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化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探析
2022-04-20张玲玲
【摘要】数学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教师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和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稚化思维”开展双边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以及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稚化思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立项课题“小学数学‘稚化思维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9JK13-L194)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玲玲(1992.09—),女,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镇栟茶小学,小学二级教师,多次获如东县青年教师基本功一等奖,多次获如东县优课评比一等奖。
小学生是活泼好动的,小学数学课堂也应该是生动形象的,这样才能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相适应,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思考、有效学习,从而使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按照学生的思维去思考,与学生具有相同的好奇心、相同的认知兴趣、相同的求知欲、相同的学习情绪。教师需要带着这些“相同”去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换位思考,将自己的思维涂上学生思维的色彩,即借助“稚化思维”对学生学起来困难的学习过程加以调节、矫正,使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有机融合,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更有效,更容易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下面本文就“稚化思维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来浅谈一些建议。
一、稚化思维—在师生思维的同一处
教师稚化思维就是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认知水平稚化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生共同去学习,共同去犯错,共同去进步。在此过程中,教师更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环节的预设,从而发现问题,完善教学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真正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需要什么,追求什么,困惑于什么。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对此,教师需要以“稚化思维”为契机,想学生所想,问学生所问,思学生所思,稚化自己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相统一,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信心,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推动其对自身所遇问题的尝试性解决,使小学数学课堂更高效。
例如,在教学“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其实不需要照本宣科,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圆”的接触较为频繁,对于“圆”的知识已具备初步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积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促进其在学习中对于自身生活经验的运用。在讲授“圆”的相关知识之前,笔者做了一个小调查,发现学生都已经接触过圆了,而且大约80%的学生曾经动手画过圓,大约70%的学生已经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但是由于学生思维的简单性,其对圆的特征以及圆的内涵文化特性了解不多。所以教师在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圆”时,需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重、难点放在探究学习相关知识上。“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在同一个圆内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同一个圆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呢?”这些疑问都是在学生脑海中不断盘旋的,能够引发其探究欲望的,因而教师应当将这些疑问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一起思考、探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圆,让他们尝试自己动手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答案就会出来,从而教师就能轻轻松松的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的教学问题。
上述案例,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稚化自己的思维,与学生在同一处,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稚化思维—在学生思维的混沌处
其实,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学生可以联系以前所学的旧知识,去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但是如果学生的基础不牢固,或者所面临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就会使学生的思维陷入混沌状态,难以理清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此,学生自己无法解决,或者仅凭借学生现有的能力,只能错误的去解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合理的去稚化自己的思维,从学生的难处入手,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认知体系,有效解决学生的困惑,把学生从混沌中解救出来。
例如,在学习“比”的相关知识时,学生需要通过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实现“解比例”的学习。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学生未曾接触过,在生活中也很少自主运用到,因而其对于解比例的知识和方法的运用具有陌生感。比如有这样一道题目:学校兴趣小组中,合唱组与美术组的人数比是6∶5,那么合唱组是美术组的( ),合唱组人数占两个组总人数的( )。看到这道题目时,学生由于初次接触可能会感觉无从下手,难以联想知识结构,打开解题思路。这时,教师就需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困惑,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稚化自己的思维,帮助学生搭建起他们所需要的阶梯。比如,设置中间问题,以增加步骤的方式把题目由难变易;以附加问题的形式,作为学生解题的“钥匙”,释放他们心中的困惑。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假设出美术组的人数,最终使学生明确美术组人数可视为一个整体,从而使其假设出美术组的人数是“1”,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生解决这一问题之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解题过程中所掌握的相关技巧和方法,以此达到互相分享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借此机会,帮助学生进行查漏补缺,以保证学生完全吃透这一知识点,促进其后续对于“比”的知识的有效运用。
上述案例,教师跟随学生的脚步稚化自己的思维,借助中间问题加以引导,打开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转换角度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新突破。
