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讲好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故事
2022-04-20杨万丽
【内容提要】生态文明议题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之一。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生态文明领域的重要思路,也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在对外讲述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时,巧用共情能让传播效果加倍。共情策略的运用,对有效影响受众、实现传播目标有着重要作用。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讲好全球生态保护的中国担当;要紧扣海外读者关注点,精心设置国际化议题;要善用类比手法,拉进多元化受众的认知距离,要用小切口刻画细节,在共同价值观中寻找情感共鸣。最后,还要践行“四力”要求,提升国际传播从业者的共情力水平。
【关键词】共情 对外传播 生态文明 “四力”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为具体实践架构,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为重要抓手,并提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遵循。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有利于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而用好共情策略,可以让传播效果加倍。
一、“共情”理论的相关研究
1873年,德国美学家罗伯特·维舍最早提出了“共情”这一概念,用来说明将自身真实的心理感受主动投射到所见事物的现象。②时至今日,“共情”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被认为是一个人能够理解他人情绪、情感,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能力,是个体基于另一个人情绪状态或者状况的理解所做出的情感反应。③在对外传播中,共情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传播手段,让海外受众从新闻信息中找到自身生活的投射,并从中得到情感的共鸣,与传播者在意识形态层面达成认同。
共情的运用对实现传播目标有着重要作用。对外传播要做到融通中外,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恰当运用共情必不可少。融通中外是要让中国的理念、观念被外国受众所理解、接纳,在不同地域文化理念的差異间搭建桥梁,实现信息传播的对称,将中国理念真正送达境外受众。因此,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需要从情感层面触发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感受,让他们从情感上认为中国是可信的、可爱的、可敬的。理解和认同的传播目标都需要运用共情才能实现。因为共情可以促进理解、增强好感,并伴随之产生利他行为。而利他行为又可以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理解、好感和信任。当我们对别人产生共情或者接受别人对我们的共情时,两个人的共情互动会释放出使大脑平静舒服的化学物质,能够使我们变得更加的平和。④而从国际传播的视角来看,共情可以使传播者和受众更加平和、愉快地完成信息的传递和接受,进而形成价值认同。
二、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讲好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担当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⑤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2020年11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通过了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重要论述中,“两山”理论,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其中最重要的内核。这一理论突出了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价值,强调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也形象生动地阐述了生态价值对于社会发展的长期意义。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统领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表述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架构。人类和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不可割裂的共同体,各个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而普遍的有机联系。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生态系统才能始终保持稳定、和谐、前进的状态,才能持续焕发生机活力。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执行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重要抓手。而从国际视角来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生态文明领域的重要思路,也彰显出中国的大国担当。因此,在对外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时,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依托中国近年来开展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的生动实践,阐释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国担当。
三、紧扣海外受众关注点,精心设置国际化议题
要共情讲好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故事,首先要找到能引起海外受众广泛关注的选题或新闻切入点。当前海量信息汹涌,新闻话题能否迅速抓住受众注意力,是决定对外传播成功与否的第一步。而涉生态文明议题有很多是与野生动物、植物保护有关的故事,这些故事一直以来都是中外受众的共同关注点之一。以野生动植物保护为主题的对外传播,在观众缘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以2021年云南野生亚洲象离开栖息地北上的新闻报道为例。亚洲象体积庞大,外形憨厚可爱,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无论从其外形还是物种保护的重要性来看,亚洲象都具有较高的可关注性。从2021年春季开始,许多中外媒体便持续关注此次亚洲象北迁的情况,各类报道持续了数月,有关报道涵盖文字、视频、图片、评论等多种形式。
