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就业更需“灵活”对待
2022-04-20何勇海
何勇海
國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两亿人左右。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2020届和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占比分别达到16.25%和16.9%,灵活就业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等年轻人就业的重要渠道。2022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这无疑是两亿灵活就业人员的福音。
灵活就业,一般是指以自主创业、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的就业形态。歌手、模特、主播、快递小哥、外卖骑手、技术小工、家庭小时工、网约车司机、自由撰稿人等,都是灵活就业人员。
对就业者来说,灵活就业可自主选择工作方式、自主决定工作时间,不受固定劳动关系约束,可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能以发展兴趣爱好的方式来创造价值,将自身价值最大化。尤其是对大学毕业生来说,选择灵活就业,无疑是对就业环境、竞争程度、个人能力和岗位价值的理性评估和认知,他们的灵活就业,为一些行业加入了更多的智力因素与科技因素。对于企业来说,用谁、如何用、用多久都比较灵活。对政府和社会来说,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灵活就业是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在当下,灵活就业者从事的往往是新业态,新业态意味着更多的新机会,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比如,企业为规避法律责任、降低成本,往往不跟灵活就业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或以劳务合同、承揽合同等其他形式的合同替代。有研究者用“三无”与“三难”来形容灵活就业者:“三无”就是没有劳动合同、没有社会保险、没有社会保障;“三难”就是很难与平台企业或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很难与它们平等对抗,很难去争取合法权利。这种就业状态,让不少灵活就业者感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后顾之忧。
如何为灵活就业者提供保障?
首先,要规范灵活就业的管理。将大批游离在现行就业服务管理体系外的灵活就业人员纳入服务管理,使他们平等享受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比如,建立新业态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就业信息采集制度,当他们处于“三无”“三难”,面临劳动权益保障不足、劳动争议频发时,相关部门主动介入,替他们维权,并畅通这一群体的维权解纷渠道;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就业失业登记范畴,在必要和有条件时给予就业援助,加强灵活就业岗位匹配推荐。此外,将他们纳入住房租赁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以及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等保障范围,以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创业。
其次,完善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修改、完善《劳动法》等,将灵活就业的新业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障作为特定职业类型,纳入法律法规保护范围,赋予新业态劳动者在平等就业、最低工资、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方面与传统就业者一样的基本劳动权利。
再次,提升灵活就业人员的技能和技术。相关部门可以举办公益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辖区灵活就业群体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也可鼓励已登记在册的灵活就业人员主动参加技能培训,并给予技能提升补贴;倡导、支持新业态企业开展相关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并给予补贴。此外,应全面畅通灵活就业人员职称评审通道。近一两年,全国已有多地陆续开展对快递工作人员的职称评定,最高的可评为正高级工程师,这主要是快递工程技术人才的待遇。一线快递员若有志于从事相关专业研究,职称评审的大门同样要对他们敞开。而且,这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应争取把最广泛的新职业纳入。
(编辑 张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