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课例浅析
2022-04-21冀占国纪艳芳
冀占国 纪艳芳
摘要: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汪曾祺《岁朝清供》。汪曾祺的散文在语言上具有独特的特点,淡淡的语言反而是处处充满韵味,令人越品越有味,在选材上,他选取的多是一些凡人俗事儿,他能让读者在平淡的小事中感受到一种本真美。在情感上,选取寄托情感的载体较小,但却能彰显出汪老对生活浓浓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语言;品析;情感载体
文学巨匠汪曾祺,他的著作深受我的喜爱,因为读他的作品能让我感到内心很轻松,同时也能激发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平淡自然之美,唤起人们对生活的信心。
本节课教学分两个教学任务。第一是画思维导图,让学生去达到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第二是赏一处景、物、事,突破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赏一处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汪曾祺的写作语言特点。细品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从深层去挖掘文本,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首先,在设置导语时最终拟定选取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直抒胸臆的一句话“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直接导入,用来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话,也就是让学生先揪出这条感情线,然后在逐步深入去了解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切入点的选取是有线到点,大处落笔,先让学生了解本文的线索,然后结合“我想念昆明的雨”这条情感线索再去找一些小载体,比如写仙人掌、还有菌子、杨梅等。
其次,师生共同完成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雨中景、雨中的物、雨中的人、雨中的事自己去画出思维导图,然后小组相互补充做出最详细的导图,也可以把此导图做为旅游线路图。通过小组展示,可以看出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有学生设计的是环形的、有的是树形的、还有的是台阶形状的……此项任务能激发学生去探寻课文内容的兴趣,很好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个任务:赏一处美点,因为本文是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文章中的美点很多,就像课后阅读提示所提到的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让学生去读课文可以选取文中的一处或多处进行赏析,例如文章一开头的画面就很美,“那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肥大、浓绿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显然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这幅画面是别有用意的,因为宁坤让他画这幅画是有要求的,是要突出昆明的特点。所以这幅画面不仅美在突出了昆明的风土人情,而且更能突出昆明的雨的特点,美在雨滋润的好!
昆明的菌子滋味很美:“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种之王是鸡枞,味道鲜美,无可方比。这一段所描写的菌子,是属于昆明的雨季,而菌子的色香味是属于有趣的美食家汪曾祺的,正因为心中有趣,文章才有趣。汪曾祺用生动的比喻色如牛肝,写出牛肝菌的外形难看,但这与入口后的味道的鲜美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然后突出作者对牛干菌美味的惊叹和喜欢。总之自然平淡言语中流露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对昔日生活的怀念。
人情的美:雨季的花是缅桂花。当缅桂花盛开的时候,房东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他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上了一个7寸的盘子,里面摆的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玫瑰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又由花写到人体现人情之美。所以这样来写也表现了作者被这个房东的热心和和体贴所感动,使作者的心灵感动了,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由花更能抒发作者对缅桂花的喜爱之情。
氛围的美:文中写道“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一起喝酒,还提到酒店里的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描写的很仔细。还写到酒店院子里的木香花,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还有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的湿透了。作者边喝酒边赏景,喝酒、赏景更营造的是一种舒适轻松的美的氛围,显出生活很惬意。作者在最后写到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其中的“情味”一词既包括雨所引起的淡淡的乡愁也饱含着雨中美景更令人陶醉的闲适、幽静恬淡之感。
语言特点:文中多处语言同时还能体现用词准确,如话家常,平淡自然的特点。例如在写菌子时写到鸡油菌,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此句中“滴溜儿圆”更能突出汪先生语言的口语化特点杨梅也富有昆明的特色,写到火炭梅个头像乒乓球一样大,颜色像一球烧红的火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它的形状和颜色,这样的比喻想象奇特巧妙,真是令人难忘呀!作者对杨梅的喜爱,字里行间更流露出对昆明的怀恋之情。
借助第二个任务来理解本文“形散神聚神聚”的特点。通过对以上美点的探寻由此可看出作者选材比较琐碎,他选取的许多零散的小载体都承载着浓厚的感情,还有一些凡人小事,看上去特别洒脱体现出散文的“形散”的特点。神聚体现在“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这条隐藏的感情线贯穿全文,将这些零散的素材紧密的串起来,鲜活的描绘出一个“明亮、丰满、令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到汪曾祺写作的语言特点,“如话家常,平淡自然”的语言特点。
最后,插入作者的信息介绍和写作背景,体会最后一句话“我想念昆明雨”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在讲这一课时,我在备课上已一下了很大一番功夫,首先去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到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师长沈从文还有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这些内容有时需要学生通过了解文本内后才能更多更深的了解,才能把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他个人的一些情况和文本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融合过程也正是水到渠成,才能更好的去体会一篇文章要抒发的感情。“我想念昆明雨”點明了文章的中心,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
总之,这篇文章让我更感觉到生活的美,如果你热爱一座城市,你会很珍惜在此地的生活,你会发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洋溢着美感,就想作者一样,选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来抒发自己最真挚的情感,这篇文章我重在让学生去品味语言,在品味中去感悟作者对昆明浓浓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