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与活着
2022-04-20乔惠泉
乔惠泉
活法,一个高度通俗但极具哲学意味的词儿,人尽皆知,众说纷纭。对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来说,阐释“活法”需要正面回答本源性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种以直白、玄虚、难以说清而著称的问题,通常不仅仅是思维训练、道德说教,也是人生必答题,而每个人的解答则折射出各自的命运与成就。稻盛和夫的答案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人為何来到世上?他说:“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
那么,如何“提升心性,磨炼灵魂”,实现人生的终极意义呢?稻盛和夫直接给出答案:“劳动具有克制欲望、磨炼心志、塑造人格的功效。”在他的表述中,劳动和工作可以视为同义语,“聚精会神、孜孜不倦,全身心投入每一天的工作”,“就能磨炼灵魂,提升思想境界”。为了证明这一论断,稻盛和夫举出农夫出身的二宫尊德:“田间的精进”“耕耘了他的心田,陶冶了他的人格,磨炼了他的意志,将他的灵魂提升到了崇高的境界”。在稻盛和夫的笔下,从事耕作的二宫尊德不曾研习礼法,言谈举止中却有高贵和威严之象,一元日币上的二宫尊德像以及二宫尊德的各种雕塑,似乎都在为稻盛和夫提供佐证。
和“提升心性,磨炼灵魂”一样,在中国读者的阅读史中,耕读是不陌生的,且不谈诸葛亮躬耕南阳家喻户晓的故事,也不用掉书袋论述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的写作由来及其学术价值,至今很多人家的门上高悬着“耕读之家”四个大字,农业文明的传统依然顽强地深入现实的毛细血管。然而,在日常生活经验中,身上有泥土与汗渍,也有高贵与威严的农民是极其罕见的,极少有农民会以“精进”思考、概括日复一日的耕种与收获。搜索读过的书,能想起来的田间的磨砺与豪壮,大约只有一句“苟富贵,毋相忘”,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从秦末传诵至今。我们熟悉的是“活着”,作家余华的名著《活着》的“活着”。活着是抗争,是坚韧的意志,是大时代的微观记录,不能说和“提升心性,磨炼灵魂”毫不相干,但是和“活法”相去甚远,和高贵、威严的关联度太低,也不能用“精进”予以升华,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时下流行新闻、舆论的翻转,事实确有多张面孔,需要多维度观察分析。二宫尊德的故事,也有稻盛和夫没讲的一面。青年时代的二宫尊德白日农耕,晚上读书,耗费的灯油竟成为家庭的负担,可见用功之深。讲人生道理时,以名人轶事举例,取其一点足矣,不能苛求稻盛和夫面面俱到。真正重要的是,今人熟知耕读,为何践行者寥寥?耕而不读,劳而不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时代病。
当然,谈论生死与劳动意义不是“活法”的唯一内容,稻盛和夫还提出一个永恒性问题:什么是我们需要的哲学?他也做出了解答:“作为人,何谓正确?”表面上看,这个答案是疑问句,正如哲学家马尔库塞所说,一个好的提问已经回答了问题本身。稻盛和夫在自序中提炼出答案,具体来说就是正义、公正、公平、诚实、谦虚、努力、勇气、博爱等。译者曹岫云先生称“作为人,何谓正确?”是稻盛哲学的核心,“做人的正确的准则”是正直、勤奋、谦虚、坚强、节制、利他等。稻盛先生和曹先生的表述明显不同,读者也可以给出自己的答案,准确地说,答案在每一位读者心中和行动中。
以“活法”为中心,作为成就卓著的老者,稻盛和夫以其智慧给出世人建议:“不必脱离俗世,工作现场就是最好的磨炼意志的地方,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每天认真工作就能塑造高尚的人格,就能获得幸福的人生。”古往今来,最好的劳动与自我提升宣言,大抵就这样吧!
这是一本名为《活法》的书,稻盛和夫的集大成之作。书中既有我们熟悉而远去的生活经验,又有我们陌生而肃然起敬的劳动理念,既提出人生终极性的问题,也给出切实可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