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良李加云竹编特征及艺术价值研究
2022-04-19谭力川周雨轩
谭力川,周雨轩
(云南艺术学院 民族艺术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省宜良县地处云南省中部,自古以来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历史文化醇厚.在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农耕文化共同哺育下,产生了极具魅力的宜良竹编,并一脉相承,流传至今.
1 云南宜良竹编概述
云南宜良竹编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制品,起初它是因百姓农用、生活的需要而产生,但随着一代代竹编手艺人对竹编技艺的琢磨,使得云南宜良竹编的工艺得到了改进和提升,并逐渐显露出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特征.在以后的发展中,云南宜良竹编在能满足百姓物质需求的状况下,也能同时供人欣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云南宜良竹编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在历经后世的传承与创新之后,已经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民族工艺文化代表,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1]
竹编大师李加云先生作为宜良竹编的代表性人物,他是当地李氏竹编第六代传人,祖上数代均以竹编手艺谋生.由于受到父辈们的影响,李加云先生从小就开始接触竹编并学习一般的竹编工艺技巧,初中毕业后李加云先生便开始尝试独立进行竹编产品的制作,这一路坚持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在其学艺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同时又要面对现代工艺品的不断冲击,传统竹编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了重大阻碍,因此当地的竹编手艺人多数放弃这一技艺,选择外出打工谋生.与此同时,李加云先生却不舍得放下竹编手艺,依然选择坚守,立志要让竹编重回大众生活.直到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加云参加了联合国反饥饿组织开展的竹编手工艺培训,出众的手工制作能力让李加云先生脱颖而出,得到了跟随日本国宝级竹编大师八木泽正学习的机会,在跟随日本竹编大师的学习过程中,李加云先生不仅学习到了更多的竹编方法和工艺技巧,更提升了他对于竹编艺术全新的认识.至此,李加云先生的竹编制作生涯开始发生蜕变,他开始寻求探索新的竹编制作工艺,对传统竹编工艺进行技术创新,树立原创制作竹编制品的想法和态度.希望使传统竹编制品能跳脱出日常生活、农用的使用范畴,对其进行新的具有当代审美意味的造型、工艺的设计,使竹编制品拥有全新的美感,同时与时俱进,兼顾实用与装饰的功能.[2]
2 李加云竹编的特征
2.1 竹编材料选择的分析
通过在竹编大师李加云先生的竹编传习馆走访了解,同时与其进行深入访谈之后,可以了解到李加云先生所制作的竹编制品第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就是从竹子的栽种和竹子的选取上就和其他地区的竹编手艺人大有不同.由于受到云南高原地域和温润气候的影响,在宜良当地最宜种植的就是楠竹,作为宜良当地人李加云先生自然也主要是使用楠竹进行竹编制品制作,恰巧楠竹又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一、天性柔软;二、触感极佳;三、光泽秀丽.因此,李加云先生运用楠竹所制成的竹编制品,既可以利用其天然的柔韧性和秀丽的光泽做出工艺品小物件,如图1;也可以利用其温润的触感做出供人们生活需要的生活日用品,如图2.除此之外,李加云先生在竹编材料的选择上,和宜良当地以及其他地区的传统竹编手艺人也有不同,善于将其他地区的竹子材料和云南地区的竹子材料相结合,利用不同地区竹子特殊的花纹、颜色、韧度特性,通过编织结合做出极具个性的竹编工艺品,例如上文所提到的:茶漏,它便是采用了四川的慈竹、广西的香妃竹以及云南的紫竹共同结合搭配而成的一件匠心之作.
图1 茶漏
图2 竹盘
2.2 竹编制作工艺和技法的分析
李加云先生竹编制品的第二个特征主要表现竹编制作过程中.在进行竹编制品制作之前,就不同地区、不同种类、不同生长年龄段的竹子材料,李加云先生会根据竹子的特性进行前期的工艺处理,这也是他制作竹编的第一道工序.首先,李加云先生会根据制作成品的需要,通过经验判断,选用需要的竹子原材料.然后,将个别竹子根据制作工艺的需要,进行清洗或浸泡或染色.最后,会根据编织技法的需要,利用准备好的农用刀具和自己制作的破竹工具进行蔑竹.这也是李加云先生竹编制作最为独特的一个环节,李加云先生蔑竹而成的竹蔑,无论从厚度和宽度都有他严格的制作规格,有的细如发丝,有的薄如蝉翼,技艺十分神奇.
