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36年柏林奥运会之新记《大公报》媒介呈现

2022-04-19

关键词:专版大公报版面

严 洋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 基础学科部,安徽 合肥 230011)

1936年柏林奥运会,国民党政府派出了一个100多人的庞大代表团,共有69名运动员参加篮球、足球、游泳、田径、举重、拳击、自行车等7个项目的比赛,[1]遗憾的是,除了篮球队以45比38战胜法国,撑杆跳选手符宝卢取得复赛权之外,其余选手都在初赛中就被淘汰,中国的体育代表团没能实现奖牌“零”突破。尽管如此,由于1936年国民经济运动开展,民族工业有所发展,新闻事业也全面发展,相较于对1932年和1948年的两届奥运会的报道力度和广度,1936年是国内媒体报道热情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大公报》从1902年创刊到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成立新记《大公报》后,一直延续了关注体育的传统,所以《大公报》对柏林奥运会相当重视,为奥运报道史贡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大公报》柏林奥运会报道的总体特点

《大公报》从6月29日的《乘风破浪万里长征,参加世界运动会代表团出国盛况》开始,相继报道了火炬传递情况,直至8月1日奥运会开幕,开辟专版特刊,一直到闭幕。[2]这一届奥运会《大公报》的总体报道已然成熟,体现出较高的报道业务水平。

(一)报道规模空前巨大

首先,开辟专版且持续时间久。8月1日起,《大公报》正式推出“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特刊”,位于报刊的第六版,除了少许几日调整到第五版,并且从8月7日起又补开了特刊副页,占据半个版面。整个奥运会期间,《大公报》平均每天给予两个版面进行全方位报道,从8月1日到17日,全部稿件量约510篇。其次,图片数量多且题材广泛。《大公报》为配合奥运会推出了10辑“每日画刊 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特刊”(图一所示)。8月1日开幕式,每日画刊分别刊载“奥林匹克旗舞之预习”、“环之舞今日在会场表演”、“世运会之大会场”、“基尔帆船赛场”、“燃起奥林匹克火之中世纪大船”等五幅高清大图给读者展示了开幕式的辉煌壮观。再次,《大公报》也会在具体的报道内容里安置一定量的图片报道。主要有:奥林匹克的建筑物,如8月1日发的《德国体育馆》;体育明星的肖像图片,如8月3日的《黑旋风——欧文斯》;运动员赛场动态捕捉,如8月6日《穆尔迈尔掷铁饼之姿势》等,全方位多角度对奥运会的赛事以及各种花絮进行全面的展示,将各个细节淋漓尽致地展示给读者们。

图一 8月1日开幕式,每日画刊·十一届世运会特辑1

(二)报道视角多元和内容全面

《大公报》整个奥运期间的报道视角是多元化的。报道的重点还是集中在赛场内,把更多的笔墨和镜头留给了场内的运动健将,对各类赛事给予了大篇幅的解读,尤其是对于牵动万千国人之心的中国篮球和足球,倾注了较多的关注,从一开始就对这两项运动的每一轮赛事进行全程报道。8月1日预报了中日篮球将有激烈角逐的《中日篮球 将有激战》,原因是“乌拉圭在南美首屈一指,友谊赛中日本曾击破之”[3],言外之意,日本曾胜过南美第一的乌拉圭,与中国的对决激烈程度可想而知;8月2日《中美友谊赛 我队败绩 结果为16比29 其中负于罚球者甚多》;8月7日《中英足球赛 二比零惜败》,但是报道角度丝毫无自暴自弃之感,反而是虽败犹荣,“盖英国为足球起源之国家,习之者甚遍,职业队固无论矣,业余亦足称世界第一流之足球队……”[4]8月18日头条《中日篮球赛 我队竟惨败》,9日又对前一天报道的中日篮球赛事进行了详细报道《中日篮球赛详记 我队表演欠佳,战略尤多错误 惨败原因,操之过急临阵慌乱》……当时《大公报》对本国赛事并非报喜不报忧,在国人取得佳绩时表现出欢欣鼓舞一面,而当强势项目触礁后也能够做到客观冷静地分析败因,并且在中国队所有项目全军覆没后,依然能对会上其他国家的比赛予以关注,将这种中立客观的报道角度运用在大型运动盛事中在当时还是难能可贵的。