北迁象群除在国内备受关注外,在国际舞台上也成了明星。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B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able News Network,CNN)、美联社(The Associated Press,AP)、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AFP)、路透社(Reuters)等全球知名媒體都对其保持了高度关注,持续跟进它们的动态。仅在2021年6月3日至6月10日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至少报道了该象群5次。《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客户端在2021年6月9号发布的双语新闻《罕见可爱画面:象群集体睡觉,小象被护在中间爬不出来》发布2小时内,阅读量突破10万余人次,收到上百条读者的留言和数千点赞,被多国媒体转发。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中国政府在本次事件中采取的态度和措施,一向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外媒也大都给予好评,认为中国政府为了保护该象群的安全付出了巨大努力。《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称:“整个中国已被由15头亚洲象构成的家庭惊呆了,它们在该国漫游了300英里。经过20年的保护,西双版纳和邻近地区的野生大象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这无疑是中国大象保护取得的成绩。”⑥日本电视台(Tokyo Broadcasting System Television,TBS)为此还推出了节目特辑,邀请日本权威动物专家对亚洲象的习性、中国应对方法进行了解读。该节目对中国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予以肯定。以大象北迁为契机,许多外媒也开始关注中国政府近年来对环境治理和动物保护的大力投入和取得的成绩,这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对自然充满人文关怀的中国。
说到底,亚洲象北迁故事最打动人的还是在其背后隐含的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共识,是全球各国对尊重和保护自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的共同愿望。以大象故事为契机,中国抓住对外传播机遇,让世界看到了发生在中国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案例。此次“跟着大象看生态”对外传播成功案例的策划与实施,也将推动中国在环境议题上探索更多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的新路径与新思考。
四、善用对比手法,拉进多元化受众的认知距离
受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受众在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上往往存在巨大差异。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生态类型丰富多样,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既要满足13亿人口的物质、精神需求,还要兼顾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任务十分艰巨。中国面临的挑战和已经取得的成绩,是许多国土面积小或者人口总量少的国家难以想象到的。所以,在对外阐述和报道很多中国生态议题时,有些海外受众有时难以理解,甚至还会出现“鸡蛋里挑骨头”的现象。而这时,善用对比手法对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进行解读,是共情在对外报道中的又一常见应用。
对比解读的方式有很多种,有几种较为常用。首先是数据对比。以有“地球之肺”之称湿地的保护成效报道为例。在对外传播时,可以把湿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做一个对比。“中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1/5人口对湿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种需求,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⑦简单的两个数字对比,可以让受众清晰看到湿地的生态治理对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挑战何其大,成绩来之何其不易。
其次是形象对比。相较于数字对比,形象对比更容易让受众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产生更直观的认知。例如,在讲述我国在打造绿水青山实践中植树造林对世界贡献时,可以将中国植树的总量做一个形象化说明。“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开始建设40年来,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3万公顷,折算成5公里宽的防护林带,能绕地球赤道一圈半”。⑧这样的对比描述使读者能够迅速想象出地球一周半的画面,形成直观印象。同时也用生动的实例证明了中国在推动全球生态建设中付出的不懈努力,取得的骄人成绩,从而塑造出切实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此外,概念解析型对比也非常重要,尤其对于一些海外受众容易“想当然”的概念,更需要做进一步对比解读。例如,2021年10月,中国官宣第一批五个国家公园。五个国家公园覆盖了不同生态体系,中国国家公园体制的实施,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举措。国家公园在西方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既有概念,但很多海外受众并不清楚,中国和西方关于国家公园的建设理念和管理模式并不一样。为了避免误读,应该在对外传播时做出概念对比性解释,如“不同于西方的国家公园,中国国家公园以保护优先,在国家公园内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核心区内仅允许科研、科考等经过林草部门审批的人为活动。此外,中国国家公园强调原住民和国家公园和谐发展,保留了公园内部原住民的生活文化”等。⑨增加这类解释可以让海外受众明白两个重要信息:一是中国的国家公园不以旅游盈利支撑发展。二是中国的国家公园尊重原住民的生活文化,不会让国家公园成为无人之地。
五、用好小切口刻画细节,在共同价值中建立情感共鸣
除抓住受众关注点、做好对比传播以外,从新闻采写的细节来引发海外受众的情感共鸣是更高明的共情技巧。新闻采写是入脑入心的情感传播活动。如果没有了激情,没有了爱,那么记者写出来的作品只能是泛泛而谈的空中楼阁或者是简单现象的罗列堆砌,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⑩新闻报道传达情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细节描写,精彩的细节哪怕一个动作、一句言语或一个表情,都可能触动人类心底最柔软、最敏感的部位,产生情感共鸣与共振。11
