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运动员培养的探讨

2022-04-20赵翀李云武焦巍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校培养

赵翀 李云武 焦巍

摘 要:大学生运动员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特殊的一部分,他们的运动水平低于运动员学生,但高于普通学生,他们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自愿参加运动队训练,学习运动知识,对运动项目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对竞赛成绩的渴望,是高校体育工作开展的积极响应者和受益者。高校普通大学生运动员的培养受到学生学训的时间比、成员水平、招生机制、指导教师水平等多方面影响。新时代高校体育工作重点是培养学生运动知识技能的迁移,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以提升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从理念上将训练转变为教育,通过多维度、立体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组建师生教学团队,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竞赛、服务、裁判员认定、创新创业等多方面取得成就,通过实践提高其素养和道德水准。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运动员;培养

中圖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3-0128-03

大学生运动员的培养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高校“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基本方针,也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推广的基础,更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成果的体现。高校学生运动队是由高校普通学生组成,从招考制度、培养方案、竞赛水平、经费支持、奖励机制等方面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都有显著不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只是高校体育工作中“高、精、尖”的体现,在高校体育工作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而占高校体育工作很大比例的普通学生运动队的建设和大学生运动员的培养值得人们不断进行思考与研究。随着新时代的发展,高校体育工作的方向也不断改变,加大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增强校园体育氛围,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程,发展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德行,大学生运动员是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受益者和推动者。在我国大力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高校体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大学生运动员这一群体,在课程思政和体育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上,完善大学生运动队的建设,这是高校体育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运动员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运动员的概念缺少统一界定。大学生运动员不能仅指非体育专业或者高水平运动员以外的大学生,在部分高校中的体育、体育康复、社会体育等专业的学生,他们虽然有一定的体育专业训练背景,但是与高水平运动员有区别,相对其他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又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基础,所以对大学生运动员界定需要从招生机制、大学前体育技能学习背景等多方面进行区分。本文比较赞同学者杨烨对大学生运动员的界定。杨桦在《竞技体育与奥运备战重要问题的研究》一书中指出,运动员学生是在国家竞技体育的三级体制培养下,没有接受系统的学习教育,但具有优异的运动成绩,最终取得大学学籍的运动员[1]。学生运动员是经过一系列系统教育,通过国家统一考试进入大学的运动员。以上海市为例,凡是以体育特长招生进入大学的、在教育部注册登记的运动员等在参加地区体育比赛时要与高校普通学生运动员分组竞赛,以确保比赛的公平性。所以本文将高水平运动员统称为运动员学生,普通学生运动员成为大学生运动员。大学生运动员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大学生运动员的学习经历和招考政策与普通大学生一样,通过连续完整的小、初、高学习过程,再考入大学进行学习;二是大学生运动员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所考取专业的其他学生一致,管理权限属于所在学院,没有参加体育竞赛而获得学分替代的特殊政策;三是大学生运动员没有强制训练和参与竞赛的要求,他们的学、训、赛属于自愿参加性质,是他们的兴趣爱好。

二、高校大学生运动员培养的现状

(一)训练时间分散且占比较少

由于大学生运动员所在专业不同,高校普通运动队都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受学生课程影响,指导教师较难统一训练时间,只能根据不同学生的课程安排,制定相对集中的多次训练。而且大学生运动员要优先完成所学专业的学习任务[2],再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随着年级的提升和毕业的压力,课余训练的时间会越来越少,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运动员参与训练的积极性[1]。部分大学生运动员在学业任务与训练发生冲突的时候,都会选择以学业任务为主,因为他们没有以体育竞赛成绩替代学科成绩的特殊政策,而学业成绩的好坏能直接影响大学生最终毕业和就业。所以大学生运动员训练时间受学业任务的影响非常大,训练时间只能穿插在学业任务的空隙之间,持续性得不到保障,直接影响体育竞赛的成绩。

