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活化阳泉市工业遗产的对策研究

2022-04-19侯晓斌闫琪

经济师 2022年4期
关键词:工业遗产阳泉对策

侯晓斌 闫琪

摘 要: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见证,是工业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阳泉市是山西近代工业重要发祥地,是中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全市工业遗产分布广、功能类型多样、空间要素完备、建筑规模令人震撼。文章分别对12处阳泉市现有可保护活化的工业遗产利用方式进行了具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的探讨分析,并提出下一步保护活化的实践对策。

关键词:工业遗产 遗产旅游 阳泉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4-157-05

工业遗产是指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工业遗存。阳泉市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经济格局,成为新中国解放的第一座新型工业城市,见证了我国近现代工业化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蕴藏着一批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阳泉市现有12处可保护利用的工业遗产。现存的电力、煤矿等类型的工业生产线、设备、技艺反映了国际技术传播路径,具有重要的历史、科技、艺术、社会、科普教育和旅游开发等价值,是阳泉城市发展脉络及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阳泉市的工业遗产见证了阳泉城市发展的进程,传承着城市人文精神,是阳泉人民城市记忆的重要构成,也是当前城市更新需要正视和做出妥善规划安排的重要空间载体。在阳泉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有效保护及合理利用近现代工业遗产,不仅有利于传承先进文化、促进城市更新改造,使城市文化底蕴和特色得到充分保护,而且对于区域经济社会的稳定、有序和长远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是阳泉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路径之一。阳泉市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走好这条新型道路,在山西省、全国乃至全世界打响工业遗产保护活化的形象品牌,塑造全国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转型升级的新典范。

一、工业遗产保护活化的经验做法

1.“双修”工业遗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业遗产不仅包含工业文化积极的一面,也包括负面影响的内容,如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和为满足生产而简单粗放地使用资源等。在工业遗存遗产化的价值认知过程中应予以具体对待。无论工业遗存、工业遗产,在其更新中都应该按照“城市双修”的要求,对其进行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应减少或去除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如采煤塌陷地、工业区土壤重金属等环境问题的治理,努力使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干扰降到最低,这也是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城市修补,在城市更新中,应对工业发展中遗留和保存的工业遗产进行必要的保护和修补。在“城市双修”的引导下,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更新,构建旅游+、智慧+、生态+、文创+的宜居城市,产城融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首先,旅游+,引入全域旅游概念、依托工业遗产资源和工业景观,建设工业遗产博物馆和工业景观公园,加强文化体验,增加游憩设施。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和都市休闲旅游,增强经济造血功能,解决社区人口就业。其次,智慧+,以“智慧城市”为发展目标,利用工业遗产城市近郊区位优势,增加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协同关联,工业遗产特色小镇与数字城市同步,营造安全、智能、便利、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让城市走向“精明增长”。再次,生态+,修复由于长期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打造绿色工业城,将原来的城市污染带打造为城市绿肺,保持低容积率和低建筑密度,发展生态建筑,利用地下空间。为城市远期发展提供绿色屏障,缓解摊大饼的城市发展问题。最后,文创+,将工业遗产的物质空间植入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创产业的孵化为主,为青年提供更多创业和就业机会。利用废弃工业建筑,纳入广告、摄影、时尚、设计、画廊等产业,为城市工业遗产地区注入新产业的活力。

2.完善遗产管理,促进体制创新。完善对工业遗产的管理,有助于将工业遗产资源化,更好地与产业升级顺利衔接,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工业遗产日常管理系统,实现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环境、社会、经济的多重效益。工业遗产的管理包括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与等级确认,申遗工作及遗产档案管理,也涉及到国有资产的盘活,工业用地的确权和使用权流转等管理工作,还包括对工业遗产使用状态的监管工作。工业遗产的管理机构多部门协调融合,制定鼓励工业遗产更新再利用的政策,比如财政扶持,金融优贷,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管理体制的横向、纵向、区域和社会的耦合,完善工业遗产开发的管理体制。工业遗产管理机构还需要不断加深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知,不断转变传统线性发展模式形成的惯性思维方式,进行体制创新,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更新再利用中,合理配套相关资源,投入优质项目,提供友好的政策环境等积极要素。利用工业遗产衍生的文化产业或其它综合业态、促进不同产业领域业态重组合作,形成创新型产业形态,赋予工业遗产以新的内涵和功能,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互动发展。

