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区“落田谷”现状及对策探析
2022-04-19黄富德
黄富德,谢 莉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农业农村局,成都 610500)
1 新都区“落田谷”的现状
成都市新都区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腹地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全区5/6为平原,1/6为浅丘。属于水田农业地带,水稻常年种植面积1.37万hm2。主要集中在清流镇、新繁镇、军屯镇以及部分浅丘地区。从2012年开始出现“落田谷”现象,到2019年新繁镇、清流镇部分田块“落田谷”比例已达10%以上,最高达30%。主要集中在清流镇和新繁镇,其他地方很少出现“落田谷”,浅丘地方极少出现。出现“落田谷”的稻田面积呈现连年上升趋势,危害也逐年加重。根据清流镇统计,2016年和2017年出现明显“落田谷”现象,2019年和2020年危害最严重,其中广泉村和清流社区农户最为严重,绝大多数农户出现“落田谷”问题,个别农户“落田谷”达50%,全镇30%以上的田块出现的“落田谷”达10%以上。
部分农户不明原因,误认为是水稻种子质量问题,造成投诉和纠纷增多。2010~2019年,全区水稻种子质量纠纷信访、投诉600余起,其中秧母田“落田谷”造成541起,占90.2%。出现近百户农户要求镇政府解决种子质量问题。新都区农业农村局派出农技站、种子站相关专家深入田间进行调查了解,多方面找出“落田谷”形成的原因。通过送科技下乡,科普宣传活动,基层农技推广培训,春耕生产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发放大量宣传资料,让种子经销商,种粮大户以及种粮散户对“落田谷”的形成增强认识和采取多种防控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21年全区“落田谷”出现的比例控制在了3%~5%。2018~2021年,在新都区清流镇舒心家庭农场、新都区清流镇孝友家庭农场和部分水稻种植散户进行了对比试验。现将情况总结如下,希望有助于“落田谷”危害防控。
2 “落田谷”形成原因
2.1 杂交水稻父母本分离以及返祖
表现特征是二代分离现象,且反映出上年杂交品种的分离特征,出现从早到迟连续的熟期差异、从矮到高的的植株高度变化、从不结实、半结实到正常结实等复杂的杂株类型。稻谷生长参差不齐,成熟时间差异很大,早成熟的谷子还没有到收割时间就早熟掉落在田里,从而造成“落田谷”的产生。在种植大户和散户都有此原因形成的“落田谷”。
2.2 育秧和秧苗移栽造成“落田谷”
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很多农户育秧的秧母田,仍然会作为生产大田,由于秧母田里本身就有“落田谷”,在育秧的时候,秧母田上一年的“落田谷”同当年播种的栽培稻种子一起出苗,且栽培稻秧苗和“落田谷”秧苗在生长初期差别不大,很难分辨和除掉。在秧苗移栽时,就会将“落田谷”秧苗带入了大田。由于种粮散户大多采用秧母田育秧,人工移栽秧苗。而种粮大户都采用育秧盘营养土旱育秧,机插秧的方式进行栽培稻栽插。所以由于这种原因形成的“落田谷”,种粮大户的“落田谷”要比散户的“落田谷”少很多。另外随着简化旱育秧技术的推广和轻简栽培技术的应用,很多农户放弃传统的水秧和湿润育秧方式,没有采取淹水深翻、耙平、作厢、抹平、催芽播种等一系列操作。有的农户在播种时只是用锄翻整秧母田的表土,未深翻便播种。简化育秧方式引起“落田谷”大量随栽培稻种子一起发芽,同时长成备栽的秧苗,移栽时一起栽到大田里。部分农户采用干谷播种、盖膜、灌水的方式育秧,在灌水不透彻的情况下,干谷子发芽很差,秧母田中大量“落田谷”发芽生长,农民移栽秧苗多为“落田谷”秧苗,造成“落田谷”增多。
