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材质辨考(上)
2022-04-19李剑非
李剑非
前言
北宋著名书学、琴学理论家、藏书家朱长文(公元1039~1098年)字伯原,号乐圃先生,著有《墨池编》《续书断》《琴台记》《琴史》《乐圃余稿》等著作,世人评价甚高。乐圃先生在其《琴史·尽美》一篇中有如下言论:“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四美既备,則为天下之善琴,而可以感格幽冥,充被万物,况于人乎?况于已乎?”继而先生又言:“昔司马子微谓:伏羲以谐八音皆相假合,思一器而备律吕者,徧斲(通斫字)众木得之于梧桐。盖圣人之于万物也,亦各辨其材而为之器也,既知其材矣,又常求其良者以待于用,养其小者以致于大,故禹作九州之贡,有峄阳孤桐,而《诗》美周室之盛,曰: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又卫文公之作宫室也,亦云:树之榛栗,倚桐梓漆,爰伐琴瑟,是所谓求其良者以侍于用,养其小者以致于大也。古之圣贤留神于琴也,如此后之赋琴,言其材者必取于高山峻谷、回溪绝礀、盘纡隐深、巉巗岖险之地,其气之钟者,至高至清矣,雷霆之所摧击、霰雪之所、飘压羁鸾、独鹄之所栖、鹂黄鳱鴠之所翔鸣,其声之感者,至悲至苦矣。泉石之所磅礴,琅玕之所丛集,祥云瑞霭之所覆被,零露惠风之所长育,其物之助者,至深至厚矣。根盘拏以轮,菌枝纷郁以葳蕤,历千载犹不耀,挺百尺而见枝,其材之成者至良至大矣”。
上面这段文字是朱长文假唐武周司马子微(公元647~735年)于《素琴传》中所言:伏羲为了谐和八音,希望有一器物能皆备十二律吕,于是伐众木选材质,而最终选用了梧桐木制成了琴。圣人取材于万物,是要各自辨别材料的属性,不仅要了解材料之本性,通常还要挑选其中良好的以备使用,甚至蓄养优质幼苗以待长大成为良材。这就有了:故禹作九州之贡,有峄阳孤桐。大概《诗经》为美化周王室之盛世,故曰:“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即峄山阳坡的“孤桐”,象征着周王室繁荣昌盛,又有桐树之中孤品之意。圣人们无不倾心神于琴事,而后有琴曲、诗词、歌赋,每当言及琴的材质必强调其系取自高山峻岭、山谷回溪、悬崖峭壁、盘纡深涧,大多是见于隐秘幽深、巉巗岖险的地方,它的气息当如金声般至高至清、雷霆万钧,又如玉振般摧枯拉朽、摇落缤纷,能似羁鸾独鹄一般栖伏,又似鹂黄鳱鴠一般高鸣。更有甚者但凡品评这样的树木,必言其泉石环绕、玉石丛聚、祥云笼罩、枝叶繁茂,历千年而不损,高千尺而生长……
乐圃先生乃吴中大家,早岁作《东都赋》不逊班固及张衡,甚至米芾为其题写墓碑,他对古琴的认识较之明末徐上瀛(著《溪山琴况》)更为居高也更为质朴,思想理论上更接近早于他一千多年前的西汉刘向。作为中国目录学的鼻祖刘向在《琴说》有言:“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风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声调;六曰流文雅;七曰善传授”。而朱长文所希期的琴境之美,美在“感格幽冥,充被万物”即感天动地化育万物,并以此为“琴道”;而他所强调的琴器之美,其美则尽在“良质与善斫”之中,此是为“琴器”。正如《易经·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所谓“良质”是为何物?古时真实的琴材应是什么呢?古今琴材之变迁几何?对古籍所载之峄山梧桐应持以如何态度认识呢?
