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变式拓展
——对一道教材习题的“再加工”
2022-04-19尹雪蔓
文/尹雪蔓
数学题目很多,看似变化莫测,难以招架,其实不然。纵观历年的中考题,虽然年年有新题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便是教材。
原题呈现(苏科版数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92页第10题)如图1,AB是⊙O的直径,AC是⊙O的弦,∠ACB的平分线交⊙O于点D。若AB=10,AC=6,求BC、BD的长。
图1
【解析】连接AD。因为AB是⊙O的直径,所以∠ACB=∠ADB=90°。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BC=8。因为CD平分∠ACB,所以∠ACD=∠BCD=45°。由圆周角性质可知∠ABD=∠ACD=45°,故∠BAD=45°,△AB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进而求得BD=5。
【点评】本题中的一个关键条件是CD为∠ACB的平分线,也成为我们尝试变式、拓展探究的条件。
【变式1】如图2,⊙O的直径AB为10,弦AC为6,∠ACB的平分线交⊙O于点D,求弦CD的长。
图2
【解析】直接求CD有难度,可利用∠ACB的平分线这一条件,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进行求解。
如图3,过点A作AE⊥CD于点E,易证∠ACD=45°,∴∠CAE=45°,∴AE=CE。
图3
在Rt△AEC中,AC=6,∴CE=AE=3。
在Rt△AED中,AD=5,∴DE=4。
∴CD=CE+DE=7。
【变式2】如图4,△ABC内接于⊙O,且AB为⊙O的直径,∠ACB的平分线交⊙O于点D,且AE⊥CD,BF⊥CD,求证:BF=AE+EF。
图4
【解析】易发现△BCF和△A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可证BF=CF,AE=CE。
又∵CF=CE+EF,
∴BF=AE+EF。
【点评】在遇到线段间的和差关系问题时,我们常通过寻找相等的线段,将分散的线段转化到同一直线上求解。
【变式3】如图5,⊙O的直径AB为10,弦AC为6,∠ACB的平分线交⊙O于点D,过点D作DE⊥BC于点E,求线段DE的长。
图5
【解析】易得∠DCE=45°,则△CE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变式1】可知CD=7,在等腰直角△CED中,借助勾股定理得DE=7。
【点评】以上几种变式的推演主要是利用了角平分线的定义。而如果过点D作角的一边或两边的垂线,则可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进行如下的探究尝试。
【变式4】如图5,△ABC内接于⊙O,且AB为⊙O的直径,∠ACB的平分线交⊙O于点D,过点D作DE⊥BC于点E。猜想线段AC、BC、C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解析】由【变式3】可作一般猜想:AC+BC=2CE。
证明:如图6,过点D作DF⊥CA,交CA的延长线于点F。
图6
∵CD平分∠ACB,∴∠ACD=∠BCD,
∴AD=BD。
又∵DE⊥BC,DF⊥CA,∴DE=DF,
∴Rt△AFD≌Rt△BED,
∴AF=BE。
易证四边形CEDF为正方形,
∴CF=CE,
∴AC+BC=AC+BE+CE=AC+AF+CE=CF+CE=2CE。
【变式5】如图5,△ABC内接于⊙O,且AB为⊙O的直径,∠ACB的平分线交⊙O于点D,过点D作DE⊥BC于点E,猜想线段AC、BC、C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解析】从【变式1】的计算结果得知,AC+BC=14,而CD=7,可猜想AC+BC=CD。证明过程可依据【变式4】继续推演,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