2.3 水稻大田“落田谷”富集
由于水稻大田本身有“落田谷”,而且“落田谷”和栽培稻生育特性不一样,“落田谷”生育期比栽培稻生育期短,就会先成熟,“落田谷”会在栽培稻还未收割的时候就又落在田里,造成“落田谷”逐年富集,危害逐年加重。这种原因形成的“落田谷”在散户表现严重。另外稻草覆盖免耕也会带入部分未脱粒的稻谷。部分不抗倒伏的水稻品种在未成熟前倒伏,造成落粒较多。这些也都是造成“落田谷”危害加重的因素。
2.4 水稻收割造成“落田谷”
水稻收割时,会抛洒一部分谷子在田里,由于气候原因,这部分谷子在田里不易腐烂,而且“落田谷”的休眠期长达4~5年,造成多年可生。调查表明,机收的稻谷损失为3%~5%,即30~50kg/667m2稻谷落入稻田中。所以抛洒的这部分稻谷,也是“落田谷”危害加重的原因之一。另外跨区域机械化收割水稻,还会带来异地不同品种的不同生长期的水稻,造成田间混杂,“落田谷”混杂也会造成第二年“落田谷”增多。
2.5 部分“落田谷”是野生稻演化而来,以及野生稻和栽培稻自然杂交而来
经调查发现清流镇广泉村、柳泉村等地种植的川优6203稻田中不同程度的存在一种类似水稻的非栽培稻品种,可能就是这种原因产生的杂草稻。
3 “落田谷”的生长特性
与栽培稻相比,“落田谷”具有早发芽、早分蘖、早抽穗、早成熟、休眠期长多年可生的特性。表现特征具有落粒性强、株型松散、分枝梗与主轴夹角大、熟期早、籽粒小、植株矮和植株特高等特征。“落田谷”的米粒偏小且呈红色或米粒上有麻点,不具有稻米的商品价值。
4 “落田谷”的危害
由于“落田谷”的形成原因很复杂,新都区具有多种原因形成的多种类的“落田谷”,危害也是逐年加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1 “落田谷”富集造成危害逐年加重
由于“落田谷”生育期短,比栽培稻提前成熟,无法收割,易早衰倒伏在田里,造成谷子提前落地,造成“落田谷”危害逐年加重。由于种粮散户的“落田谷”基数比种粮大户“落田谷”基数大,通过调查发现,这种由于“落田谷”富集造成危害逐年加重现象,在种粮散户的田块里表现明显。在抽穗期明显看到“落田谷”植株增多,栽培稻植株减少。
表1 新都区清流镇孝友家庭农场落田谷比例对比
以上数据取样方式是:在水稻抽穗后期,在当年“落田谷”危害中等程度的3个不同的田块,都以1000窝为统计基数分别数得有效穗总穗数和“落田谷”穗数,分别求得百分比后再算得平均的百分比。2019年到2021年也均在同样的田块用同样的方法算得当年的“落田谷”百分比。
4.2 “落田谷”造成减产
由于“落田谷”生命力旺盛,在生长过程中,与栽培稻竞争阳光、水份、养分和生存空间。影响栽培稻的生长和产量,在相同面积田块里,造成栽培稻生长苗数减少,从而造成栽培稻产量降低。通过近四年的对比试验和观察,散户人工移栽秧苗的田块,“落田谷”能造成10%到30%的减产损失,部分农户“落田谷”造成减产损失达50%左右。一些田块在不种植栽培稻的情况下,只收割“落田谷”都能达到250~300kg/667m2的产量。所以“落田谷”造成减产危害是不可忽视问题。
4.3 “落田谷”影响稻谷品质
由于“落田谷”生长参差不齐,在栽培稻收割的时候,有一部分落田谷早已经倒伏落到了田里,形成第2年的“落田谷”。一部分“落田谷”成熟期和栽培稻差不多,这部分“落田谷”就会和栽培稻一起被收割,造成栽培稻谷里面含有一些“落田谷”。由于“落田谷”不具有稻米的商品价值,从而降低了栽培稻谷子的商品价值,影响销售价格,降低农户收入。孝友家庭农场“落田谷”危害逐年加重的同时,不但产量减低,而且栽培稻谷子的卖价也在降低,造成了每年种水稻的总收入都下降很多。还有部分农户“落田谷”造成的损失超过了孝友家庭农场的损失金额。所以在新都区开展“落田谷”综合防控势在必行。
表2 新都区清流镇孝友家庭农场落田谷造成减产对比
以上产量为测“落田谷”占比田块的平均产量。
表3 新都区孝友家庭农场落田谷造成收入降低对比
以上收入为测“落田谷”占比田块的平均收入。
