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背景下黑龙江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探究
2022-04-20李玲玲徐宏幸
李玲玲 徐宏幸 孟 杨
(哈尔滨金融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贸易竞争日趋激烈,但跨境电商却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2016年以来,国务院及各部委陆续出台各种政策鼓励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2020年的突发卫生事件的到来给全球经济、贸易、线下消费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我国的跨境电商却逆势增长52.8%。跨境电商业已成为我国外贸增长的亮点和重要驱动力。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2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达12.1万亿元。随着跨境电商市场的迅猛发展,跨境电商人才出现了巨大的缺口。《“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的数据显示,未来五年,预计我国电商人才缺口达985万。
2019年黑龙江自贸区的启动建设进一步推动了黑龙江省跨境电商的发展。而人才是跨境电商发展的不可或缺因素。黑龙江省同样面临跨境电商人才的巨大缺口问题(如图1、2)。
图2 跨境电商运营人才需求
一、跨境电商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八成电商企业存人才缺口,近四成有大规模招聘计划。报告显示,当前跨境电商人才行业存在的主要矛盾是跨境电商行业人才的高质量要求与高校教育缺失之间的矛盾。
1.供需失衡
快速发展的跨境电商行业对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升。但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专业的设立则较晚。2019年7月3日,提出:支持相关教育机构增设跨境电商专业。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跨境电子商务成为新设专业之一,全国仅有7所高校获批开设该专业。相对于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人才储备并不充足。
2.结构性失衡
跨境电商企业更为青睐的是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7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指出高校教学与企业要求脱节严重。在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需要改进方面,83%被调查企业认为,高校实践教学能力亟须提高;58%被调查企业认为,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对接;31%被调查企业认为,高校专业理论教学稍显落后,理论知识跟不上学科发展。
与企业需求对接少、普遍偏重理论知识教育的高校教学无法满足跨境电商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课程体系、跟不上时代发展的稍显落后的电商专业理论知识、欠缺的师资力量,不完善的教学资源、建设滞后的实习基地都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教学效果,并制约了学生实操能力的发展。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传统教育模式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1]。
二、黑龙江省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短板分析
1.培养目标不精准、课程体系不健全
跨境电商是一个涉及外语、计算机、国际贸易、国际营销、物流等多方面知识的交叉学科。因此,跨境电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位的。目前,黑龙江省仅有两所高校开设了跨境电商专业,多数高校只是在相关专业下设置跨境电商方向,开设一两门与跨境电商相关的课程,没有健全的课程体系,无法进行体系化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缺少对具体市场和岗位需求的充分调研和分析,对岗位的能力要求和技能要求理解不透彻,因此不能精准掌握跨境电商行业的用人标准,导致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因而不能满足跨境电商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教学条件不完善
跨境电商企业更关注跨境电商人才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对实践环境要求较高。多数高校意识到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配备了实操模拟软件或实训平台,学生可以在仿真的环境下实践操练。信息技术时代,仿真的跨境电商模拟操作系统终究难以赶上真实系统的升级换代,而且模拟环境与真实环境还是有差距,实践案例与真实项目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实训教学环节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之间相对脱节。
3.师资力量不专业
跨境电商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对从事跨境电商课程教学教师的要求就较高。既掌握专业知识理论,又具有跨境电商实战经验的教师是高质量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保障。而目前多数的高校跨境电商教师专业背景多为贸易、外语或电子商务,单一的专业背景无法应对多专业领域相互交织的跨境电商教学,导致教学存在割裂现象。
三、黑龙江省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路径
1.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校内、校企、校地等协同体系。跨境电商涉及国际贸易,网络市场营销乃至法律服务等多领域,因此校企协同要注重多学科、多专业的融合。
校企双方共建跨境电商实训平台、实训基地、课程体系。学生能够在速卖通、亚马逊等主流的跨境电商实训平台实操实练,过级考证;实训基地可以满足跨境电商技能实训、竞赛能力训练、创业等要求;依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课程建设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开发核心课程,设计课程体系。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跨境电商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应当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修订培养计划,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因此,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据市场调研结果制定紧紧契合时代要求和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商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出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院校对学科、专业的要求,实现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与院校对学科、专业要求的结合,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一致[2]。
《2020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51.02%的企业急需传统运营人才;47.96%的企业急需新媒体、内容创作、社群方向人才。46.94%的企业急需主播(助理)、网红达人方向人才;39.8%的企业急需客服、地推、网销等方向人才;22.45%的企业急需专业数据分析与应用人才(如图3)。
在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职业技能中,被调查企业最看中的是网络营销;其次是电子交易与支付;再次是电子商务物流和办公自动化。
图3 各方向人才比例
高校应该根据这些市场调研结果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跨境电商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职业技能的要求设置教学模块,实施模块化教学。突出企业推广、网络营销的国际市场营销模块;突出电子交易与支付的电子商务模块;突出公司管理、法律法规、团队建设的管理模块等。
3.打造专业跨境电商师资团队
师资队伍是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跨境电商专业教师不仅要掌握与跨境电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必须要有从事跨境电商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胜任跨境电商的教学任务。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内培外引,打造“双师型”跨境电商师资团队。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实训培训,及时了解和掌握跨境电商领域动态。派遣跨境电商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提升专业教师的平台实操能力和实战能力,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聘请跨境电商企业的专家为兼职教师,带动跨境电商师资团队整体水平的提高。
4.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跨境电商从业人员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而高校培养的学生多数都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动手能力薄弱。《2017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中明确指出高校跨境电商实操性教学不足。为了高质量地培养出适合跨境电商企业需求的人才,高校应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提高学生从业能力。开设大学生创业中心,引导跨境电商企业成为高校实习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堂教学与实训实践有机结合,提高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质量[3]。
5.深化教学改革
低年级阶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夯实理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逐渐降低课堂理论教学比重,增加学生实操比重,以提升学生跨境电商实操水平。高年级阶段带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或将跨境电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课堂,采用项目教学,引领学生在真实的跨境电商平台上运营操作,教师辅助,以学生的跨境电商运营业绩作为标准进行考核评价。
在进行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和诚实守信的职业情操。
由于跨境电商平台规则和功能更新速度非常快,相关技能和知识的生命周期非常短。高校教师要优化教学手段,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利用“微课”“慕课” 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提高师生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也能得到大大的提高。学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资源自主学习不断更新的跨境电商理论与技能。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真正实现教学之间的有效互动[4]。
6.深化课赛融合、专创融合、对接跨境电商岗位需求
课赛融合,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实现项目运营、竞赛和教学三者相融合。学生在学中赛、赛中学,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通过课赛融合,提高学生跨境电商平台运营能力。
专创融合,以课程教学为基础,以项目实践锻炼为手段,将创业项目融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蜕变。专创融合,把专业的理论知识融入创业实践中,有效地将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相衔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5]。
此外,高校应探索课证融通的途径,消除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脱节的现象,提升学生跨境电商实操能力。
结语
跨境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急需操作技能强、协调沟通能力强的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因此,高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满足跨境电商行业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