除了运动赛事,《大公报》也兼顾报道了一些奥运文化和其他奥运活动的讯息。整个版面不是由枯燥的数字而堆砌,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也更加复杂多样丰富又趣味十足。像《现代五项运动》《何谓“马拉松”?》等关于奥运会运动项目的介绍;《大会发起人寇佩丁男爵》(上、下)是给读者补充奥运人物知识。此外,也有一些赛事纠纷的报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于秘鲁退赛的连续关注。还有场外的花絮新闻,欧文斯以获得三枚金牌的优异成绩成为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人和各大媒体的宠儿,《大公报》也及时捕捉热点,例如《欧文斯将放弃业余资格 有人请其参加旅行演艺团 每星期薪水两千五百美金》……这些报道虽然不是奥运会的主旋律,占据的版面和篇幅也不大,但是却能够为读者开辟认识和了解奥林匹克文化的渠道,发扬了奥林匹克精神,组成了奥运会的整体面貌,同时也体现出《大公报》对奥运会价值的判断和理解。

二、《大公报》柏林奥运会报道的专业研究

《大公报》对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不仅篇幅很多,报道的角度多元、内容全面,在新闻的体裁、新闻报道的编辑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专业化程度较高。报道体裁上开辟了前所未有体育事业报道新体裁——体育评论,发扬《大公报》一向秉承的文人论证传统。报纸版面设计、标题制作上吸人眼球,甚至可以与现代报纸相媲美,可读性强,体现了《大公报》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

(一)体裁多样

在当时通讯设备不先进的情况下,消息是最能够担负起简洁明快向读者传达前方讯息的体裁,所以《大公报》所有报道体裁中的主力报道是消息,大部分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标题部分,次重要的信息由撮要交待,其他信息则放在详记中,短小客观,时效性强,事实与观点分开。

值得一提的是,《大公报》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体裁——体育评论。《大公报》8月12日发表社评《今后中国之体育》,列举出中国体育不振的几点原因:一是国家过去没有真正努力制定过政策;二是小学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不能从娃娃抓起;三是社会对于体育兴趣不普及,鼓励与锻炼的方式都不恰当。17日奥运会闭幕,《大公报》发表社论,撮述总结本届奥运会的几点特色,以期达到与国人共勉的目的。文中指出美国黑人选手欧文思在短距离赛跑连获三锦标,日本朝鲜籍选手孙基帧马拉松赛跑获胜为日本添翼,因此“弱小民族青年在本届世运之活跃,应象徵世界进步之新越势,而中国青年当更知所愧奋矣。”[5]文末再次反思中国的体育,“远航而往,空手而归,从此知所谓可恃者之不足恃,而觉悟国际竞存之不容丝毫侥幸”,“下届大会开於日本……此四年之岁月,当为中国青年奋发之机会也。”[5]可以看到,《大公报》对中国青年给予了厚望,希望鼓舞全国体育人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以体育评论的方式发扬了《大公报》一向秉承的文人论证传统,也开辟了上世纪30年代纸媒对于体育事业报道的新体裁,体现出大报所应有的报格,同时也为我们研究那一时期的社会思想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除了评论是亮点以外,化名天军所写的通讯《从军记》记录了中国代表团到达柏林的种种情景;从8月3日开始刊载的固定栏目——《世界一流选手》,由孙云章编辑整理,介绍了各国优秀运动员的生平简介;还有种种资料性的文章,如署名“明德译”翻译而来的外文资料《大会发起人寇佩丁公爵(上下)》《何为马拉松跑?》,以及由国术教练郝铭撰写的文学性极强的资料《中国拳术之概要》,为广大读者补充了中国拳术的丰富知识。这些丰富的体裁都以记录详实、细节突出、叙事生动、描写传神、抒情恰到好处等特点将大会盛况跃然纸上。

(二)业务先进

所谓编辑,是新闻报道的一个流程,一般分为策划、编稿、编排三大方面。笔者翻阅8月1日到17日的奥运专版版面布置错落有致,标题制作、字号大小都能做到重点突出,美观大方,甚至可以与现代报纸相媲美。