削桐为琴
石汝砺,北宋易学家,字介夫,号碧落子,英德(今广东清远市)人。他潜心五经,对易学尤为精通。平生所写文章,多涉及易经义理。晚年进所著解《易》图于朝,但为王安石所抑。著有《乾生归一图》、《琴断》一卷及《水车记》一文,印行于世。苏轼遭贬惠州,途经英德,曾游圣寿寺与之长谈,称赞他为真隐士(见《粤诗蒐逸》卷二)。
石汝砺著有讲述斫琴法之作即《碧落子斫琴法》,其中论曰:“夫琴之爲器,通神明之德, 合天地之和,故非凡木之所能成也,是以必記峄陽之孤桐,蔡邕必取奂中之良材,由是观之材之不可不擇也久矣,去古既远,峄山之桐世人有所不能致,故高人上士持还奂中奇绝之材用之,其种有五,其品有三,何谓五种,一曰黃砂桐,二曰紫砂桐,三曰白砂桐,四曰空心桐,五曰厚皮桐(五种皮厚不可用),其声高明而振响者黃,亦属阳之材也,其声温柔而敦厚者紫白,属阴之材也。何谓三品,一曰绝灵(为色边黃边白,半紫半赤,得造化三真之色,柳细而有条理,柔而重,简而不刚),二曰最良(色或纯黃纯白,纹柳細而不乱,虽硬不頑,轻而不虛),三曰中庸(俱取纹柳条理坚而不刚,柔而甲难入皮, 薄而骨多),柳性不均則声韻或美或恶(爲为纹柳或紧或慢也),软坚无定则徽絃实边虛(有软硬处),甲难入者不宜灰漆,似坚而软者不宜白彈,紋紧则初弄快人良久俗惡,紋慢则入乎无緒良久溫潤,故雷氏曰,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倘遇木而斫不問材之美恶,亦何异琢燕石而求为玉哉。”又《神仙秘造真靈琴第二》:“论曰,夫真灵之琴,世人少识,須选黃色桐边白边黃半紫半赤,击之如铜钟者,以其稟造化之妙,或至虛中別有温潤含和,非世俗易得之声,令人可愛故曰真灵”。
上文中提到四个重要内容,其一是“去古既远, 峄山之桐世人有所不能致,故高人上士持还奂中奇绝之材用之”即峄山之桐已不可求也,而高士名家多坚持遴选现有众木中“奇绝之材”;其二是“奇绝之材用之,其种有五,一曰黃砂桐,二曰紫砂桐,三曰白砂桐,四曰空心桐,五曰厚皮桐(五种皮厚不可用)”并言明其中近黄色之桐材声音高明响亮属阳材,而近紫白色之桐材其声音温柔醇厚属阴材;其三是“三品”即“绝灵其质坚而不刚”“最良轻而不虚”“中庸薄而骨多”并分别描述了各材之色泽及纹理;其四是援引雷氏之语论用心选材之重要性。
雷氏斫琴成名于唐代,因其家族祖故居蜀地,想必是多用蜀地之材。据传雷威选择大风天去峨眉的深山老林选择制琴材料,因为狂风撼动树木,通过在狂风和树冠的作用下树木发出的内部声音,雷威能确定树木是否符合制琴的上好材料。从这个角度来说,雷威制琴选材真的是用心之至,正是“选材良,用意深”的匠心佐证。
制琴贵在材料,资料显示古人普遍认为制琴首选梧桐木,尤其是树龄高的梧桐木,认为如是制出的琴音色更好。昔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教化天下万民,泱泱数千年来代代相承,古人取桐木为面,借桐木之柔以合琴之阳,又取梓木为琴底,借梓木之刚以配琴之阴,至阴阳相合,琴体乃成,始得刚柔相济之音。古人从对桐木偏好如此,“丝桐”也由此成为古琴的代名词。但是,桐木在科属类别上多有不同,比较常见,同时也是制琴界常用的梧桐,与泡桐其差异颇大。
梧桐(拉丁学名:Firmiana simplex(Linnaeus)W.Wight),别名:中国梧桐,又称青桐、桐麻、碧梧。锦葵目梧桐属,一种落叶乔木。嫩枝和叶柄都少有黄褐色短柔毛,枝内白色中髓有淡黄色薄片横隔。葉片宽卵形、卵形、三角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顶端渐尖,基部截形或宽楔形,很少近心形,全缘或有波状齿,两面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紫红色,裂几达基部;花冠白色或带粉红色;花柱不超出雄蕊。核果近球形,成熟时蓝紫色。梧桐原产中国,南北各省均有栽培,尤以长江流域为多。现已被引种到欧洲、美洲各地作为观赏树种,多为普通行道树及庭园绿化观赏树。分布区域:浙江、福建、江苏、安徽、江西、广东、南京、湖北等地省份,华北、山东、北京、河北亦有分布。于日本、朝鲜、韩国多为人工栽培。梧桐树干挺直,树皮平滑呈青绿色。