3.建立多元融资平台,驱动工业遗产更新。工业遗产更新再利用具有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资金是工业遗产更新再利用主体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工业遗产的更新再利用需要建立多元融资平台,充分调动更多投资者的积极性。通过盘活国有资产,向二级金融市场进行融资,或者开放股权。对于工业遗产再利用作为公益项目的可以使用PPP融资模式,分析地产、险资对投资的需求,可以采用BOT等模式,在保证政府回购的情况下,对工业遗产使用市场手段走向活化利用。从开发主体来讲,工业遗产原企业作为所有者,不仅缺乏资金,而且意识落后,没有开发经验,因此,在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新中,往往困难重重。成熟的房地产企业往往资金雄厚,市场定位准确,项目运营稳健。可以通过房地产企业注资的形式,成立项目公司,合理分配项目股权,积极调动工业遗产原企业和房地产企业的积极性,为开发项目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

4.工业遗产跨地区争取更广范围的遗产认知。《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经过历次变更,在强调文化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陆续体现了“自然观”“社会性”“文化性”“延续性”的特征,增加了“巴洛克线路”“奴隶之路”“遗产廊道”等跨地区遗产类型,这些遗产类型强调社会空间和文化上的联系,突出文化在线性空间的传播演进过程。《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对遗产的解读是将文化遗产纳入在文化现象和文化传播的历史进程中去理解,这其中以工业发展而带动的文化传播是上世纪全球化中最主要的内容,这需要将建筑遗产单体纳入到跨地区的文化线路上去理解更为重要的文化涵义,而不仅仅是对建筑遗产单体的理解。2014年,经过近10年的筹备和努力,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北京、河南等8个省份35个城市的大运河遗产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正是体现了这种文化的延续性和社会性。而阳泉近现代工业遗产也体现出国家和地区工业的发展演化,是我国工业发展和工业文化传播的重要节点和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积极推进对阳泉近现代工业遗产的认知研究,纳入到国家能源重工业布局的范畴,完成对阳泉近现代工业遗产在国家和地区层级的解读。尝试以“国防工业”“国家战略”为主线,研究和探索我国“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遗产带”的科学内涵,扩大工业遗产影響力和公众感召力。

二、阳泉市保护活化工业遗产的重点内容

1.加大对工业遗产的宣传力度,推进重点保护展示。通过举办研讨、论坛、科普、展览活动以及利用平面媒体、视频、网络等多种形式,形象展示阳泉市工业发展历程和工业遗产相关内容,提升公众对工业遗产价值、保护利用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工业遗产调查、认定、信息传播、研究成果和保护利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尊重公众的知情权,重要工业遗产的保护、拆除、利用方案应该广泛听取公众意见。

采取抢救性保护与适宜性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挖掘工业遗产的现实价值,既要注重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又要注重再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统筹工信、文化、文物、旅游等政策资源和公共资源,发挥地方政府和工业遗产所有者、使用者的积极性,深入挖掘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按照等级确定工业遗产保护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充分挖掘其再利用价值。有较高内在价值的,建立工业博物馆或直接纳入工业遗产名录,进行完全保存;其他工业遗产,在保存外观外貌等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利用阳泉三矿、阳泉水泵厂、正太铁路等工业遗产保护良好的项目,推进重点工业遗产保护的展示工作。

2.开展对工业遗产的普查和建档工作,尽早完成对工业遗产的评估认定。组织力量对不同时期的工业遗产进行全面调查和普查,将调查的工业资源完备的外观特征和场址情况进行梳理并登记,建立全信息档案,全面掌握阳泉市工业遗产资源现状。记录应包括对物质、非物质遗产的描述、绘图、照片、影像等资料。工业遗产的调查和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城市更新改造、工业企业搬迁过程中发现有价值的工业资源,有关方面应及时向市工业、规划及文物部门报告,在调查和研究确定工业遗产价值后,依法予以保护和再利用。

