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竹笛伴奏的认识
2022-04-19李顾硕
■李顾硕
竹笛,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竹笛的流传地域非常广大,所以流传至今,派系和品种繁多,主要可分为南派和北派,竹笛也基本分为梆笛、曲笛、新笛,他们在乐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梆笛,因伴奏梆子戏而得名。通常分为:小G 调梆笛、小A 调梆笛等。音色高亢、明亮,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于北方的评剧、秦腔、河北梆子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代表曲目有《五梆子》、《喜相逢》等。在演奏上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在气息运用上较猛,并采用了急促跳跃的舌打音,强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梆笛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这和北方人民所处的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这是我们在独奏中对梆笛的认知。在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第三乐章《黄河愤》,一开始就是一段经典的梆笛solo,清脆的竹笛声吹出了陕北高原质朴宽阔的动人旋律,这一段旋律无论是中西管弦乐队都会请竹笛来担任独奏,因为其梆笛特有的音色是长笛无法比拟的,而且这一段旋律也是极其富有挑战性,每一个加花,每一个抹音都要将听众一下子拉入情境中,最重要的是那个“味”一定要正,很多指挥家对这段旋律都极为苛刻,因为太经典了,这就需要演奏者具有强大的专业素养,要精通陕北风格的音乐特色而不是仅仅把每个音符吹奏下来,比如第一句末尾一定要有下滑音来凸显还不能刻意,刻意就过了,会失去其韵味和风格。
梆笛一般都会把笛膜贴的略微松一些,因为这样音色会更亮而且动听,不过在乐队中,笛膜应保持相对适中,笛膜过松很容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误比如破音疵音,而且音色太亮在乐队中配合度会大幅度降低,你很难去控制你的音量从而造成音准问题,适中的笛膜亮度才是梆笛的首选,在演奏高亢的旋律或者SOLO 的时候可以用你的气息震动笛膜将音色亮出来,或者吹之前哈一口气将笛膜唤醒达到音色,在音乐厅演奏的时候,在挡音板或是音乐厅声场的作用下,声音才是最好听的。
在气息方面,吹奏梆笛独奏曲的时候气息会相对较猛,这也是梆笛的吹奏特色,在乐队中,我们则是需要稍微减弱些气息去平衡梆笛在乐队中的“个性”,去包着一些气息去吹会更好的诠释梆笛在乐队中的音色特点,不会给观众一种非常炸的感觉,让听众享受高音带来的听觉盛宴,原来高音也能做到不咋咋呼呼而是很美很舒服的一种听觉,这也就是弱而不虚强而不炸的理念。
以王丹红老师新创作的《四季留园》为例,第一乐章中《清风探春》,梆笛一出来就是一股江南气息,伴随着清风,吹开窗户的一种高级意境,如果气息用的特别多那肯定是要大煞风景的,只有包着你的气息,用极少的感觉去给气才能带来这种意境,角度朝上,飘渺的在上面,一气呵成,打音切记不能过快过硬,要用江南的加花打音去描绘画面,当然笛膜肯定要贴的偏紧,因为描绘的是风,清风,过松其一是不好控制最重要的还是会破坏美感,只听到笛膜的音色必定会大打折扣,这句是开篇需要将听众直接引入江南苏州留园春天的美景之中,难度可想而知,不仅需要大量的练习更要把握好这些要素才能完美的演绎。后面还有两次高音5 到中音5 的过度,也是极富挑战,只有梆笛一人,也是需要轻吹,通过练习和必然要素去完成。到了第二乐章《绿茵点翠》,梆笛的大段SOLO到来,也是对演奏者极其重大的考验!空50多个小节然后SOLO,数对节拍固然不难,难的是这个时候乐队全部停奏只剩下梆笛SOLO 一人,在速度174 甚至更快的情况下要做到速度稳定,不快不慢完全跟着指挥,就需要眼神紧盯着指挥,做到严丝合缝,这样后面乐队的齐奏才能更好的出来,这个时候心里的节拍就要变成合拍,分拍的话太容易赶了,一不留神就会溜过去。接着往下有一大段的独奏旋律,这段旋律描绘了江南美景与江南女子的美感,妖娆优美,那种江南特有的嗲嗲的感觉一定要拿捏到位,多了会让听众有一种很油腻的感觉,少了又不够妩媚,那种蒙着纱的感觉,片段中音符7 6 的打音必须要轻柔,不能像独奏曲一样那么的用力也不能轻的像没有吃饭般没有力气,要吹出一群穿着旗袍的江南女子在园中行走的美感,这些都是指挥大师彭家鹏大师的指点和我自己的想象感悟而来,其目的就是要给听众一种在江南园林中参观风景和人物的身临其境的完美画面,给观众带去尽可能多的画面遐想,同时还要注意音准不然听众很容易出戏,其难度可想而知,我也是通过跟彭家鹏大师多次的磨合和商讨才能为听众带来这段很美的画面。所以说作曲家将音符写好后,指挥和SOLO 者是二度创作,在贴合作曲家给的命题同时赋予音符最好的灵魂,这也是如何在乐队中更好的体现作品和自己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只有赋予了音符灵魂与骨骼血肉后才能完整的表达作品最深层的境界,一个好的指挥大师也会指引你向这个目标前进,他们对音乐的处理和要求才能使你茅塞顿开才能更好的去发挥!曲子的最难点,第二乐章最后的高音5635 托长音,这个就能完美的诠释我所讲的观点,梆笛吹奏高音本来就很困难,加上极限音还要托好几拍的长音更是难上加难!这句结尾是前面两个乐章温馨优美的画面完结,要让听众恋恋不舍,做到余音缭绕,而且不能破音,就一把梆笛没有乐队,你吹的一点不好就代表了两个乐章的失败,压力可想而知,在没有乐队的伴奏下,你要调整好气息,放松,全神贯注的去控制,要用极其细微的气息去完成,目光还要紧盯着指挥给你的收音结束,一般的吹法必定不能做到,要人笛合一,把自己投入进去,笛膜不能太松要适中,角度往上,轻轻给气等一系列因素操作去完成最完美的结尾音,让听众、指挥、乐队成员们得到最大的心灵感受从而过度到后面的两个依然非常精彩的3、4乐章。
在民族管弦乐中,梆笛对标的是西洋管弦乐中的Piccolo,也就是短笛,它是音域最高的木管乐器,我们梆笛在乐团中也衍生出小C调、小D 调来应对相对较高的一些音域。但其体积过于小而且极难控制出音,音准也很难把握。以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演出移植的经典交响乐《天方夜谭》梆笛声部为例,全篇基本都是超音域,拿着小C小D调虽然很好的完成了作品但是还是有太多还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这些特殊笛子,体积实在太小,按孔就更加的迷你了,吹奏半音更是困难重重,而且到了高音很难吹奏,音准很难控制只能通过调整接头和气息控制去弥补,音量也过于尖锐,而反观西洋乐的短笛,相对比下就更加的科学,不会很吵而且没有半音和音准的烦恼,这些点真的需要我们这辈去和乐器厂商和乐器研究部去好好推敲和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