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视域下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文明意识
2022-04-19吴婧睿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们,不但是国家的未来,也是青少年的榜样,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文明意识,是公众的期望,也是社会责任。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大学生的文明意识,是每个高校需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塑造大学生的文明体系,对大学生文明意识、行为习惯和思维进行培育,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文章以思想政治和德育教育为基础,论述将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以及重要性,通过各种手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 文明意识 大学生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F016.3;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4-177-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是高校开展从思想政治入手培养大学生文明礼仪的重要指导,也是高校通过塑造大学生的文明体系,对大学生文明意识、行为习惯和思维进行培育,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指南针。
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但事关个人成长,同时,还关系着国家发展和民族的未来。高校对大学生的培育,不但要从专业上让其学有所成,更要从其价值观、人生观和思维方面对其思想品质、文明礼仪、道德等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文明意识和综合素养。
我国一直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然而,随着国际间的交流加深,各种文化和思潮的冲击,让一些大学生的行为举止出现了许多与文明相悖的地方。具体表现在,许多大学生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却表现出各种不文明、低素质的礼仪和习惯,影响着人们对大学生的观感。
一、当代大学生文明现状分析
自古以来,我国对文明礼仪规范都非常重视,发展到现在,文明,已经是刻在人们骨子里的元素,在日常交往与为人处世中,讲文明的人更受欢迎。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虽然人们对文明的认知程度不同,但对文明的重要性理解却是一致的。大学生的文明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在:重视自身外在形象
一个人的良好精神面貌,直接表现在外在形象上,干净得体的着装和举止优雅的行为,会让人印象良好,而一个人不注重形象,邋遢随意,则会让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一般来说,人们都更喜欢跟外在形象良好的人交流和沟通。大学生一般如果能做到着装整齐、行为有礼,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够对周边的人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
(二)内在: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
思想政治与文明是分不开的。思想道德修养更是每个高校的必修课程,这对大学生的行为举止以及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觉悟,是指大学生需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家人、对自己有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有正确的思想政治觉悟,可以让当代大学生拥有更加全面的爱国思维,拥有更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有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去为国家服务。
二、当代大学生文明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文明意识与自身行为上的矛盾
在当下,大学生群体对文明意识都有较高的觉悟,且也能够足够重视文明素质的培养和学习,但在人际交往以及自身行为上,却往往因为“利己主义”而与其意识产生矛盾。比如:大学生的占座行为。各个高校的图书馆和自习室等公共空间都会经常出现占座的现象,其方法层出不穷,甚至有些人会为了一个位置吵架动手,这种情感和认知上的矛盾,是影响大学生文明意识形成的根本原因。
(二)价值观的功利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目前信息高度开放的形式,让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更多不同的思想,这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比如炫富或者超前的消费观念、享乐主义等,这种攀比心态,对大学生产生了较为消极的影响,让部分学生在文明认知上出现了迷失,物质至上的观念,也让文明变得一文不值,当人们思想变得功利化时,文明和素质就会被弱化。
(三)公共区域文明礼仪缺失较为严重
从小到大,都在学习讲文明懂礼貌,然而一些小的生活习惯却常常与文明不相符。这类小习惯,是人们常常会忽略的行为,但却是文明的一部分。比如在安静的自习室、图书馆中,电话铃声和通话声音响起,对其他同学造成的困扰,比如随意丢垃圾、插队、吸烟、吐痰等等。一些小事,正是文明的最好反映。
三、当代大学生文明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
从思想政治的层面来看,当代大学生的文明意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和文明问题重视不够
当代大学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虽然是一门基础必修课程,但是很多高校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学习也只是走个过场,因此,由于课程的不重要性,导致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就更别提深入理解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人们对思想政治和文明意识的理解,停留在浅显的表层,这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偏差的原因。
(二)学校对大学生文明行为的约束力不够
在小学阶段,是对文明行为约束力最佳的时期,老师和家长们不厌其烦地为学生讲述文明行为和道德标准,而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大学生是成年人,是一个社会的个体,他们更多的行为和道德规范都需要自身去理解和执行,学校以及周围不再对其行为进行约束,这样的情况下,就很容易让大学生“放飞自我”,从而导致校园不文明的现象发生。
(三)大学生文明素养不高
大学生的文明素养不高,也是导致他们文明意识偏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說,对思想政治的理解,还停留在爱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之上,却忽略了文明和道德,也是思想政治的一个重要层面。他们有着高涨的爱国热情和积极性以及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信念,却忽略了文明意识的培养,这也就导致了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他们的文明素养不高,这也是校园中会出现各种不文明现象的原因。