三、稚化思维—在学生思维的顺畅处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为实际生活服务,只有彻底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才能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设置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排除一个个困难,从而使课堂顺利推进,教学目标顺利达成。但这样的“和谐课堂”真的“和谐”吗?这是一个值得教师去深思甚至是反思的问题。有时候看上去学生的思维是顺畅的,但如果深究起来,学生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往往并不是学生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只是学生习惯了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从而一味的接受教师的灌输,没有为自己争取自主发展和想象的空间,从而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辨析能力和反思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稚化自己思维,以学生思维为切入点,找到学生的学习优势,以此作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契机,并以其更易接受的教学方式促其深入理解新知识,以此实现其对所学数学知识更为灵活的运用。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学生在把握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时,面对的难点是“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方法的学习”,而其在学习过程中,更习惯于以直观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因而其在学习相关的计算方法时,教师还需积极引导其思维走向,渗透转化思想,以此促进其对“小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以及计算方法的掌握。而面对“积与因数的位数关系”这一问题,为了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入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思考中去,教师可以这样去处理。首先基于学生善于观察、对比的学习优势,引导学生观察两道算式—0.8×2=1.6、2.05×5=10.25,其次试着引导学生去猜想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引导学生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猜想验证、学习总结等环节,使得其对于这一关系的研究更为面面俱到。同时,这样的引導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了新知识的同时,更是学会了假设与验证。但是,如果计算时遇到积的末尾有零的小数乘法的状况,学生就会在看似已经解决的问题中遇到困惑。对此,就需要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学生,而是去稚化自己的思维,继续引导学生去试着结合已学知识自己给自己出类似的题目,且在学生遇到像“0.75×4”这样的题目时,再次引导学生去猜想、验证。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在思维碰撞中对新知识有所感悟、理解深刻、运用灵活。
上述案例,教师想学生之所想,跟随学生的脚步稚化思维,师生同步,在貌似顺畅处找到阻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深刻理解,从而使学生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成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开拓思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稚化思维—在学生思维的单一处
教师需要明确一点,要学生接受新事物,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对其进行直白的讲授和引导,而是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个新的事物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最初是独立存在的,还没来得及与其已有知识进行完美衔接,因而不必产生学习焦虑。为了帮助学生发挥思维优势,克服其知识结构单一性的劣势,教师需要稚化自己的思维,蹲下身来,跟学生及时沟通,与学生统一出发点,在这“单一处”嫁接上大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完成知识的重新整合与构建,生成新的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完善、更系统,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对三角形可能不会像对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那么熟悉,他们会认为三角形面积求起来很难。因此,教师需要向学生强调的是,同为平面图形,这些图形面积的求解,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并鼓励学生对自己以往所学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进行回顾,以此作为三角形面积公式学习的落脚点,避免学生与其固有的其他图形的知识进行“割裂”,而将“三角形面积”完全视作新事物去接触。这时候,教师可以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这些规则图形入手,组织学生临摹课本上的三角形,再把临摹好的三角形用剪刀剪下来,组织学生用这些三角形去拼接平行四边形。然后,在学生拼接时,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思考:①拼接成平行四边形的2个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如何?②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三角形的底与高关系如何?③根据你所掌握的信息试着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基于学生的操作,问题的答案逐步浮出水面,很快就会有学生想到,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是由2个相等的三角形构成的,它们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刚好是三角形的2倍,所以,根据已学知识可以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2。
上述案例,教师没有直接讲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而是把新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经验有机结合,使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知识入手,逐步探究,逐渐深入,把握新授内容,使新知识不再“单一”存在,使它与原有经验成功融合。
五、稚化思维—在学生思维的渐进处
小学生的身心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也是需要按照思维的进阶规律来循序渐进的。教师需要把握学生思维变化的时机,借助思维导图、原理拆分、反向思维等方法,充分利用稚化思维这一方式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如下思维导图。
借助上述知识结构图,学生可以明确接下来的学习目标,而教师在接下来的讲授中,可以像画画一样对其进行填充、细化。教师稚化思维,逐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帮助学生编织知识网络。学生可以借助这样的网络图来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理解知识的内涵。
上述案例,教师运用思维导图,由简到难地引出知识,这样的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内容,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认知体系,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综上所述,“稚化思维”要求教师“深入浅出”,不断地去深究课本知识,理解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特点,“学生化”的去思考问题,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架起学生与课本知识之间的桥梁,点亮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小彬.以教师“稚化思维”催生学生“智化思维”[J].江苏教育,2016(41):30-32.
[2]马世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天津教育,2021(10):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