表4 新都区清流镇孝友家庭农场选用不同育秧地和栽插方式落田谷对比
5 对策建议
5.1 科学选用秧母田
用从未种过水稻(或3年以上未种过水稻)的田块作秧母田育秧。2021年在清流镇推荐农户采用常年种蔬菜的菜地或树林地旱育秧方式育秧。这样可以减少秧母田“落田谷”带入大田。采用了此方法进行水稻育秧的农户“落田谷”危害都大为减轻,通过比较发现“落田谷”发生比例由原来的10%下降到了3%~5%。种植水稻规模小的农户采用此法容易实施,且效果很好。
以上为2021年孝友家庭农场一部分田块采用蔬菜地旱育秧,机插秧的方式进行水稻种植,采用同样的田块同样方式测出”落田谷”比例为3.101%,产量提升的同时,栽培稻谷子售价也增高了,总体收入增加。此方法2021年在清流镇推广效果较好。
5.2 改变育秧方式
推广采用育秧盘营养土旱育秧,机插秧的方式进行栽培稻栽插,这样可以降低大田“落田谷”。通过近4年的试验观察,育秧盘旱育秧通过机插秧的方式,比秧母田育秧人工移栽秧苗的方式,落田谷危害要轻一些。所以建议水稻种植规模小的农户在秧苗移栽时推广育秧盘育秧,采用机插秧的方式进行。
5.3 改变直播方式
采用洁田稻机直播的方式进行大田栽培稻栽种,使用专用药物除杂草及“落田谷”,这样也可以降低大田“落田谷”。这种方式在舒心家庭农场试验,控制“落田谷”发生效果很好。建议种植水稻大户采用此方法降低“落田谷”的产生。
以上为舒心家庭农场调查数据,2018年选用不同的3个田块,取1000窝测得”落田谷”比例。2019年至2021年种洁田稻采用机直播后,在同样地方,取66.7m2面积测得“落田谷”比例。同时测得平均产量。由此可见采用机直播方式种洁田稻,用专用药剂除杂草和“落田谷”能很大程度降低“落田谷”危害。
表5 新都区清流镇舒心家庭农场杂交稻和洁田稻落田谷对比
5.4 降低“落田谷”的危害
充分利用“落田谷”生长期较早的特点,提早处理秧母田的做法来降低“落田谷”的危害。具体做法是:正常秧母田旱育秧是3月20~30日,从3月10号开始将育秧田块覆膜,灌水,让杂草和“落田谷”充分生长,3月25日采用人工拔除或喷施化学除草剂(草铵膦)灭杀等方式将生长出的杂草和“落田谷”幼苗全部连根除掉。如果面积大、生得多,可以再次用灭生性除草剂喷施杀灭。然后紧接着采用旱育秧的方式进行育秧。2021年清流镇水稻种植规模小的农户采用这种方式育出来的秧苗移栽到大田,大大减少了“落田谷”的发生。
新都区的“落田谷”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只是列举了对比试验中产生“落田谷”的一部分主要原因。“落田谷”的防除办法也是对比试验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部分农户还采用了客土育秧,秧田拔除异苗,分蘖期人工拔除,抽穗灌浆期提早割除,栽培稻收割后放鸭子捡食“落田谷”等手段来防除“落田谷”,这些办法被证实都是可行的。在把“落田谷”防控措施做到位的同时,加强苗床秧苗管理,力保移栽秧苗的纯净,适时栽插,栽足基本苗,促使抽穗整齐。高产稳产栽培用种量应不低于0.75kg/667m2,栽插规格应以26cm×23cm、26cm×26cm为宜,栽培窝数保证在10000窝/667m2左右,每窝栽7~8苗(2粒谷),基本苗保证在6~8万苗。旱育秧秧龄以35~50d为宜(视品种生育期而定),绝不栽老秧。同时还要加强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做到施足底肥,浅水栽秧,早施分蘖肥,花花水促分蘖,培育多孽壮秧,适时晒田,适时做好前期病虫害防治,特别是一代二化螟和蓟马。总之“落田谷”的防除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和秧苗的田间管理相结合,需要采用多种措施综合防控,连续多年进行此项工作,最终才能将“落田谷”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