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标准的护理学基础混合式教学探索
2022-04-19邓婷张莉芳蒙柳仁莫张杨何兰燕沈艳清韦桂源
邓婷,张莉芳,蒙柳仁,莫张杨,何兰燕,沈艳清,韦桂源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1]。这种学习模式颠覆了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呈现课程讲授过程,让学生课外自主完成学习,课堂则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及督促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成高层次学习目标[2]。近年来,有较多研究者在护理教育中应用混合式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3-6]。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主要讲授护生进入临床实践之前必须掌握的护理学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技术,该课程对学生能否胜任护理岗位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岗位标准,探索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方法与效果,以期为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我校本科护理学专业2018 级、2019 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其中2018 级329 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2019 级324人为试验组,采用基于岗位标准的混合式教学方法。两组学生年龄、入学成绩、本课程开课前一学期期末平均成绩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2.1 教学计划与内容
采用李小寒等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6版《基础护理学》作为教材,共16 章,包括环境、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病人出入院的护理、病人清洁卫生、排泄、给药等内容。 授课学时总共144 学时,其中理论60学时,实践84 学时。 授课教师均为护理学基础教研室的6 名专任教师,包括教授2 名、副教授1 名、讲师2名和助教1 名。
2.2 教学实施方法
2.2.1 对照组教学实施方法
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理论课授课流程为: 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课后复习。实践课授课流程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讲授知识—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考核评价)—课后练习。
2.2.2 试验组教学实施方法
试验组依托智慧树学习平台,从课前导学、课中强
化、课后评价三部分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根据护理学基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在课中强化环节的设计中包含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 理论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实践操作教学采用课堂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操作练习时可以将线上的操作教学视频作为教学辅助和补充。 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2.2.2.1 课前准备
教师在智慧树学习平台注册账号,创建《护理学基础》课程,将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内容根据岗位标准进行整合,设计教学内容并制作成网络学习资源(微视频、微课、PPT、试题库、实验课操作案例、操作评分标准等),将学习资源上传至学习平台,并在平台中建立班级,把课程网址和班级二维码发给学生,学生可在PC端或手机App 登录进入课程。
2.2.2.2 课前导学
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制定合理的教学设计后将学习资料和学习任务推送给学生,向学生明确学习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一阶段通过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基础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并发现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在线讨论、测试等活动了解线上学习存在的问题,为线下课堂深入讲解做好准备。
2.2.2.3 课中强化
教师针对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采用集中讲授或组织讨论的方式进行答疑解惑。网络平台无法完成的个别化指导,可以在课中强化阶段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来完成。 理论课中强化阶段一般设计为: 共性问题讨论及解答—重难点讲授—提问答疑—总结评价。 实践课课中强化按照单项操作实训—情景模拟综合案例实训—临床见习—社会实践等进阶式的方式开展,根据不同的讲授内容,可以选用的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演示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法等。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引导,规范学生的操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临床思维、批判性思维、人际沟通等临床护理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
2.2.2.4 课后评价
课中强化阶段结束后,教师将课程的重难点以作业和课后测试的形式反馈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试完成情况反映教学效果,教师通过教学反思,为今后更好地实施教学奠定基础。 学生在此阶段通过作业和课后测试了解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除课前准备环节外,课前导学、课中强化、课后评价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师生互动贯穿于始终,整个过程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特征。
2.3 教学评价指标
2.3.1 学生考试成绩
教学评价包括期末理论考核、期末技能考核。两组期末理论考核试卷均由本教研室专任教师依据考试大纲来制定,命题计划、题型及所占分值一致,难易程度相同,卷面满分100 分。 期末技能考核项目一致,评分标准均从操作前评估(10 分)、用物准备(10 分)、操作流程(60 分)、沟通及人文关怀能力(10 分)、操作后处理(10 分)等方面进行考核,满分100 分。
2.3.2 学生对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价
采用自制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对试验组学生进行调查,于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由4 位具有丰富临床管理经验及教学经验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进行修订,主要从改革后的教学方法、课程资源、考核方式、学习效果、课程的满意度5 个方面进行调查了解。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的t 检验,以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
试验组学生的期末理论成绩高于对照组,而两组学生期末技能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分,±s)
表1 两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分,±s)
组别人数(n)期末理论成绩 期末技能成绩对照组32965.49±7.7591.69±6.60试验组32472.23±8.0892.29±3.53 t 值P 值-10.89 0.00-1.44 0.15
3.2 两组学生沟通及人文关怀能力比较
试验组学生的沟通及人文关怀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沟通及人文关怀能力得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学生沟通及人文关怀能力得分比较(分,±s)