(二)训练内容广泛且无法统一

大学生运动员有体育运动的天赋,喜欢体育运动,愿意为体育运动进行各方面的投入,所以他们的运动能力、竞技能力优于一般大学生[3]。但是因为高校普通运动队的招生原则采用指导教师选材、学生自愿加入的模式,使得队员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参差不齐,需要指导教师根据队员的特点制定不同的体能、技能的训练计划,训练内容无法统一,这样加大了指导教师的教学强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尤其是集体项目需要团队协作时,部分队员的水平直接对运动队的整体训练产生影响。部分高校在选择大学生运动员时,因为没有具备一定运动技能水平的人员,所以只能选取身体素质相对优秀的大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基础技能训练之后,观察其体育技能提升的幅度,这样不仅影响运动队建设的进度,而且受大学生学制的限制,往往培养出一定运动技能的同时,大学生就将面临毕业的境界。

(三)训练水平较低且成绩波动大

由于大学生运动员是经历全国统一考试进入大学的,大学前运动训练的时间与参赛经验要明显少于运动员大学生,所参加的比赛水平也较低,整体运动技能的综合能力也要低于运动员大学生,所以大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较低,大部分训练时间用于基础运动技能学习,而综合运动技能、技战术技能等这些高级运动技能所占训练时长的比重不高。而且普通运动队所招生源的水平波动很大,加之训练时间较少,训练水平较低,短时间提升大学生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可能性不高,因此运动队的成绩受大学生运动员入学前的运动技能水平影响较大。简而言之,如果招收到水平高的大学生运动员,则运动队的运动成绩立刻提升,反之则立刻下降。

(四)指导教师能力有限且缺少团队

高校普通运动队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对大学生运动员竞技能力提升有着极大影响,但高校普通运动队往往缺少水平较高的指导教师团队。受大学生学业学习时间的限制,教师指导大学生训练的时间大多安排在课余,指导教师人数较少,缺少多名教师之间的团队协助。一名具备体能、心理、运动技能、训练指导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体育教师十分稀少,大多数体育教师只具备部分能力,因此对高校运动队的指导存在局限性。如果指导教师的工作付出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量化认定,其工作积极性完全取决于个人意愿,工作投入的差异使得高校普通运动队发展所受的可变因素太多,缺少持久的发展使得高校普通运动队训练内容的科学性、训练手段的专业性、训练时间的持续性无法得到保障,直接影响运动队的训练氛围和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五)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且支持机制不足

大学生运动员参与高校普通运动队训练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获取利益,吸引他们参与的主要就是个人兴趣。因此高校普通运动队的成员都是一群有着共同爱好、共同目标的运动项目爱好者组成,他们同样对竞技成绩有着渴望,但限于自身的竞技水平、所在学校的支持力度、校园体育文化深度的影响,往往无法取得很好的竞赛成绩,缺少好的竞赛成绩的运动队又得不到校方重视,学生训练中教师教学、训练竞赛经费等得不到支持,运动队的建设和大学生运动员的培养日渐式微。

因此,高校普通运动队建设和学生运动员培养处在非常微妙的境地,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参与训练的兴趣受各种影响因素而变得波动性极大。缺少持续训练的积累,就无法获得长久且优异的竞赛成绩。高校普通运动队建设如果得不到重视,会造成指导教师和大学生的关注度、参与度下降,训练时间和计划得不到保障,运动队的发展将面临危机。

三、新时代大学生运动员培养的构思

(一)重视教育,提升氛围,多方面获取竞赛成就

高校普通运动队建设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一部分,应当遵循高校体育工作发展的方向,运动队的建设不能单以获得竞赛成绩为目标,要将教育代替训练作为运动队建设的根本,注重培养大学生运动员的体育核心素养,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将训练内容和时间变成课堂教学的延伸,弥补大学生课堂学习的不足,巩固知识、技能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普通运动队同样是一个集体,由于成员的兴趣、目标、竞赛渴望都是一致的,因此这个群体的凝聚力比较高,队员主动参与的意识比较强。学校体育工作部门可以从竞赛成绩、社会服务、裁判员资格认定、科研论文、创新创业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获得成绩,让大学生运动员感受到自身价值,得到认可。

