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浅谈汉代文字瓦当
2022-04-19查启昊
查启昊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403)
1 提出问题
瓦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但瓦当艺术最光辉灿烂的时刻是在西汉,却又在东汉时期迅速衰败直至魏晋便已无人问津,那么在西汉时期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促使文字瓦当的兴起、盛行,文字瓦当艺术是如何向我们传递它的艺术美感。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述文字瓦当的兴起、衰败的成因以及它的艺术价值。
2 文字瓦当的产生与发展
2.1 文字瓦当的产生
瓦当,俗称瓦头。最早用于宫殿建筑,主要作用是将屋顶的瓦片所固定住,让瓦片不至于松动滑落同时也能起到阻隔雨水的作用。瓦当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但当时的瓦当较为简单,并没有审美装饰,而到了秦汉时期天下进入了大一统时代,六国的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审美情趣也不断提高,反映在瓦当上便是出现了大量的装饰性纹样、图案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文字的统一为后世书法的不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改变了战国时期杂乱无序的文字写法,也为文字瓦当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而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为了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大兴土木,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建筑行业的兴起自然也带动了瓦当艺术的发展。汉代延续了秦代风格,在修复秦代建筑的基础上还大兴土木,如著名的未央宫,后世大量出土的“长乐未央”瓦当也 多由此出。大量的砖瓦需求带动了瓦当艺术的发展,促进了瓦当制造技术的成熟完善,伴随着汉代初期社会逐渐安定和谐,百姓们能自给自足,对瓦当的关注也逐渐从其实用性转化到艺术性。上文也说到,秦始皇书同文的政策将文字统一,衍生出了小篆,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秦始皇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而小篆也成了文字瓦当中主要的字体。
2.2 文字瓦当的兴起原因
从文化方面讲,汉代刚刚结束了天下战乱频繁的年代,百废待兴。汉代之初,统治者崇尚黄老思想,讲究“无为而治”,追求的“羽化升仙”,所以人们便将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瓦当之上,这一时期大量的吉语瓦当便被广泛应用。同时,丧葬文化也在这一时期所盛行,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最大的区别便是将儒学与和谶纬神学相结合,人们充满了对鬼神的幻想,妄图死亡之后依旧能享受身前的荣华富贵,于是人们开始追求“事死如事生”,在折射到瓦当艺术上便出现了祠墓类文字瓦当的出现。
从经济角度来说,汉初采取“与民休息”的措施,伴随“文景之治”的昌盛,统治阶级崇尚节俭,国家富足,百姓安居乐业。《史记·平准书》中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 (邑) 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武帝拥有足够强盛的国力,一方面着手于与匈奴的全面开战,另一方面开始大兴土木,不仅大规模的修建宫殿还在即位之后立刻为自己修建陵墓,所出动的人力、物力之巨在中国历史上都极为罕见,建筑行业得如此兴盛自然就带动了文字瓦当的发展。
从政策的角度来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这也是汉代一直延续的察举制,并且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以儒家经典为必修课程,这一时期尊孔读经为这一时代教育的主要内容,在这之后为官为吏者都需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与书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文字宣扬统治阶级的思想。在独尊儒术的同时,汉武帝并没有对其他学术著作给予销毁,反而大量收集整理其他学术的资料,抄录经典著作也是这一时期的风尚,而抄录文章的主体便是文吏,而瓦当的设计者们恰恰也是文吏,他们本身就拥有出色的书法功底,所以文字瓦当在这一时期的兴盛也不足为奇。