根据普查结果,从其历史价值、科技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多方面价值对阳泉工业遗产进行全面梳理、研究,进行分类、分级评估。开展工业遗产抢救行动,完善工业遗产保护机制,借鉴“世界遗产名录”和“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等形式,探索建立“阳泉市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分批次建立工业遗产名录,对于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特别是安全问题的工业遗产建立台账,实施监控。对于工业遗产集中成片,具有一定规模,工业风貌保存完整,能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或某种产业类型的典型风貌特色,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区域,可列为市工业遗产保护区,进行整体保护与再利用。尽快发布“阳泉市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以推进全社会对工业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工作。

3.做好工业遗产保护活化的规划设计,兼顾文化生活新空间的拓展与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做出全面的规划,对重要的区块包括工业联片区、大型厂矿以及重要单项工程,应该按设计要求,做出保护和利用设计,提出保护利用方案,将保护利用的理念转化为设计语言和技术手段,做好实施的前期工作。鼓励社会资本入驻工业遗产保护领域,以遗址遗产为载体,融合工业旅游、乡村旅游和全域旅游的各项资源,激发工业遗产新活力。

在推进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时,应着重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制定与工业遗产本身相适宜的多元化保护与利用策略。阳泉作为工业城市,在城市长期发展中,忽视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规划和建设,除图书馆外,其它阳泉城市文化建设项目严重滞后。应在城市织补理念指导下,结合阳泉城市文化生活的实际需求,补充工业遗产所在地段城市功能缺失,强化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通过工业遗产的职能转变为城市拓展文化生活新空间,以此重新赋予工业遗产更多元和更现代的价值。同时,鼓励依托工业遗产建设工业类博物馆,综合宣传阳泉工业发展的历史成就,在符合规划原则、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对工业遗产整体格局、老旧厂房、倉库等设施和典型构件的展示再利用,丰富功能业态,开展以生产流程体验、历史人文与科普教育等为主题的工业旅游项目。推动各地依托老工业厂区建设工业文化产业园区、特色小镇(街区)、创新创业基地等,发展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等高附加值产业。通过促进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与城市创新经济相结合,引入现代商业元素,提升工业遗产建筑和社区的功能,激发城市发展的新活力。在产业转型中,阳泉工业逐步衰退,而新的文旅业态、新的产业模式却没有形成。在城市更新和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更新历史建筑和激活周围环境,促进工业遗产与现代商务融合,实施公共空间串联、社区修补、功能混合,吸引企业集聚、产业融合,赋予城市持久生命力。

三、阳泉红色工业遗产廊道保护活化利用对策

以保晋争矿为起点,以正太铁路为通廊,打造“阳泉红色工业遗产廊道”。利用桃河沿岸,集合正太铁路、保晋争矿、中共第一城、建国工业发展等文化资源,与阳泉三矿、水泵厂、老火车站、电工机械厂等空间位置串联,分段打造成线性工业主题景观,形成阳泉的工业遗产廊道,在空间上利用正太铁路,展示阳泉“火车拉来的城市”的城市历史。利用正太铁路沿线遗存,包括娘子关电厂、娘子关火车站、绵河铁桥,打造“阳泉红色工业遗产廊道”,助力阳泉市成为山西省工业文化中心、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区。

