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2022-04-21陈建辉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陈建辉

摘要:教育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作为学生启蒙发展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和民族意识是重中之重,而实现它的重要方式就是在语文课堂中渗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关键所在,优秀的传统文化通古贯今。从当今素质教育要求和目标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小学这个启蒙的阶段,将优秀传统文化渗入教学课堂是一个非常重要与必要的要求。本篇文章将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以及如何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渗入进语文课堂展开讨论。

一、传统文化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优秀传统文化不单单是指诗词歌赋一类大家所著的文章,更多是指基于这些优秀的作品之上所蕴含的符合当今社会价值观的情感思想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最为重要的存在,经过不断实践的总结和修正所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精神倾向和心理特质。”[1]相比于优秀的文学材料而言,民族精神更能够激发国人的民族自信。从小学开始就会让学生背诵各种经典作品,以此建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初步认知。这些都是经典的启蒙教材,同时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些国学经典所呈现的内容能够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学习文化是一种继承文化的重要方式,学生经过传统文化的熏陶,能够进一步增强自身文化认同感,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为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为了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教学实际情况,教师在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定会对其进行新的加工,使之更好地为学生所吸收。所以文化的传承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内容上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传承方式上,也在不断创新,结合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如制作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等,这些都是十分新颖又富有趣味性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

二、小学语文课堂探究

(一)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不足

小学阶段不同于学前阶段,对于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要求不仅仅是要学生“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学生需要真正地了解何为传统文化,真正将文化融入到自身的文化素养中。但目前许多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所学的传统文化版块的内容却只知其言而不知其意。究其根本原因是在于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不到位,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目的理解不通透,错误地认为只要让学生会背诵诗词、成语就是在渗透传统文化了。”[2]

(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足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也处于懵懂好奇状态,学生更喜欢充满趣味性的事物。基于这一特点我们不难看出为何当今小学语文课堂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并不理想的原因:许多教师仍然墨守成规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单纯地要求学生“会背、会写”。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失去了兴趣,就会失去学习的动机,自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就不会理想。

三、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的方法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教师更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但是在当今语文课堂中,仍然有部分教师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教师要改变传统应试教育刻板思维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抱有一切教学实践服务于考试成绩的态度,要加强和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教师要端正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态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文化素养及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万不可忽视传统文化版块的内容,要将传统文化的教学放在与其他版块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传统文化,研究文化的深层意义,改善教学方式,通过通俗易懂或者有趣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真正懂得传统文化内涵。

(二)创新课堂的教学理念,提高学习兴趣

创新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能够更高效地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的学习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案,对课堂进行创新和改革。教师可以从教材入手,基于教材的内容来寻找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传统文化知识。”[3]以小学课文“唱脸谱”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用播放音频、展示各个脸谱的图片对本篇文章进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带领学生对课本必要知识掌握和梳理的基础之上,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个颜色代表的人物性格是这样的?在这一过程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发言和表达的空间,支持学生表达自身的看法和意见,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看法进行总结,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对这一版块的传统文化进行总结归纳,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对于脸谱文化的掌握。

(三)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践

情景式教学是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能促进教学的高效性。教师要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以教材的内容为依据,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景。例如,在讲到关于春节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模拟过年的情景,教师可以教学生剪纸、写对联、做灯笼等等,让学生在真切的实践活动对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认知,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宝贵之处。此外,在讲到古诗时,可以鼓励学生扮演课本中的历史人物,利用表演的形式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同时,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学会换位思考,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的传统文化启蒙有着积极影响。

四、结束语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的渗透对于学生的人格发展、文化素养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促进传统文化与教学的有效结合,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时,要在基于课本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适时地对其进行补充和延伸。

参考文献: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