(二)多样化培养,丰富知识体系

大学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遵循其规律和目标。大学教育是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注重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践、实习等方式锻炼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普通运动队的建设不能单以获得竞赛成绩为目标,要将训练融入教育作为运动队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体育智慧,提升身体素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培养高校大学生运动员体育综合素养需要优化高校普通运动队的训练内容,将运动技能的学习、身体素质的锻炼、赛事组织与编排、竞赛执裁等多种相关知识融入训练当中,将训练变为训练课,纳入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当中,丰富体育课程,为大学生运动技能知识体系的学习与提升奠定基础,训练课学习的目标不再是为了参赛获奖,更多地是使大学生通过对运动项目知识技能的学习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

(三)建立师生团队,丰富竞赛目标

发展大学生体育综合素养,需要以大学生实际需求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思维、勇于尝试的特点,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与指导教师一起构建运动项目课程、运动项目公选课、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综合高校体育培养体系和大学生运动队的立体、多元运动知识技能学习体系;建立健全运动队分级学习管理的机制,让具备优良运动技能的大学生运动员担任课程助教、训练助理、运动队经理等工作,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制定训练、竞赛、活动的方案,由大学生主导实施,指导教师协调辅助,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目标。从运动竞赛、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多方面发掘学生运动员的潜质,竞赛目标不仅限于运动项目,而且在运动竞赛、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等多方面均可参加比赛,发挥每个大学生运动员的优点,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丰富竞赛目标。

(四)构建校园竞赛体系,在实践中学习

大学的学习生活不仅仅在课堂,课外知识技能同样对大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校园的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文化最吸引师生关注的地方,热情的拼搏、嘹亮的呐喊,对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个人自信、集体荣誉等多方面素质有着良好的辅助作用。因此,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需要建立班级、学院、学校多级别的校园竞赛机制,以简单、易上手、娱乐性强的运动项目游戏为校园竞赛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以赛事组织和参赛获奖的成就感提升大学生运动员参与运动技能学习的兴趣。运动员的拼搏、教师的鼓励、观看者的呐喊是校园体育文化最吸引人的地方,言语激励、身体力行、团结合作、突破自我、尊重他人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精髓。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同时还能提升运动项目的关注度,扩大运动项目的参与人数,最终提高高校运动队选材的基数。同时,在校园比赛中,大学生运动员能够以参赛者、组织者、裁判员等多重身份对自己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进行实践,在巩固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不同角色的转变让大学生提前学会身份角色的扮演和转换,为其步入社会、成家立业后自身社会身份的不断转变打下基础。

(五)知行合一,提升道德水平

运动容易使人处于要表现、想表达、多交流、反应直接的兴奋状态,这时候很容易观察到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及他们存在的优点和缺点。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还能塑造体育个性。体育知识技能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和使用,体育竞赛的规则又有着法律的特性,大学生运动员在学习运动项目相关的各种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通过参加比赛、组织比赛、执法裁决等各项过程的学习和实践,体会公平竞赛、换位思考、遵纪守法等道德素养的含义。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未被法律所约束的行为都由社会的公序良俗所弥补。例如足球比赛中一方主动踢出边线的界外球,按照良俗应当掷还给对方,可是不掷还的行為并不违规,却是不道德的表现,容易造成双方冲突,这就是体育运动中的约定俗成。大学生在体育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规则所代表的社会法律概念,同时也能在运动中体会约定俗成的体育行为,由此形成了对社会公序良俗学习、遵守的习惯。这样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性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将来成为懂规则、守法纪、遵良俗的社会成员奠定了基础,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的需求。

四、结语

高校普通运动队中的大学生运动员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特殊的一群人,他们有着对运动项目的热爱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利用学业学习的课余时间参与运动技能的学习,而且并非所有大学生运动员都能通过参加体育比赛获得奖励,实现个人体育理想,但这样仍然无法降低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完全有能力且有义务主导自己的学习生活,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应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大学生为中心,激发他们的自我效能,让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自身特长,并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展现才华。新时代高校体育工作的发展需要符合时代的特点、迎合社会的需求、体现高校的功能,从立德树人出发,发展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运用体育规则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最终以培养合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目标。

参考文献:

[1]许云瑕.上海市部分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员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11.

[2]刘华,胡英.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政教育元素探析[J].湘南学院学报,2021,42(1):120-124.

[3]袁海军.影响高校非高水平运动员参训相关因素分析[J].青少年体育,2014(7):118-120.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高校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