1.正太铁路:城市工业文化记忆博物馆。正太铁路是近代山西的第一条铁路,对阳泉煤铁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以及城市的迅速崛起,对山西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格局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太铁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历经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数度重修、扩建,百年前的早期遗存已屈指可数,阳泉市境内除了阳泉火车站旧址外,仅有娘子关火车站旧址、正太铁路窄轨桥旧址、正太铁路娘子关站给水池等几处遗存,是红色遗产廊道的主要构成,其保护活化可采取“建设工业博物馆”模式,激发历史遗产潜能,定格人民群众城市记忆,引发人们对于正太铁路修建这一时代脉络的兴趣,了解我国在20世纪所经历的种种历史事件,宣扬我国劳动人民不怕吃苦、不怕受累、敢于拼搏、勇于奉献的工业民族精神,让人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将娘子关火车站、绵河大桥以及阳泉老火车站通过正太铁路进行串联打造成为山西省级城市工业文化记忆博物馆,将其阳泉火车站台以及娘子关火车站台进行建筑设计,改造成为展示正太铁路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展示馆,搭建一个让居民大众了解工业发展历史的交流平台,强化山西省工业强省的形象,吸引国际视野,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那一段不可忽略的时代记忆。对绵河大桥的形象名片进行宣传与传述,形成游客旅游打卡拍照的摄影地,在城市形象建筑上展示山西省的标志性节点建筑,宣传山西省独有的国际建筑设计色彩,提升城市新形象。

2.阳泉三矿:工业博物馆+后工业景观公园+主题旅游。阳泉三矿作为保晋现存的重要遗址,是红色工业遗产廊道的起点。其保护活化的策略应以“工业博物馆+后工业景观公园+主题旅游”模式为主,依托矿区、厂房等筹划建设煤炭工业文明遗址公园,衔接张士林家宅(银圆山庄)作为争矿运动发起地的历史脉络开展主题旅游,将该遗址公园打造成具有游客接待和服务功能的“城市会客厅”的同时,实现阳泉三矿从工业向商业场景和功能的蜕变,掀起阳泉三矿多年的面纱,重启“光热”力量,与阳泉发展崭新的脉搏重逢、同频,点燃这座城市深藏的城市向上的光荣梦想,成为阳泉市实现“聚人气,靓文化,强经济”的新空间、新火种。

阳泉三矿作为“国家工业遗产”,是工业遗产的重点保护和展示项目,同时是拓展文化生活新空间的项目。按照“国家工业遗产”要求,充分保护和利用阳泉三矿的现场遗迹,展示井工煤矿的立井、斜井、平硐3种并存开拓方式、井下4万米巷道及配套设施等难得的工业“活遗产”“活文物”。以银圆山庄文化旅游开发建设为依托,打造矿区特色文化产业园,高标准设计,高起点运作,突出特色、形成规模,辐射带动博物馆、保矿剧目、赛鱼古街、阳煤三矿近现代煤炭工业遗址、观光生态农业等项目的推进。形成“六个一”工程:“一园”即以张家大院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园,“一馆”即记忆矿区博物馆,“一剧”即一部反映清末晋省保矿争矿运动的剧本,“一街”即赛鱼古街,“一址”即阳煤三矿近现代煤炭工业遗址,“一业”即行政托管村观光生态农业。前期要深挖银圆山庄的创建由来、建筑特色、家族文化,结合张氏后人组织的争矿运动、私塾教育等讲好“张家大院”的故事。相关负责部门要先期对银圆山庄进行包装宣传,制作完成精准招商宣传图册和电视专题片。中期要督促各相关成员单位积极推进项目的开发建设,保证税收、土地等配套政策的落地,所在地街道、村要搞好配合服务工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拉长旅游产业链,深挖旅游文化内涵。后期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兴旅的工作机制。财政部门要给予资金保证,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保障精准招商宣传图册和电视专题片的经费投入,同时要积极提供招商经费,推动招商团队走出去、请进来,主动寻找投资者,确定战略合作伙伴。全面落实项目开发建设规划,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宣传发动力度,优化投资环境。要充分运用新闻、报纸以及“两微一端”新媒体等多种宣传形式和手段,集中开展项目推进宣传工作,大力营造人人关心维护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保证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阳泉三矿规划发展应注重与周边文化资源进行联动发展,形成城市文脉带以衬托阳泉市独有的工人红色民族精神,彰显我国在20世纪这段特殊时期的工业文化发展痕迹,塑造独特的工业城市新形象,将百年老矿打造成山西省工业旅游的新名片,努力积蓄煤企转型发展的新动能。