(四)文明意识与文明行为不对等
各个高校都有文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但学生的积极性较低,且这类课程的社会实践机会较少,因此,文明教育更像是纸上谈兵,很多学生无法将所学的文明教育应用到实际中去,导致其意识与行为出现偏差。另外,有些学校存在重专业、轻思想的现象,这种现象也最大化地放任了大学生群体的行为。认为只要专业学好了,其他的都无所谓。这种思想,也限制了大学生文明意识的发展。
四、思想政治视域下大学生文明意识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文明意识培养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
(一)从思想政治课程入手,树立大学生文明意识
各大高校需要转变思想,从思想政治课程入手,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明意识和认知。网络上此前有很多新闻对高校造成不良影响的,如大学生或大学教师虐待动物、下毒等新闻,让高校教育也饱受争议。因此,各高校需要充分认识到对大学生的文明培养。不但要从大学生入手,还需要以身作则,从老师入手进行教育。
针对大学生文明意识的培养,可以在开展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多一些篇幅讲述大学生的文明礼仪,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以课堂教育对其进行正确的思维导正。同时,不仅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大学的各类基础课程中,学校都应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明意识引导,让其懂得尊敬他人,热爱集体,爱国爱党,讲文明有礼貌,从多个层面塑造学生人格,提升个人修养,并且通过各类课程的学后感以及作业等形式,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通过思考,发现自身不足。
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将人的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教育体系,从人的培养结合各个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创新,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成才并学以致用,让大学生的文明意识教育落到实处,这不但可以提升个人形象,还能够提升学校形象与竞争力,对今后高校大学生就业有更大帮助。
(二)从日常生活入手,规范大学生行为
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也会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校园环境的影响力与导向作用,通过校园内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让学生互相监督,以此规范大学生行为,同时,还可以通过校园内的各个传播平台,如:校园广播、公众号、橱窗等,对大学生进行实时的文明教育,并通过开设各类礼仪、文明、爱国教育的专题讲座等,让大学生可以多层次的认识到文明的重要性。
除了学校以外,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极其重大。因此,从家庭层面来看,需要强化家风,通过家长的潜移默化,让学生的思想可以得到提升,树立典型的家风榜样,引导家长以身作则,让其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需要鼓励人们的文明习惯,如各个高校和社会的“最美现象”等等,积极弘扬文明行为,通过社会的不断传播和宣传,让大学生感受到文明意识对社会的益处,并从切实出发,让大学生从中受益。
(三)从实践出发,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
高校通过开展各类思想政治活动以及精神文明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并通过实践对文明意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将文明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大学生的风采展示,提升大学生对文明的了解。比如,高校可以开发一个专栏,用以报道学校的文明现象和人物,通过榜样的力量,树立良好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演讲、文明意识文稿征集等,以各种辩论赛、活动、演讲等形式,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文明教育,提升校园思想政治与文明教育的有效性。
(四)从个体出发,利用榜样的力量加强文明教育
当前各种校园网、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而网络,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時,也能够接触到各种思潮。学校可以以网络为出发点,树立高校内文明“KOL”的形象,并通过他们的影响力进行渗透,利用榜样的力量去加强思想政治和文明教育。
各个高校与学校内的“红人”联合,组成一个传播矩阵,通过开设文明行为规范、大学生文明内容推送、当代大学生的风貌等主题,增强学校间的互动和沟通,引发学生共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应该设立多种规范和机制,以保障文明行为的建设。可以从设立精神文明奖、爱国奖等多种奖项,为符合文明条件的学生进行学分加分、表彰或奖金发放等,以此来提高人们对文明意识建设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开展大学生文明意识引导,是各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也是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文明意识的教育,不但符合当下的基本国情,还符合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思想政治视域下,大学生需要将思想政治觉悟与文明意识结合起来,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还进行文明意识的建设,陶冶大学生的文明情操,让其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洋.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9.
[2] 张红霞,邵娜娜.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04):166-171.
[3] 王甲旬.生态文明教育的新媒体途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
[4] 方年根,戴黎桐.立德树人与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7(03):108-112.
[5] 宋晓燕.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教育(高教),2019(11):45-47.
[6] 李名梁,程静,王妃.网络舆情大数据视角下职业教育的变革需求及路径研究[J].职教发展研究,2021(03):47-55.
[7] 褚慧楠,袁亮.发挥辅导员队伍作用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10):28.
[8] 袁华,皮菊云.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策略[J].高教学刊,2021(01):18.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0)
[作者简介:吴婧睿(2000—),女,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汉族,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