要,是设计师创意的源泉,这点在学生培养中,在艺术生态的营造方面,我们还远远不够。其原因可能很多种,但功利思想占比较重,重物质、轻人文的学风不可长。”

郭新副教授也表达了她的观点:“因材施教,我和我的学生说,我就像一个开自助餐餐馆的老板。你进来以后,这个桌子上有我所有的资源。有我教学的资源,有我在产业、行业里的资源。还有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资源。各方面的资源我都放在桌子上,如果我不具备的,我就去请国外的老师。但是你进来的时候,你必须要知道你自己想要什么。然后你拿一个基础盘盛米饭或者面条;基础的东西是素质教育,我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批判能力。我在乎的是学生在三年的过程当中能不能学会创意的方法。现在的学生一路上来都是应试教育,甚至到了研究生都不一定有自己的思维能力,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虽然我招的是研究生,但是我发现他们从本科开始都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

在讨论中,大家还提出了一个关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痛点:现在的艺术设计,究竟是普及教育还是精英教育?这个痛点引发了很多高校教师和业内人士的共鸣。全国大约有两千多所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每年学生有三百多万,意味着用原来艺术类的精英教育模式来进行普及化教育。艺术教育到底要不要普及化?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李岚副院长也提出了一个现状:学校的定位是为上海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围绕这个定位,我们的课程设计和培养体系也侧重学生应用型技术。在艺术学院里,对老师的评价指标,对课程的评价指标会以一个工科的眼光来评价,现在对高校评价来说就业指标作为越来越重要的一个指标体系。从人才培养的导向来说,也是看未来能不能就业能不能找到工作,这个导向就会导致我们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目的有所不同,尤其是应用型高校的艺术设计课程是为了首先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诸军刚副教授认为:艺术是一种奢侈品,是金字塔尖的,是社会达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每年那么多毕业生,等到就业发生问题了,不少人都跳行了,就有人会问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中国美院一直以培养学生掌握审美,具备美感作为学院的特色。我们美院通过各种训练,就是要训练学生的美感觉悟。

罗兵教授认为未来的艺术设计时代很可能是一个缺乏大师的时代。还是要有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虽然现在人多,但还是要从中找出几个拔尖的,等他们毕业以后若干年,或许会成为大师级人才。他还认为:没必要用统一的模式去培养艺术类人才。要培养个性化,要培养创意,用统一的模式,两者之间本身是悖论。

艺术设计教学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模式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其中教学模式较为抽象,但它是连接前三者的重要细节,也是影响教学成果最重要的环节。因此,许多艺术设计院系都在积极进行探索,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他们建设在传承中国傳统的“造物观”上,汲取外来的“事理学”和“实践学”等理论中的精华,与时俱进,探索创新等等。同时强调提升中国艺术设计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也是实现中国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必由路径——持续创新。

上海市工业美术设计协会理事长张京羊、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周南也参加了本次论坛。他们认为:在新时代新征程语境下,无论是纯艺术,还是工艺美术,抑或是艺术设计,首先要有理念,有了理念才能实施设计。因之,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成为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中的重中之重。无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到何种阶段,人们对美的需求是必然存在的。由之,艺术设计的教学也因其为目的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思考和探索。德育树人,美育成才。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设计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BUBA台灯设计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有种设计叫而专
书封与现代艺术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