3.阳泉钢铁厂遗址:纪念地+后工业景观公园。阳泉钢铁厂遗址,承载着阳泉这座城市的精神文化,见证了阳泉城市发展的脉络,但其可见遗产已不存在,仅修建了博物馆,原有场地已作为周边民众休闲活动的场所。阳泉钢铁厂遗址是红色工业遗产廊道的起点,其保护利用可采取“纪念地+后工业景观公园”模式,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场地生态环境及社会价值的重新塑造去传达一种对城市发展及环境保护进行理性思考的价值观,将工业遗址与现代设计观念、当代生活方式相結合,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产业遗址保护的本质目的。

4.阳泉水泵厂:公共服务+高校研究院+创意产业园模式+文体展演综合利用。阳泉水泵厂的保护利用,以文化公益项目的引用为主,形成“公共服务+高校研究院+创意产业园模式+文体展演综合利用”的模式,引进省内高校共建“工业遗产研究院”,由研究院组建城市设计等优势学科团队对水泵厂进行规划设计,发挥水泵厂工业建筑和设施不可替代的价值,不断为阳泉市提供综合效益。通过对水泵厂旧厂房的改造设立市校共建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艺术休闲体验基地以及院区绿地景观公园,在塑造院区生活景观以及科研氛围的同时打造开放型、具有当代感的科研院区,为城市增添新的活力,让城市居民享受遗产改造带来的新体验。研究院以水泵厂为中心,开展阳泉工业遗址保护利用、城市设计以及相关专业教育教学、科研实践、国际学术交流等活动,辐射带动阳泉市其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通过深入挖掘阳泉工业遗产价值,将研究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城市设计知识密集型高端创新载体,成为开放式、国际化的教学实践场所、科技创新引擎和高端服务平台,不断弘扬工业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将阳泉市打造成为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与实践的重镇,成为山西省对外开放新高地。

5.晋东化工厂:专题工业博物馆模式+体育运动利用。晋东化工厂工业遗存保护良好,地理位置与阳泉市体育场隔街相邻,体育项目受到了周围居民喜爱,体育场地的短缺限制了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是阳泉红色工业遗产廊道的组成部分,其利用可按照“专题工业博物馆模式+体育运动利用”模式,精准定位民众需求,瞄准大健康体育产业,与现有体育场所联合发展,在连接工业遗存与现代文明同时,连接体育产业与消费市场,成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体育企业与居民消费的桥梁、大众体育与行业各协会活动之间交流的桥梁、体育企业与体育管理部门的桥梁。根据遗存的地域规划及人口特性,重点引入占比空间不大,却能很好服务周边居民,相对小众的体育项目(例如攀岩、跑酷、搏击、射箭等),并严格筛选具有服务精神和体育精神的商户进驻,更好地为居民做好专业性引导和服务,做好大健康的普及工作,专业技能的传播、文化的传播、体育精神的传播。

6.阳泉电工机械厂:创意产业园+公共服务模式。阳泉电工机械厂前身为阳泉机械修造厂,是最早的设计生产平衡吊、旋臂起重机厂家,目前平衡吊国家标准也是阳泉电工机械厂起草的,是阳泉红色工业遗产廊道的组成部分。阳泉电工机械加工厂厂区内部厂房以及机械设备保护完整,结合其上世纪80年代厂区内部员工敢于钻研与实践的科研精神,故将阳泉电工机械厂筹划建设成为“创意产业园+公共服务模式”,结合厂区厂房的改造进行建筑改造,打造成为阳泉市机械创意产业园区,形成阳泉市城区科技创新产业名片,同时进行厂区景观优化,服务厂区职工以及周边群众日常休闲活动,提升城市活力,唤醒人们对老厂区的回忆,诉说工厂回忆,加深民众记忆。

