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形体课上舞蹈排练效率提高
2022-04-19李晓丹
■李晓丹
一、提前构思
舞蹈形体课堂顺序的安排应注意由局部到全局,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循序渐近,要强调有系统的、科学的安排。教师要提前备好课,将节奏与动作提前梳理清晰,不能排练的过程中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如果老师每一次做的动作都不一样,那么学生也会陷入混乱中,渐渐游离课堂,课堂就是没有效率的。
教师不可以一边教的同时一边还在改动作,对于小学生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舞蹈的基本还是很薄弱的,就单一的一个舞蹈动作比如踏步向前向后走,他们都会走出千姿百态,一节排练课堂的课时,只能够完成基本动作的学习,而且是接受能力快的学生,对于声乐班的孩子往往有一半是没有舞蹈基础的,由于学生能力、发展水平不同,有的同学学得慢,注意力分散,动作不到位,这方面男同学表现得更为突出。
从目标要求来看,应让学生通过形体和舞蹈练习掌握基本理论,并且确保学生的身体和举止优雅程度。教师应培养学生在掌握形体课舞蹈练习的基本理论知识、训练方法和创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提升审核会能力的同时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并且具备形态美的意识。从价值取向的角度评估,以运动作为基础的形体练习在系统性和科学性上非常显著,因而要通过课程学习矫正学生的不良姿态,将把杆练习、行进间步伐练习与身体律动进行结合,让动作过程具有动态化的魅力。形体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围绕基本姿态训练、舞蹈舞姿练习、形体健美活动和科学理论知识四个方面所展开,全方位做好规划设计。
一、拆分动作
手脚分开单一教,低年级的孩子接受能力较弱,我将他们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接受能力快,并且注意力很集中;第二种是接受能力快,注意力不集中;第三种是接受能力慢,注意力也不集中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信心,有耐心,对每个动作都要细心讲解示范,及时纠正小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还要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点点进步进行鼓励和表扬。这就要求教授动作时要非常细化,单一分开教,让学生单一的动作吃透。编排的动作整体不一致时要分组完成,按小组单一反复练习,小组中有学生接受能力不一的也必须将能力弱的学生挑出来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最后再合并一起表演查看动作的整齐度和整体节目效果。
以形体健美训练为例,在运动之前要展开热身,然后在正式训练当中加入一些跑跳、跳跃等动作,再过渡到一些大幅度的拉伸动作训练当中,包括腰部运动、手臂绕环、侧腰伸拉等,但对于女学生而言要避免形体出现过多的肌肉感。
在舞姿训练阶段,可以先开展地面训练,涉及到头部、颈部、胸腹部、腿部的联系,之后借助把杆完成站、立、蹲姿训练,强调开、绷、直、立的状态,最终进行中间舞姿蓄念,强调从头到脚的舒展状态,以贵妃走姿、前弓步站姿训练等作为主要项目。
二、科学编排
编排的动作与学生基础相符合,合格的舞蹈教师应做到了解学生,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及儿童实际动作的发展和接受水平。教师在设计舞蹈动作时一定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出发,设计的动作要力求舒展、造型优美、动作节奏欢快,使小学生跳起舞蹈来显得活泼、天真、可爱。
舞蹈的形象是构成舞蹈作品的核心,是舞蹈审美活动的主要对象。编排的表演唱《十二生肖闹花灯》中,在龙的部分就巧妙的采用了舞龙的元素在里面,领头的拿着龙头灯,后面有6名学生抱腰碎步跟随龙头进行摆动,时而围圈时而颤膝。
专业的舞蹈教育专业性强且技术难度较高,需要有针对性地改良传统教学与舞蹈编排方案。如传统舞蹈教学当中的音乐大多以古典音乐、钢琴曲为主,而现代舞蹈教学当中可以融入一些创新元素,选择一些节奏感突出、旋律明显且学生能够易于接受的通俗音乐。这些音乐作品曲式结构比较规则,且学生耳熟能详,在生活当中也能随着音乐开展联系和舞蹈编排,建立形体训练基础上的可持续性设计,让学生的姿态指标达到良好的标准。
三、反复复习
当舞蹈作品编创完并且教授完之后,要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整地表演,并且在以后的课堂中经常学习、复习。并且在复习中提出要求,使学生能在愉快的舞蹈活动中不断提高表演水平。整个学习舞蹈过程中,对小学生来讲,既是学习过程,又是参与过程;对教师来讲,既是指导过程,又是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