第二道工序,主要体现在李加云先生的竹编编织技法和竹编图案纹样设计的过程中.在准备好竹编所需要的竹子材料以后,便进入竹编制品的编织过程.由于受到家族竹编技法工艺的学习传承影响,以及跟随日本竹编大师八木泽正的学习经历影响,李加云先生不仅习得了传统南方民间的竹编编织方式和技巧,也同时学习吸收了很多日本民族独特的竹编编织方式和技巧.使得李加云先生在如今的竹编制作过程中,对于竹编制作的工艺有了更丰富多变的想法,竹编编织制作起来也是游刃有余,制作出来的竹编成品精美绝伦.
李加云先生的竹编作品主要分为平面竹编和立体竹编两大类.平面竹编作品主要是以装饰工艺品为主,其中以跟随日本竹编大师八木泽正习得制作的樱花盘为代表,如图3.樱花盘的编织技法和技巧都极其复杂,需要用到多种不同地区和种类的竹蔑,对于竹篾的厚度和宽度也有严格的要求.由于樱花盘的编织技法错综复杂、难度极高,因此会制作樱花盘的竹编手艺人也极为罕见.除此之外,在日式樱花盘的基础上,李加云先生还借鉴中国簸箕的造型,用传统竹编包边工艺的方式,将樱花盘的边缘部分进行完整包边,使樱花盘成为一件带有中式风格的完美工艺作品.这也说明了李加云先生对于竹编制品的创新意识.立体竹编作品大多是以实用物品为主,同时兼具装饰作用.例如:包装盒、果盘、包、帽子等.在这些实用竹编制品的底部或正面,李加云先生一般会采用彩色的竹篾结合自己的想法,通过编织工艺可展现出文字、几何立体图形等精美的图案,为竹编制品增添新奇的艺术魅力,如图4.随着时代的要求与发展,李加云先生也开始尝试将竹编和其他金属、陶等材料相结合,将竹编纹样运用在银器工艺品和陶瓷工艺品中,融入现代美学的思想,将审美与实用相结合,探索更多新的创新工艺.[2]
图3 樱花盘
图4 各式竹盘
从李加云先生的竹编作品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将李加云先生竹编特征形成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1)地域性.受到云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四季如春的气候影响,产生了具有区域性特征的竹编原材料,同时决定了竹编成品的形成条件,制作成品大小多为小型、中小型.(2)民族性.云南地区自古为少数民族地区,李加云先生的竹编作品既融合了中华民族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当地多个少数民族和日本民族的审美观念.(3)原创性.结合李加云先生独特的竹编学习经历,又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竹编制作技法工艺的影响,因此,他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编织技法和工艺进行竹编创作与设计.
3 李加云竹编的艺术价值
3.1 自然美学价值
3.1.1 传递传统审美价值与意义
云南宜良竹编的传承与发展至今已有百年的悠久历史.自古,竹子都是以傲雪凌霜的形象体现在中外文人墨客的诗歌、书画中,以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展现竹子美的神采.而通过上述分析可感知李加云先生也在新的时代,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将竹子的风采传达给当今世界.透过李加云先生的竹编作品,可以从中感受到其竹编作品精湛的工艺之美、竹编精巧的造型之美,以及从竹编作品中流露出的深厚民俗文化.也可透过李加云先生的竹编作品,从中感受到经历岁月洗涤,渐渐形成的别具一格的审美印象.对其竹编工艺和编织技法的分析、观察,巧妙地将传统审美文化理念融入其中,表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的审美文化特质与当代审美观念的结合.一些竹编作品由于其特殊的外形结构,带有明显少数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征,给人所带来的审美文化体验也极具冲击,具有浓郁的本土与民族文化象征,传递给大众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与意义.[3]通过李加云先生竹编的社会影响力,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有重要意义,可以使更多的人认识并感受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魅力,强化文化自信.李加云先生竹编作品虽多数是以实用性为主,但由于其特殊的编织工艺手段,他的竹编作品往往艺术性远超于实用性,达到了观赏的程度,成为一件件浓缩了清雅、淳朴精神象征的雅器.对于欣赏者和使用者来说,更是能通过这些竹编制品,影响人的气质,促人向上、坚韧、奋进.