首先,版面制作方面。《大公报》奥运专版采用通栏大标题: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特刊,作为固定模式从1日持续到17日。由于通讯设施不够先进,《大公报》在8月1日和2日两天的专版基本上还都是围绕着开幕式的一些活动和消息展开,之后开始逐渐形成固定栏目。从2日起,开辟了固定栏目“今日竞赛秩序表”,以花边加框的形式置于版面中;3日起,又开辟“世界第一流选手”的专栏,图文结合并配有花边线以示区别。对于重点的报道,以大字标题置于头条,关键内容字号加粗放大,或者加独立花框,一目了然。其次,标题设定方面。《大公报》的标题基本上有三种,单行题和平形题以及多行题,以后者为主。主要的制作模式就是眉题、主标题、副标题。以8月6日的头条作为样本,如图二《撑杆跳高 我代表符保卢 取得决赛权 标准三米八十两跳而过 铁饼预赛我选手被淘汰》,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标题,其中“撑杆跳高”是眉题,“我代表符保卢 取得决赛权”为主标题,“标准三米八十两跳而过 铁饼预赛我选手被淘汰”为副标题,是对主标题内容的进一步详细补充。编辑在制作标题时十分注意用字的凝练达意,力求能用最简练的语言高度浓缩和概括报道的内容,使得读者一览标题而知文章大意。再次,图片处理方面。《大公报》配合奥运专版约采用了100幅完整照片,此外还有漫画、邮票等非图片式插图。最具突破性就是耶维年的漫画像,生动活泼,增加了报道的可读性(图三所示);对图片非规则的剪裁处理也使得版面有动作感,对欧文斯的跳跃瞬间进行捕捉,通过异形裁剪让报道更形象直观,提高了视觉冲击力(图四所示),奥运纪念邮票也起到了传播奥运文化的作用(图五所示);8月1日的专版上黑白两色闹钟分别标注天津时间和柏林时间,比直接的数据示意图更加形象生动(图六所示)。

图二 撑杆跳高

图三 耶维年漫画

图四 欧文思跳远姿态

图五 剑术邮票

图六 黑白时钟

三、新记《大公报》柏林奥运会新闻报道的价值

我国的奥运报道已有百年历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递奥运报道的媒介也越来越丰富。不过中国的奥运传播起步较晚,《大公报》虽然在1904年的美国圣路易奥运会期间最早与奥运会有了接触,对洛杉矶、柏林和伦敦三届奥运会都进行了较大篇幅的报道,但是在1932年以后才真正形成一定规模的奥运新闻传播活动。鉴于1932年的保守报道,《大公报》对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投注了极大的心血和热情,其报道量大幅增长,报道总量接近600篇,几乎居于全国媒体之首。每天都极尽所能将最新鲜的资讯和奇闻轶事从柏林搬回国内,奖牌榜、各国体育明星趣闻、奥运常识都能从报纸上随处可见。在报道上,力求真实全面,“兼听则明”,对于一件事会同时刊载国外数家通讯社的报道;报道面上也做到均衡报道,既有田径也有游泳、球类、帆船各项赛事,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既有场上赛事也不乏场外的趣闻花絮。在当时信息媒介不是十分发达的年代,不仅向国人报道了中国队的奥运风采,也全面呈现了精彩纷呈的奥运场景。

《大公报》关于柏林奥运会的报道,从内容选择、消息采编,到版面设置、图片处理等都能体现出《大公报》一贯的新闻主张和新闻选择标准,追求新闻本位,以新闻传播为报纸的首要功能,强调报纸的实用性,努力记录事实,力图通过全方位的报道和专业的编辑服务国人对于奥运会的信息需求。当然,《大公报》不仅为公众提供客观平衡的报道,在政治问题上也从民族大义的角度出发陈述观点,自创办以来在中国报坛地位举足轻重,极具声望,从英敛之时到新记《大公报》,都一直以爱国宣传为主线,开辟的体育评论中体现了文人社会关怀和期盼体育强国的梦想。柏林奥运会期间吴铁成发表的《中国体育方针之改造与建设》一文中就写到:“我们观感所及,对于各国体育的方针,体育的制度,体育的组织,体育的方法,体育的训练,以及体育的精神,都不能不择善而从,以资借镜。对于自己的缺点,无方针,无组织,无方法,无训练,不努力,不认真,不奋励,不合作的缺点,更不能不痛切反省,追求改善。”[6]所以说,《大公报》对于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报道,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扩大国人眼界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关注与思考,对此后中国的体育新闻报道甚至体育事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奥运新闻的传播水平和规模,对奥运新闻报道研究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新中国成立前,虽然历届奥运会都是如期举行,但是有中国参与的三届新闻报道数量不足,《大公报》填补了中国奥运会新闻传播方面的史料,让万千国人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能领略到国际盛会的精彩纷呈,客观上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80多年后的今天,奥运会已经成为一种竞技性质的体育盛会,奥运会的新闻报道也成为一项重大的专题新闻传播活动。今年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借助现代传播多元手段,中国媒体向全世界呈现了立体生动的奥运赛场实况,切实肩负起了讲好奥运故事、展现立体中国、传播奥运精神的职责。

猜你喜欢

专版大公报版面
《大公报》举行创刊120周年庆祝仪式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从《大公报》看《红楼梦》与近代社会生活
《大公报》报史研究的现状与启示
海门市五港幼儿园专版
特别专版
版面撷英
“奥运专版”今日推出
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专版
大公报:从民办到“官媒”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