组别人数(n)期末理论成绩对照组3296.58±0.84试验组3247.24±0.87 t 值-9.91 P 值0.00
3.3 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评价
共发放问卷324 份,回收有效问卷312 份,有效回收率为96.3%,调查结果见表3。
4 讨论
4.1 基于岗位标准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教学效果
近年来,很多学校护理专业不断扩招,在护理学基础等专业的理论课授课时,大多实行大班授课,此授课方式便于教师系统地讲授知识,但授课时难以注意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惑时,也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解答或与同学进行讨论,学习效果不够理想。本研究将成绩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指标之一,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的期末理论成绩高于对照组学(P<0.05),说明混合式教学模式对理论学习有促进作用,这与陈瑜[5]、徐慧文[6]等在精神科护理学和内科护理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时所取得的效果一致。 分析原因,这与混合式教学模式自身的优势有关。 首先,混合式学习通过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及灵活自由的在线学习平台,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资源进行有机结合,使知识的展示渠道更加丰富、形象、具体,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学习[5]。 此外,线上学习时,学生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步调,当存在学习疑问时,可以通过平台与同学或教师讨论,也可多次反复观看视频进行学习,直至解决疑问,与传统教学相比,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时间和指导。 再者,在课堂学习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在线上学习时存在的问题,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避免教师“满堂灌”的弊端,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掌握。
4.2 基于岗位标准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是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提升学生临床护理技能、 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等综合能力的重要过程[7]。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基于岗位标准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实践学习效果不明显(P>0.05)。 在传统的护理学基础实训课中,一般为教师示教后学生分组练习,存在演示看不清、课后练习难的现象[8]。 本研究实践操作教学采用课堂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线上实践教学资源包括自建微信公众号和各种教学视频等,课前以要求学生进入公众号观看学习视频和思考与该操作有关的思考题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但微信公众号仅提供浏览而无监督学习的功能,可能存在部分学生没有按时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导致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其次,护理学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实践操作的对象为病人,操作过程中除了要了解操作流程,还要注意操作细节和注意事项,除了要保证病人的安全、舒适,还要提供相应的关怀。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线下授课可能比线上效果更好,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课堂上看到教师示教讲解等内容,教师也可看到学生们的学习操作,以便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9]。
4.3 基于岗位标准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沟通及人文关怀能力培养效果
人文关怀和沟通协作能力是实现整体护理的关键环节[10],是护士能胜任岗位要求所应具备的能力之一。为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本研究基于岗位标准,在实践教学中开展进阶式教学,教学过程由解决简单临床案例过渡至包含不同情境的综合案例,再到临床见习了解真实案例的解决方法与进行社会实践,早接触社会。 Szilagyi[11]的研究表明:基于临床案例开展教学,有利于师生、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开放式讨论,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侯毅芬[12]等采用进展性案例结合标准化病人进行手术室模拟教学时,发现能够提高护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有助于手术室教学质量的提升。 与上述研究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期末操作考核中,试验组学生的沟通与人文关怀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岗位标准对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与人文关怀能力。
4.4 学生对基于岗位标准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分析
表3显示,试验组中66.99%的学生喜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一半以上的学生对课程教学设备、场地等硬件设施和教辅材料、课件、习题库等教学资源级课程的考评方式满意或非常满意。 通过课程的学习,超过90%的学生认为自己受到了启发,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信息获取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基于岗位标准的混合式教学总体满意度达81.1%。
表3 试验组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评价(n=312)
但也有约30%的学生喜欢传统的课堂授课,对改革后的课程考评方式并不满意,学完该课程后仍旧对护理学科不感兴趣。 分析原因,可能与网络教学环境、网络技术支持不足,视频播放不够流畅、线上学习视频资源不够丰富、视频制作技术不高等有关[13]。 其次,有部分学生选择护理专业并非出于自身的喜好,而是由于好就业或者父母意愿,容易对护理专业产生内心排斥或抗拒,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 再者,试验对象中有部分学生学习观念没有转变,习惯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不善于接受新的教学方式。
5 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如何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进行融合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是教育工作研究的热点。护理学基础的教学目的是培养护生必备的基本护理能力,满足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为日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研究基于岗位标准在课程中实施混合式教学,对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和护生的沟通及人文关怀能力有一定的效果,但能胜任护理岗位,除了沟通及人文关怀能力,还应具备临床护理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等多个方面,在后续的教学研究中,还应完善多种能力融入教学的设计方案和评价方式。此外,还需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实践教学中有效融入信息技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