7.娘子关电厂:电力科教利用+休闲度假旅游。娘子关电厂保护状况良好,遗留着大量的工业设施设备,特别是因地制宜的建设,形成了火电建筑设计的创举,是阳泉红色工业遗产廊道的组成部分,其保护利用采取“电力科教利用+休闲度假旅游”的模式,打造山西省东部窗口第一个以教育科研为主的休闲文化旅游度假基地,开展山西省乃至全国的电力、动力工程等专业人员的培训,唤醒娘子关发电厂所承载的工业历史文化基因,注入学生青春奋斗的活力,成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历史追忆与情结寄托地,成为感受新旧文化冲突与和谐共生的文化资源。依托现存厂区机械设备以及厂区建筑基础,对部分厂房进行改造,筹划建设电力科教利用中心以及文化旅游中心,打造电力机械类的主体性博物馆、实践教学基地,将其建设成为山西省东部对外交流学习的对话中心,营造文化学习交流场所,吸引我国大江南北的电力动力工程教学科研实践实习人员及企业员工,为我国的电力科研以及教育学习的事业添砖加瓦,为祖国的科研增添一份阳泉人民的力量。通过展现原来工业遗产面貌,还原工业生产过程和工业生产装置、设备的实际生产情况,供游人体验建国初战备电厂的发展缘起、历史沧桑和工艺流程,充分展现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活化工业遗产的真实感,激发区域活力,提高社会影响力。结合娘子关火车站以及绵河铁桥等正太铁路历史的遗迹,将其改造为游客休憩、接待的核心区域,弥补景区功能不足。进行串联合并发展,打造山西省贯穿东西的第一个旅游度假历史文化节点,充分对外展示山西省的文化形象。

四、阳泉其它工业遗产保护活化利用对策

1.晋盂钢铁厂:工业博物馆+工业主题乐园+“赵氏孤儿”主题剧演出+后工业景观公园。保护活化利用晋盂钢铁厂工业遗产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状主体建筑框架基础,打造成为“工业博物馆+工业主题乐园+‘赵氏孤儿’主题剧演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发展模式,发挥与周边旅游景区、国保单位联合发展优势,与周边旅游景区景点形成“古今辉映”,建设极具吸引力和文化价值的当代全新概念的“空间与服务”,赋能阳泉旅游消费升级、生活升级、文化锤炼。通过对晋盂钢铁厂工业遗产的重新赋能,打造盂县新域拓展区,将基于城市功能的开发模式与基于主题公园的开发模式混合,联合周边国保单位、旅游景区,将晋盂钢铁厂打造成为彰显共和国工业发展实体记忆的工业文化地标,一座塑造阳泉新地标的旅游休闲度假区。

重点对其厂房以及锅炉等生产机械进行改造设计,对建筑跨度较大的厂房进行建筑更新改造设计为工业博物馆、主题乐园以及流行话剧场馆,对其厂房赋予新的功能以满足当今时代下人民群众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根据晋盂钢铁厂的地理优势,结合周边的旅游文化资源,形成省级现代流行主体游乐园以及文娱馆所,成为晋东片区主题旅游的佼佼者。引进宣传媒体、摄影公司以及电影制片公司进行厂区的开发利用,充分对外进行展示以及宣传,吸引京津冀乃至更多的人群享受独特的游乐体验,使游客对20世纪工业革命发展这一段特殊历史产生共鸣,充分展现晋盂钢铁厂工人不怕吃苦、不怕受累、敢于拼搏、勇于奋斗的工业开创精神,通过话剧表演以及电影制作展示等手段宣传山西工业新形象。

2.平定冠窑:博物馆+旅游利用。平定冠窑是国家非遗,拥有国内唯一以砂器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平定冠窑传承人保护意识良好,对价值较高的窑址进行了保护,并且收藏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平定冠窑遗产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必须重视基础保护工作,包括基础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遗址现场的调研评估,以及对窑遗址的历史价值、工艺价值和利用价值的评估,其保护利用可采取“博物馆+旅游利用”模式。要重视环境的整体保护,将窑遗址价值相关联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景观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其周围的历史信息达到最大程度的整合,并且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生产研究、文化交流,以深入挖掘平定砂器历史,弘扬平定砂器文化,彰显工匠精神,推动平定砂器制作技艺及砂器的传承和创新,促进平定砂器的品牌提升,延续千年窑址文脉。