3.1.2 传递创新审美价值与意义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的竹编工艺由于需要手工制作且制作时间过长,已渐渐不能满足当下社会环境的需要.云南宜良竹编也一样,目前正处于一种被动的生存状态.鉴于此种状况,李加云先生开始寻求改变传统竹编的制作方式,力图扭转这一状况.首先,他努力提升宜良竹编的编织制作工艺,在竹编制作的过程中,将少数民族传统的艺术风格放大,融入自我强烈的编织风格;同时,将竹编元素和编织工艺结合当下流行的产品设计元素和工业材料,走出了一条全新的竹编制作创新之路,使他的竹编作品具有不可复制性.其次,选用的竹子本身具有独特的色彩、肌理、形态和观感,决定了李加云先生所制作出的竹编作品拥有鲜明的审美个性.这样,他所制作的竹编工艺品不仅饱含传统民族文化内涵,也极具当代设计美感. 用这样的方式,李加云先生制作的竹编作品已成为一种活的艺术,不仅是工艺实用品,也是一件件艺术品,也不再需要和工业替代品争夺市场.如今,李加云的竹编作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群、产业的关注,宜良的地域审美文化、竹文化也受到了极大推广.此外,对于竹子和其他材料结合应用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对于传递创新的审美意识也具有推动作用.
3.2 人文社会价值
第一,李加云先生作为宜良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此在竹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上拥有更多的途径和机会.首先,他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负责单位和机构,得到更多培训推广竹编的机会.比如进入到校园、社区,进行教学、普及竹编技艺,让更多的人群参与到竹编的学习和了解中,挖掘和培养有潜质的竹编手艺人,使竹编技艺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4]其次,它还可以通过李加云竹编传习馆进行竹编培训,招收学徒,进行长期有效的师徒传承,让竹编技艺不再面临失传的境地.最后,可以通过政府、文化机构举办的与竹编相关的公益活动,让更多能够具备制作竹编能力的困难民众得到学习竹编技艺的机会,并通过竹编技艺实现就业脱贫,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强化他们自强自立的意识,有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造福社会.
第二,李加云先生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竹编大师,因此其竹编艺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对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作用,在不少国际性的大会中也都能见到李加云先生通过竹编和国外手工艺人、游客进行文化交流沟通,传递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文明.例如在2021年10月云南昆明举办的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李加云先生不仅参与了大会的竹编作品展出,同时,他还参与了国际竹藤组织举办的网络教学课程,利用网络为全球38个国家地区的人群进行竹编教学和交流.通过类似活动的参与,李加云先生为民族文化和竹编技艺的发展拓展了更宽广的道路,对于推动民族艺术的发展和竹编的传承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更能提升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在全球的竞争力,使其走向全世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三,由于传统竹编制品一直延续较为落后的制作工艺,制作时间较长,成品粗糙,且使用功能单一.因此,逐渐被工业塑料品所替代,失去了市场竞争力.但李加云先生竹编作品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竹编制品固有的印象,也使竹编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同时,李加云先生竹编作品的出现也影响了传统竹编手工业制作群体,对于提升民间传统竹编手工艺的制作水准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李加云先生将不断尝试用竹编与各种不同材料相结合,改变竹编固有的呈现形式,激发竹编艺术的新活力,使宜良竹编制品更具有国际化特征,进而吸引更多外来学者和竹编爱好者了解、学习中国传统竹编技艺,提高我国竹编在国际中的影响地位,推动宜良竹编的国际化发展,提升竹编的经济价值,振兴乡村.
结 语
通过对云南宜良李加云先生的竹编特征分析,以及对其竹编艺术产生的价值阐述,可以加深人们对李加云先生竹编艺术更清晰的认识,也能从中体会到传统民族文化与竹编艺术的魅力,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以及竹编产业的发展均有积极影响.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李加云先生依旧不忘初心,坚持传统竹编的制作与创新,这样无畏的精神一定能使传统手工业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艺术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