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德育,让教学回归育人本位
2022-04-21方燕
方燕
[摘 要]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和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和思想观念,是时代的要求。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要渗透德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文章以初中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指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以期通过德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教学回归育人本位。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意义;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6-0001-03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德育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语文是一門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基础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具有可行性,是确保语文教育有效性、促使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变化较快,培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德育当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面渗透德育。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语文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自从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后,语文教学就逐渐由“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不能只专注于知识教学、理论讲解,还要将技能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促使学生今后在社会上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课程资源中蕴含大量的德育内容,且内涵丰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促使学生形成完善的道德体系,不仅能够高效高质实现初中语文教育目标,还能够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满足我国对人才的需求。初中生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也是宝贵的社会财富。初中生的道德素养影响着未来国民的综合素质。当代初中生是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许多人的思想观念都比较多元化。目前,部分初中生存在思想道德滑坡。如有的初中生受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影响,对金钱、明星、西方文化有着狂热的崇拜,而对传统的道德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屑一顾。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德育,争取通过德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促使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
(一)挖掘德育素材,拓展教学空间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德。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学科的教学理念、教材和教学模式等出现了新的变化。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剔除了一些难理解、零碎的内容,增加了很多具有文化和德育价值的内容,这使得语文教材的德育功效大大增强,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条件。语文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经合理加工后将它们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道德熏陶和教育。比如《散步》这篇文章讲述了春日里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野外散步时,先出现矛盾,后又归于和谐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是意蕰深远,蕴含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承担责任,尊重老人,关爱孩子,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亲情、孝道的角度,选择讲解一些尊重父母的案例,以宣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如“最美孝心少年”王帅康出身贫寒,他在经历了父亲去世、奶奶患病、妈妈改嫁等一系列变故后没有丝毫怨言和不满,一边努力地照顾家庭,一边刻苦学习。他用稚嫩的肩膀坚强地为家人撑起一片蓝天。这样孝顺而又积极向上的孩子,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从课文中挖掘素材进行德育,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接受德育
德育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历久弥新的话题。许多教师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也在积极地开展德育。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有的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以理论讲解、理念灌输为主,所使用的德育策略和模式单一。初中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那种传统而单一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新时期的教师需要创新德育模式,让学生从心底真正接受德育理念,接受德育。教学情境是一种无形的教学资源,在德育中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的感官和感情以刺激,进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有所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学情境增强德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德育效果。比如在教学《邓稼先》这篇人物传记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以“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崇高情怀”为切入点,利用以中国研发原子弹为背景、以邓稼先为主人公原型的电影《横空出世》中的一些精彩片段来导入。如陆光达归国后隐姓埋名,与同事、战友们奔赴具有“死亡之海”之称的罗布泊戈壁滩研发原子弹。西北戈壁滩环境恶劣,但是他们不屈不挠,用算盘演算数据,啃咸菜,喝咸水,吃树叶,斗风沙,最后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教师可以结合电影中的感人片段,讲述那个时代中国军人和知识分子浓烈的爱国情感,解析中国人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学生做一个热爱国家的人,激励学生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感悟邓稼先伟大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
(三)开展课堂讨论,使道德观念内化于心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活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去学习。部分德育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即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几乎没有质疑、讨论、探究的机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机械地识记一些德育概念和知识,根本不能把握德育的内涵。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有强烈的表现欲,也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放权”,精简教学内容,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开展讨论、辩论类的德育活动,借助活动让学生将道德观念内化于心。如在学习《藤野先生》一课时,一些学生对文中几位先生对鲁迅的关照是否真诚抱有怀疑,对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清朝留学生的丑态等印象深刻。基于此,教师以“弱国国民的心酸”为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总怀疑别人讨厌自己,人际交往中过于敏感怎么办”“如何辨认真诚的帮助和高高在上的施舍”“藤野先生虽然真诚友善,但是他不过是日本人中的个例,并不能消除中日之间的隔阂与仇恨,因此如何看待整体与个别的关系”等问题,从道德方面展开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想碰撞,直至学生对君子和小人、国与民的关系等有清晰的认识,将诚实、友善等道德观念内化于心。有学生指出,藤野先生虽然是日本人,但是他有质朴、坦荡、严谨、理性的君子作风和师德修养,值得鲁迅先生的爱戴。学生要将个别与整体区别开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从而像鲁迅一样力争上游,用实力说话。