梧桐树的寿命也较长,一般来说可以活百年以上,在新疆和田有一棵梧桐树,高约30米,据说已经生长了1000多年了(以上文字部分摘自百度百科)。我们所说的法国梧桐则是悬铃木中的一种,只是因为叶子与梧桐叶很相似,故尔时常被误识为是梧桐。
泡桐(拉丁文名:Paulownia fortunei),玄参科泡桐属。是一种喜光的速生树种。别名:白花泡桐、大果泡桐,空桐木等。落叶乔木,常见树皮灰色、灰褐色或灰黑色,幼时平滑,老时纵裂。假二杈分枝。单叶、对生、叶大、卵形、全缘或有浅裂,具长柄,柄上有绒毛。喜光,较耐阴。喜温暖气候,耐寒性不强。泡桐属的树种都是原产于中国的,很早就被引种到越南、日本和亚洲各地。已经分布到全世界。泡桐树的树龄,一般常见的品种能活30年到40年之间,随着时间延长,到后期就容易出现空心树现象,植 株会慢慢枯萎死亡(以上文字部分摘自百度百科)。
上述之梧桐,由于树皮泛青白色,故也被制琴界称为“青桐”,它的木质纹理称“罗网状”,故木工处理过程十分费工费力,又兼其木性极强,对于处理手段及处理周期都要求很高。大体要经过水浸—半风干—石灰水浸泡—清洗—阴干—长期存放等一系列材料处理过程,而没有10年以上的时间是不能用来制琴的,否则极易变形,有斫琴家尝试腹内穿带等方法,然效果俱不佳。由于青桐上述特点以及在材料处理过程的耗时耗工,今人已极少使用之,前些年还有少数斫琴家进行尝试,但由于时间周期短,基本均未能出上品,更匡谈规模化生产了。再因梧桐其树干随树龄超过一定年龄其心渐空,苏东坡在《杂书琴事》有:“凡木,本实而末虚,惟桐反之。试取小枝削,皆坚实如蜡,而其本皆中虚空。故世所以贵孙枝者,贵其实也,实,故丝中有木声。”就梧桐的用途而言,其材除了外皮可制麻外,其木材只能用于制琴、造纸亦或当木柴使用,过去种种“老房老料”之说大体不实,何况当今在农村乃至山村还有多少“老房子”?更何况梧桐本身就不是建房之木料。所以,可以负责任地讲:当下的桐木琴基本上是以泡桐为琴材而制。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桐”与“梧桐”单独分列为两个独立的条目,他在对“梧桐”的形态、内外特征及医用、药性表述的同时,也对“桐木”进行了详细的注释曰:“桐华成筒,故谓之桐,其材轻虚,色白而有绮文,故谓之白桐”,显然此“桐”即今称之“泡桐”,进而更准确地将“梧桐”与“泡桐”之间的界线划定得更为清楚。南朝梁齐时期的医药学家陶弘景(公元456~536年,著有《本草经集著》)则将桐分为四种,即青桐、梧桐、白桐、岗桐,北宋陈翥所著的《桐谱》又将桐树细分为:白花桐、紫花桐、油桐、刺桐、梧桐、贞桐、赧桐等有七种之多。“泡桐”之称先见于清代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中,同样也将桐与梧桐分列为两个条目,并称:“桐,本经下品,俗呼泡桐”。于清咸丰五年撰辑的《与古斋琴谱》载:“古人多用梧桐,今人多用泡桐,即白桐也。二者虽可以为琴,然梧桐理疏而坚,泡桐疏而不坚,今人但知轻者为桐,而不知坚而轻者为梧桐”。
最早可能也是最精确描述“梧桐即青桐”的当是北魏时期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一书有载:“实而皮青者曰梧桐,案今人以其皮青,号曰‘青桐’也”,但又言:“白桐无子,冬结似子者,乃明年花房……成树之后,任为乐器。青桐则不中用。於山石之间生者,为乐器则鸣”,显然在贾思勰看来,并非“白桐”(即今言之泡桐)不可为琴材,至少制作乐器声音均不错,反而是将“青桐”列为“不中用”之材。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鉴于北魏时期用字之意与今天或有差异,而贾思勰的这句可断生死的“青桐则不中用”,其中的“中”字古时又通“合”字,故也可解释为:青桐则不能与其他材料合用。而雷威述说的“制琴不必皆桐”更是站在斫琴家的角度道明了琴材之道,如何看待制琴之材,想必是斫琴师与琴家更谙其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