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运与国运连成一片

2022-04-20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陈氏陈家江西

明末清初,宁州(1798年改为义宁,今江西修水)连年兵燹,直至康熙初年,州城一带仍然战乱不息,加上水旱侵袭,背井离乡者不计其数。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时局稍为平稳,宁州招引外地民众垦荒。福建、广东、赣南等地的无产贫民闻讯后,挈妻负子,呼朋引伴,蜂拥而来。雍正八年(1730年),祖籍福建的陈腾远因父亲去世忍痛中止了读书考试,决定效仿同村人的做法,往江西迁移。翻山越岭,历尽辛苦,陈家人最终沿着修河来到宁州安乡护仙塬,和其他客家人一样搭建棚屋为居,广植苎麻为生,人称“棚民”。

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挣得了田产房屋,每年如数缴纳粮食税赋,却始终没有取得和当地人一样的社会地位,不能参加科举,不能当差。于是,移民中有实力的家族通过不断上奏请愿,终于如愿以偿,他们的子弟获得了参加科考的资格。

在这个背景下,陈腾远决心走耕读传家的道路,一边种地,一边参加科举考试。陈腾远虽然屡试不第,但经过他十多年的努力,陈家已是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到了晚年,他在兴修宗祠、奉祀先祖的同时,还选择在泰乡七都竹塅营建新居。竣工后,他欣喜地为新宅取名“凤竹堂”——“盖凤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凤有仁德之征,竹有君子之节,后之子孙,必有仁居义由昌大乎门闾者”。同时,他还立下了“立仁德之志,操君子之节”的家训。

陈腾远之后,陈克绳接续了父亲的事业。一方面,他遵守父亲制定的家法管理家政,维持了良好家风。一方面,他热心参与地方公益,进一步扩大了陈氏家族的影响力。

经世致用,家人情深,是江西义宁“义门陈氏”的家传门风。陈克绳之后,其子陈伟琳继承父祖之志业,创办了义宁书院,积极培养人才。陈伟琳自幼饱读诗书,读到王阳明书后大受触动,舍去一切功名利禄之心,他考览山川风物,偕64位同乡士绅在义宁建立梯云书院,以孝义化服乡里。陈母多病,陈伟琳为母亲钻研医术数年,乡邻之间渐有医名,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后太平军攻陷武昌,侵扰江西,陈伟琳率领一城乡民,保境安民,抵抗寇乱达数年之久,由此义宁团练声名大振。虽身不在庙堂,于义宁陈氏而言,家運与国运也已连成一片,难舍难分。

陈伟琳之子陈宝箴7岁离家宿于外塾,当日曾对其师语:“昨有不能寐者三人,我父、我母及我是也。”父子家人之间的灵犀与牵挂溢于言表。陈宝箴自青年时就跟从父亲治理乡团,父子二人一心抗敌,陈宝箴也在团练中磨砺出治军之才。

生逢战乱,陈家老少常扶老携幼奔走避祸,襁褓中的陈三立几乎死于危乱之中。后来陈伟琳积劳成疾,因劳累过度去世。陈宝箴哀痛成狂,重病数月,却仍以父亲的安民之志激励自己。所谓“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者,于义宁陈家并非虚言律令,而是子承父业,自然而然。

咸丰元年(1851年),江西录取124名举人,其中义宁有5名,陈宝箴名列第113名,对此前从没有出过举人的陈家来说,意义非比寻常。

(责编/张超 责校/李希萌、墨心羽 来源/《百年风雅》,刘宜庆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湖湘世家丨陈宝箴家族:一门三代四杰,被收入<辞>》,饶平平/文,《文萃报》2017年3月1日等)

猜你喜欢

陈氏陈家江西
江西银行
义宁陈氏家风
陈远
林挺
我喜欢的季节2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陈氏兄弟
我的家乡最美之贺州
“职场丑人”浮沉记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