但文字瓦当的兴盛主要是由于文化,其衰败也是因为文化的改变。随着东汉谶纬学说的兴起,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品格修养,认为在建筑上题写吉语是一种俗气的做法,树碑立传之风的盛行也逐渐让瓦当艺术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
文字瓦当的大量兴盛不仅反映着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稳定、建筑类行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汉代艺术文化,展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趣。瓦当艺术在汉代地告诉发展是时代发展下社会、经济、文化所融合的产物,是后世我们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3 文字瓦当的书法意味
3.1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
欣赏一件书法作品,我们第一眼也会从整体的设计感角度来欣赏,其所表现的书法水平固然非常重要,但我们欣赏者也往往会被作品具有装饰性的外表所吸引。同理,我们在欣赏文字瓦当艺术也往往会被其独特的设计、排版、纹路所吸引。
汉代的文字瓦当以圆形为主,文字数量则由一字至十二字不等,设计者运用自己出色的书法功底和审美意趣将文字镶嵌入圆形之中。古代统治者对圆、方的造型推崇备至,在《文心雕龙》:“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对方圆有着独特的审美,这也符合古代人推崇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体现到建筑行业中便是瓦当的圆润、画像砖的方正。
汉代的文字瓦当会依照着这个圆形来布局,不仅要符合大众的审美同时也要将圆内的空间合理的运用。
3.2 一字瓦当
为了适应圆形的布局,瓦当内的文字由一字、二字、四字至多字不等,但各式各样的瓦当文字皆因圆部署,文字的字体都由设计者进行巧妙地修整、处理后,与瓦当内其他修饰元素巧妙的融合其中。
图1
图2
图3
图4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都是汉代具有典型特征的一字瓦当,图一是西汉中期的卫字瓦当,这是较为典型的一字瓦当,整个界面上并未有乳钉、纹样、界线等装饰性元素,仅仅只有一个文字填充整个画面。毫无疑问,为了契合圆形的布局,增加瓦当文字的艺术感,对卫字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删减。卫字依旧是篆书的字形,但是整体感觉却和篆书差距很大。首先,篆书字体秀美修长,但这个“卫”为了将瓦当中心整个空间填满而达到庄严肃穆之感将卫字字形放宽,同时为了符合圆形的规律又将字的中间部分放大,两边的部首缩短,从而给观赏者在视觉上的空间和谐匀称之美。图二则是西汉时期的郿字瓦当,是西汉郿令官署之瓦。从拓本中可以看见为了适应圆形的布局,本修长的篆字将结体趋于方形,线条古拙,力道浑厚,已然增加了隶书的笔意。
图三、图四的一字瓦当相比于图一、图二而言增加了很多装饰性的元素。图三为西汉的“陆”字瓦当,不仅在界面内增加了一圈外圈栏同时还用正方形边框将文字规范至方形之内,四边各有一枚乳钉,中间用阳文刻出一个陆字,整体空间感出色,字形规整、方正,布白均匀,方圆之间形成对比,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图四则极为罕见的阴文瓦当,中间一个较小的部分刻有篆字“便”字,此类阴文篆字字体模仿于汉代的印章,线条极其厚重,结构紧密、方正,负空间较少,而文字的外围却再次用界线分割成四块均匀的部分,其中缀饰扭曲的云纹,线条蜿蜒曲折与其中文字相互呼应。
3.3 四字瓦当
图5
图6
图五则是一个设计感很强的四字瓦当,与一字瓦当的不同之处便是四字瓦当往往会增加很多具有装饰性的元素来契合整个瓦当的画面。这是汉代典型的“千秋万岁”的吉语瓦当,从图中可以看到瓦当中心的乳钉很大与外圈的瓦当的圆形形成呼应,并且以乳钉圆形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利用界线将瓦当均匀地分布为几个部分,这样的设计能给人一种稳定安宁、方圆结合的对比之感。从瓦当内部布局来看,以乳钉为中心上下左右都用界线分隔开形成了四个扇形和四个长方形,扇形界面中内饰有羊角纹,长方形界面中则以简化修整后的篆字为主,上下篆字为了相互呼应将部首略加调整形成两相对应的山字,整个瓦当造型华美,富有极强的装饰性。
3.4 文字瓦当的书法之美