(四)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有效渗透德育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提及很多古今中外的人物,如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敢于劝谏齐王的邹忌、善于应变的晏子、无私奉献的居里夫人等。在相应的文章中这些人物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每个人物都有典型特征,反映不同的思想和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开展相应的德育。例如,《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是一个经常迟到、逃课、讨厌学习的学生,但当他知道自己即将永远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机会时,他成了一个小小爱国者;而韩麦尔先生则变成了一个穿戴和态度与以往不同的人,特别是在最后时刻,他奋笔书写的动作传递着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力量,给人以振奋。在具体的课堂活动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进行分析,如最后一堂法语课和平时的法语课有什么不同?找出不同之处,并且有感情地朗读。韩麦尔先生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充满这样的情感?然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韩麦尔先生所说的阐述语言重要性的句子。如“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等。最后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小弗郎士眼中的韩麦尔先生是什么样的人。在这样的教学中渗透德育,能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更热爱自己的祖国。教师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加强德育,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五)注重说理引导,渗透德育思想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将知识讲授和德育有效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需要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结合文章的特点,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并通过说理引导,加强德育,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白杨礼赞》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创作于1941年,彼时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外有日寇的大扫荡,内有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摩擦,一些有卓识的仁人志士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身上看到民族的希望和前途。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茅盾采取非常含蓄的象征手法,写出了《白杨礼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写白杨树在西北高原生存的原因是什么?文章着重对白杨树的形象进行刻画,原因是什么?在文章的结尾处描写楠木有什么用意?引导学生边朗读文章边思考问题,致力于让学生了解白杨树是一种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树,感受白杨树的朴质、坚强,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这样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能让他们了解文章的结构,感受其中蕴藏的逻辑力量,感受白杨树的优秀品质。之后,教师开展拓展延伸活动,让学生想象和联想:在和平年代,人们依然需要经受各种考验,请结合实例说一说都有什么样的考验。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德育效果,实现育人目标。
(六)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简单来说,德育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清这样一个事实:德育是一门大学问,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德育的大课堂。德育不能局限于教室,它要从课堂走向课外,要联系生活。这样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促使他们真正将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德育方式,树立生活化德育理念,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水平,进而将道德观念转化为生活习惯。如在教学有关亲情的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为父母做一顿饭、洗一次衣服,给爷爷奶奶捶背等,促使学生感受浓浓的亲情,培养对家人的情感。在教学有关劳动者的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社会上那些踏实工作、无私奉献的劳动者,如快递小哥、环卫工人、交警、门卫等,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和准则,感受平凡劳动者的道德素养,之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写出自己的感悟,借助写作表达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劳动者的爱戴之情。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培养,进行有效的激励、鼓舞以及唤醒。无论是在学科教学中还是在德育中,学生都需要经历“知识的外来传输—知识的自我内化”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接受和内化知识,让学生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以提高教育效果。教师需要筛选适宜的德育材料,通过思考、讨论等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逐渐形成自我教育意识。同时,教师还应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开展课外阅读、社会实践以及交流共享等活动,逐渐让学生自觉吸收德育元素,促使学生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我。如在教学有关红军的相关文章后,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纪念馆、拜访老红军等。对于一些情节性强的课文,如《愚公移山》等,组织学生开展创编和表演活动,要求他们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形象。学生能从活动中体会不同人物的精神,进而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增强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由语文学科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决定的,是语文教学领域无法回避的话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开展德育,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邹德文,杨丽超.谈初中文言诗文教学的德育效应[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11):155-157.
[2] 石洪岩.浅谈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2):59-60.
[3] 卢耀东.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術刊),2018(10):41-43.
[4] 沙春菊.探寻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J].考试周刊,2014(A2):41.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