虽然各国存在文化、地域、信仰等的差异,但全世界人民在某些情感上是相通的,如对生命的敬畏,对真、善、美的渴望,对勤劳、勇敢等品格的尊重等等。人类在行为、思想、情感、心理上的这些共性,为对外传播提供了实现更好传播效果的可能。要讲好新时代生态文明故事,应该仔细研判,找准并刻画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可以引发更多受众共鸣的细节和小切口。
依然以云南亚洲象北迁为例。央视网发布的系列视频《同象行》中,有一集采访了大象北迁途中经过村庄的几位村民,请他们谈谈对家中农作物被大象一路“逛吃”的感想。村民的回答非常简单:“一辈子就这么一回,心疼什么呀?”“过来就放开给它吃,我们是欢迎它的。”“政府已经发话了,损失是可以赔偿的。”12采访中短短的几句话,没有刻意的渲染描绘,却生动反映出中国老百姓对野生动物的宽容与关爱,也体现出中国政府在该事件中的担当和作为。
再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例。除了关注赛事,不少媒体也充分发掘、细致描述了中国在践行“绿色奥运”方面做出努力的具体细节。例如,2022年2月6日,中国日报网刊发了一篇关于冬奥会花束的稿件,详细讲述了冬奥会颁奖台上给运动员们准备的用毛线编织花束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承载的美好祝愿。这一小细节的抓取,充分体现出中国政府践行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保护环境的切实举措。
六、践行“四力”要求,提升共情能力和水平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13
实践证明,好的对外新闻报道,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查资料、打电话就能做出来的,而要靠记者用脚跑出来。不深入基层,永远捕捉不到鲜活的素材,更谈不上把握时代脉搏,倾听时代声音。同时,还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眼力”,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把练眼力与练脑力相结合,真正用心观察、判断、辨别,才能使对外新闻报道更接地气。通过练笔力,使对外新闻报道和作品更有感召力和传播力。
在对外讲好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时,共情的运用就是“四力”的深入落实。共情力是对外传播工作者重要的工作能力,也是提升传播水平和传播效果的一项关键技能。在对外传播中,共情也需要能够与海外受众换位思考,了解他们的需求,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共情讲好新时代生态文明故事,对外传播工作者首先要对生态文明领域的专业知识、热点话题、背景资料等有全面系统的把握。同时,还要对海外受众的文化背景、对象国国情等知识有广泛积累。在采写过程中还要时常走访新闻一线,搜集新闻细节和百姓故事,写出有血有肉、让人动情的报道。要做到以上要求,实际上就是对国际传播从业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出的更高的具体要求。
总而言之,增强“四力”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抓手。只有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挖掘、运用好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产出高质量、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新闻作品,真正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杨万丽系中国日报社主任记者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 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2021年6月1日。
②汤金洪:《共情能力:师生有效心里沟通的“金钥匙”》,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 31-32页。
③吴飞:《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年第5期,第59-76页。
④陈立胜:《“恻隐之心”“他者之痛”与“疼痛镜像神经元”——对儒家以“识痛痒”论仁思想一系的现代解释》,《社会科学》2016年第12期,第110-120页。
⑤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第1-5页。
⑥Lily Kuottps, “A herd of elephants has roamed 300 miles across China and is headed toward a city”, The Washington Post,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 world/2021/06/02/china-elephants-wild-migrate-cities/, 2021-6-2.
⑦魏郁:《國家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中国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做出重要贡献》,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http://news.cri.cn/20220111/1fd618bf-f780-2279-aab3-c17cb75acbe9.html,2022年1月11日。
⑧秀逗:《中国的这个奇迹,让全世界叹为观止!》,搜狐网,https://www.sohu. com/a/300844992_120067285,2019年3月12日。
⑨Yang Wanli, “New facilities will defend ecosystems”, China Daily, September 28, 2020, p.6.
⑩刘保全:《新闻作品的感染力从何而来? ——兼评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17期,第74-78页。
11姜小凌、马佳仪:《细节,写好新闻的关键》,《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4期,第106-109页。
12《同象行第二集:大象哪有坏心思》,中央广电总台央视网,https://tv.cctv.com/2021/08/29/ VIDEnHyN33xXPuXT7undLS84210829.shtml?spm=C53105800367. PvT3G4Zp2IhQ.0.0,2021,2021年8月29日。
13习近平:《宣传思想干部应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人民网,http://dangjian. people.com.cn/n1/2019/0818/c395452-31301722.html,2019年8月18日。
责编: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