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实行后,李斯奉命整理、创造出了小篆,但是篆书严谨、古板,书写时需要一笔一画严格按照结构的规范来书写,在战乱年代复杂、严谨的小篆显然实用性不强,当时书写的文吏就按照自身的书写习惯将部分的笔画、结构简化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字体,卫恒的《四体书势》中记载“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曰隶字。汉因用之,独符玺、幡信、题署用篆。隶书者,篆之捷也”。从记载中可以看出隶书是篆书的快写体,在汉代已经逐渐取代了篆书的地位,成了当时的主流字体,但是篆书的严谨、庄重之感依旧让其出现在庄严的场合之下,如墓碑上的碑额、瓦当上的装饰文字等等。
图六是汉代最为常见的吉语瓦当“长乐未央”。汉代的瓦当制作往往是运用模印的方法,用模范压脱而成,所以其文字往往也是阳文,这样的制作方法的优越之处便是可以大量地复制,与今天陶瓷翻模有异曲同工之处。“长乐未央”是纪念汉代著名的长乐宫与未央宫而制作,也有体现当时人民百姓渴望美好生活长长久久。
刘正成先生在《中国书法全集秦汉金文陶文》一书中提到“文字瓦当的成功,在于将点画屈曲挪让的同时,又在线条及其形构上不失自然灵动之感”。从图三我们可以看出,“长乐未央”瓦当是以篆书为主,从拓印的图片中可以看出字体的在造型上为了适应瓦当的布局而进行了一定的变形、修改,如“乐”字下方的三笔结尾之处为了与分界线平行,设计者将左边的竖画设计的较短,这样三笔的结尾之处正好形成一条直线,与界线呼应。这种方法在如今我们创作书法作品的时候也会运用,为了与作品的其他字相对比,或者为了契合排版,会有意识地将字体进行变形。李斯创造小篆之后,一改之前文字象形意味,追求结构、线条的美感,笔画圆润且稳定,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进入汉代后篆书逐渐与隶书相互杂糅,从“长乐未央”瓦当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转折之处笔画增加了方笔而减少了圆润之感,使得方圆之笔相互对比,雄浑中带有一丝轻快之感。毫无疑问,该瓦当的作者拥有极高的书法素养,能合理的布局,利用篆书修长、规整的特点放入瓦当界面之中,达到出色的艺术效果。
图7
汉代经济繁荣,瓦当艺术已经不仅仅只被统治者所掌握,我们也能看到民间的瓦当艺术,隶书作为当时最广泛运用的文字,自然也出现在了瓦当之上。
图七是西汉时期的“吴氏舍当”瓦当,是当时吴姓的大户人家的建筑用瓦当。该瓦当以中心向四方发散,吴、氏、舍、当四个字均是阳文隶书,且以圆心顺时针方向阅读。其文字与之后的汉碑略有不同,文字并没有较为明显的波磔,但是结体宽扁、笔意柔和,符合早期隶书的特征。四个字均由界线所分隔,线条古拙,结构简洁轻快、意趣盎然。隶书瓦当与篆书瓦当在布局上也有不同之处,为了契合瓦当的圆形界面篆书往往将直线弯曲从而围绕其内将整个界面填满达到饱满圆润的效果,而隶书瓦当却不同,由于隶书在创造使用时,为了适应书写载体,其结构造型较为宽扁,所以字与字的间距很大,这反映在瓦当艺术中可以看见“吴氏舍当”瓦当所处的界面留有很大的空白,字与字之间的间距较大,却并没有给人违和感,空白处与字、界线相互对比反而给人一种想象的空间。
3.5 小结
汉代书法承上启下,篆、隶、楷、行、草在两汉时期都开始出现并被逐渐流传、使用。书法字体的百家争鸣也促使了当时书法风格的杂糅,早期统治者也并未对官方书法有着明确的限定,这就使得后世的学者能很清晰地看到书法的发展历程,尤其是篆书逐渐向隶书过渡的过程。这一点在文字瓦当艺术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瓦当的设计者是以文吏为主体,在当时西汉重视书法教育的背景下他们不仅通晓古文同时也在平时书写中养成了自己的书写风格,在设计瓦当中就会不自觉地将二者融合,这也就出现了现在我们在瓦当艺术中所看到的篆书结体、隶书笔意的瓦当书法艺术。
4 结论
文字瓦当艺术是汉代文字演变的一个缩影,大汉王朝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书法艺术自然也是大汉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笔。作为汉代书法的代表之一,文字瓦当所遵循的艺术美感、设计理念及其所包含的思想,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思考。笔者从文字瓦当的兴起、衰弱以及其艺术、书法之美等几个角度讲述了为何在西汉那个特殊的时期,文字瓦当的兴盛是时代背景的一个缩影,小小的文字瓦当中凝结了大汉王朝睥睨天下的自信,凝结了中华民族深远的文化底蕴,是思想、文化、艺术高度统一的产物,我们从中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属于那个时代的艺术、书法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