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衡恪:全才艺术家

2022-04-20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师从徐渭文人画

梁启超说:“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此损失,乃为无可补偿之精神。”

陈衡恪(1876-1923),陈三立长子,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历任江西教育司长、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等职。

1876年,陈衡恪(字师曾)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六岁那年,陈衡恪与陈三立乘轿游西湖,见湖面荷花盛开,小小的陈衡恪不知不觉在轿板上用手指画荷花。回家后,陈衡恪便索要笔墨纸砚,开始懵懂地学习画画,陈衡恪和绘画的缘分就此开始。

十岁时,陈衡恪在长沙师从尹和白学画花卉。15岁时,他又结识了画家胡沁园、文学家王闿运,常以书画请教。在他弱冠之年,陈三立开始聘请名师对他进行严格的专业基础训练。陈衡恪师从周大烈学文学,师从范镇霖学汉隶、魏碑,师从范当世学行书,这三位皆是当时颇有建树的名流。

戊戌变法后,陈衡恪遵长辈之命,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学习。其时鲁迅也在该校,陈衡恪遂与之结识。两年后他们一道东渡日本,归国后又曾一同在教育部任职,成为亲密的朋友。鲁迅和陈衡恪经常一起逛琉璃厂,互赠淘到的古玩拓片。《鲁迅日记》中,有数十处提到陈衡恪,鲁迅与其弟合译的《域外小说集》第一册,就是请陈衡恪用篆体题签的。

1909年,陈衡恪从日本学成归国,被聘为江西教育司长。任职不到一年,便应实业家张謇之邀,到江苏南通师范学院教书。

陈衡恪交友甚广,画坛知友更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齐白石,两人交谊深厚,经常在艺术上互相切磋。齐白石有诗云:“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

齐白石的绘画在北平一度欣赏者少,反對者多。1922年,陈衡恪应日本画家之邀,赴日本举行画展时,把齐白石的画带去一并展出,使齐白石一举成名,在国外引起轰动。有的外国人还特意赶到北平,觅购齐白石的画。这件事使齐白石深为感激,他曾说:“除了陈师曾以外,懂我画的人,简直绝无仅有。”

陈衡恪是一位全才艺术家。他的山水、花鸟、人物等画作成就非凡,既有天然生趣,更具艺术之美。他还善诗书,通画理,精篆刻。书法学魏碑、汉隶及楷书,他对六朝碑碣钻研尤深,运笔自如,锋芒尽敛。有画必题,长篇短句,清新隽逸。

此外,陈衡恪对绘画理论研究深湛,见解精辟,著有《中国绘画史》《文人画研究》《染仓室印存》《槐堂诗钞》《不圬灵》及《陈师曾先生遗墨》等,嘉惠后学,影响深远。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里,陈衡恪相继发表了《中国画是进步的》《文人画之价值》等论著,试图确认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价值,并立论“不以形似,正是画之进步”,以扭转当时死气沉沉的复古画风。陈衡恪秉承陈三立之风,认为画画与做人是分不开的,他认为文人画要素有四:“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陈衡恪曾梦见自己与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论画。徐渭告诉他:“我得年七十有三,汝寿如之。”于是陈衡恪常以徐渭转世自谓。

1923年夏,陈衡恪得知继母病危,不顾暑热驰归南京,亲奉汤药。不久继母病逝,他也因连日劳累染病不起。当年8月7日,陈衡恪英年早逝,时年47岁。

梁启超在悼词中说:“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此损失,乃为无可补偿之精神。”

齐白石则作诗悼念,其中云:“此后苦心谁识得,黄泥岭上数株松。”

(责编/张超 责校/李希萌、墨心羽 来源/《百年风雅》,刘宜庆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湖湘世家丨陈宝箴家族:一门三代四杰,被收入<辞>》,饶平平/文,《文萃报》2017年3月1日等)

猜你喜欢

师从徐渭文人画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徐渭来过多次苏州
作品赏析|王健国画作品
风莺图诗
当代画家 胡石
王维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徐渭南腔北调
云心入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