复习阶段的内容设计还应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形体舞蹈表演和实践内容进行区分,有区别地设置教学方案,以部分元素的重复和变化来代替原有的长串舞句训练,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综合来看形体舞蹈课程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形体状态,还能让学生从小就展现出健康自信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终身体育能力,这是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
如何在形体课上提高舞蹈排练的效率,我们舞蹈工作者应该不断学习,丰富、提高自身舞蹈的知识和技能,加强广泛的艺术修养,强化基本功,还应以从事这门艺术为荣不断地丰富发展自己,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学生特点又有时代感的舞蹈作品。
舞蹈是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形式,有着固定的物质基础和感情基础,而感情的抒发不仅仅是肢体的美感体现,同时还是风格和韵律的呈现。在舞蹈训练当中,应该通过对某些动作和舞蹈作品的示范与播放,让学生直观了解到舞蹈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对于舞蹈艺术审美的认知,也便于开展形体课提升排练效率。可以在日常的基本功训练当中指定不同的代表性动作,让学生自行发挥想象能力,结合生活当中的经验达到训练的目的。例如,上训练常见的鹤立造型,按照学生自身的审美联想联系生活当中鹤的体态,完成造型学习。综合来看,观看优秀的舞蹈作品也是提升创造力的关键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形体训练的过程当中,感悟不同风格体系和不同舞蹈氛围在环境当中的主要特征,注重内涵发展,提升艺术层次,而提升舞蹈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以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功训练来看,大部分身段和步伐都与我国戏曲艺术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在开展形体课的过程当中也需要理解舞蹈的文化内涵,对其训练方法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产生学习积极性。
(二)创新教学与训练模式
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考虑融入更多的情景教学法或其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训练积极性。例如,小射雁跳在动作角度属于小跳节奏轻快,因此基本功教学可以将情景设定为某个历史事件,从而对人物性格展开深度研究之后与自身的身体语言完成结合,更加形象的达到训练目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形体课训练内容可以融入多媒体教学环节当中,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了解自己在动作当中具有哪些弊端,把一些容易犯的错误或不规范动作进行改进。与此同时,还可以将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或舞剧给学生观看,提升学生艺术审美层次,更好地让学生意识到训练内容过程当中的注意事项。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学生基础训练,主要目的在于塑造体态和增加肌肉力量,一些已经具有舞蹈基础的学生则可以融入某些综合性组合训练内容,将技术技巧和强化性训练作为科学体系的内容。舞蹈素质训练就是初期学习者和成熟舞者都要始终训练的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舞蹈者缩短专业水平和差距,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舞者控制肌肉收缩能力,发挥舞蹈的爆发力,让舞蹈具有柔韧性和艺术美感给人良好的视觉体验。
在形体课当中要想提升舞蹈排练效率,需要考虑到学生因个体生理差异导致的能力问题。舞蹈学生的身体关节和肌肉发育存在明显不同,因此基础训练阶段要做好因材施教,告知学生生理运动极限和姿态训练方法。例如形体课当中常见的运动伤害,包括韧带拉伤,关节变形,甚至是骨折移位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舞蹈寿命,间接影响日常生活。所以在后续的训练阶段可以融入某些专业性的知识,包括舞蹈解剖学的有关内容,可以避免学生韧带拉伤或肌肉拉伤。总而言之,的训练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全面考量学生对专业训练的接受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