依托现有的窑洞以及制造工艺等筹划建设砂器展示博物馆以及砂器制作培训基地,在展示我国文化发展瑰宝“冠窑”的同时,又加强市域、省域乃至國家层面的文化交流,为山西省手工业的发展增添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名片,为山西省诉说自己的文化历史增添了光彩。在平定县扩建冠窑博物馆以及传统手工艺砂器的制造培育基地,引起民众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使其进入山西省内民众视野,引起省外对于其砂器以及砂器制作的兴趣点,带动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培育及巩固民族文化。加强宣传,不定时举办砂器的对外展示,向世界展示我国的民族瑰宝,吸引外国专家学者对冠窑的兴趣,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3.华北制药厂旧址:纪念地+红色旅游。华北制药厂旧址工业遗存保护良好,周边环境优良,与旅游度假山庄相邻。厂内有上至元代,下至明清的建筑群,有蜚声遐迩的石窟艺术,还有我国解放初期建设的太行第二卫生材料厂旧址,以及1918年兴建的异国别墅遗址。同时院区内有着多重古稀名木以及珍贵药材,厂区生态资源丰富。其保护活化利用可采取“纪念地+红色旅游”模式,发挥地理位置的市场价值,将华北制药厂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厂区内部进行景观环境设计,外部空间环境依托现有的山水林田,发挥景观优势,筹划建设以纪念地为主题、以康养度假为依托的红色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打造阳泉市平定生态森林公园。

4.阳泉阀门厂:保持现状再利用。阳泉阀门厂目前正常生产,是活态的工业遗产,对阳泉阀门厂的保护重点是在阀门厂正常生产和提高技术标准时,对有价值的车间厂房和机器设备予以保护和保留。阳泉阀门厂具备阀门生产制造的所有工艺流程,包括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机械加工、装配、试压、理化试验等工艺流程,厂房设备齐全,产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级新产品,多次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颁奖项目,是山西省最早的工业阀门生产企业。阳泉阀门厂企业目前仍然在运行,所以阳泉阀门厂企业发展筹划应该保持现状的活态工业遗产,以再利用的方式进行保护,以保护来创新,以创新来发展。规划筹建整治厂区内部景观环境,更新现有的产业设备,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升级厂区加工技术,引进阳泉市高校以及规划建设的科研院所培育的人才进行指导厂区生产,从而使阳泉市阀门厂生产的产品再次走向国际舞台。

5.阳泉任家峪铸锅厂:铸造产品展示博物馆以及铸造工艺制作培训基地。阳泉任家峪铸锅厂位于河底镇任家峪村,这一带煤炭资源十分丰富,铁业铸造业历史悠久,该地的手工业炼铁生产,始于明、清两代,清雍正年间任家峪村民铸造的舂米器具等实物至今仍存。任家峪村的铸铁技艺,生产的产品以民用铁锅为主,火炉、杂件为辅,尤以“任”字牌铁锅最为著名。各类铁锅产品的口径、深度、重量、表面色泽、加热骤冷等工艺都得到进一步改进,产品以色泽光亮、外表美观大方、经久耐用等优势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陽泉任家峪铸锅厂铸铁技艺历史悠久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对研究阳泉市铸造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其生产产品有着极高的实用性,深受群众喜爱。将阳泉任家峪铸锅厂打造成为“铸造产品展示博物馆以及铸造工艺制作培训基地”,一方面展示阳泉市悠久的铸造历史,为山西省铸造业的发展增添了地域特色,为山西省诉说自己铸造历史增添有力的依据。另一方面,成立铸造工艺制作培训基地有利于铸造工艺的传承,引起民众对于稍纵即逝的铸造工艺的重视,使其进入民众视野,同时加工的产品既可以形成城市名片又可以带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21年度青年课题《转型发展背景下山西省工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编号:YNQN202112)]

参考文献:

[1] 许凌.深挖工业遗产多元价值[N].经济日报,2022-01-26.

[2] 张磐,姚宇捷,张勇.重庆工业遗产群旅游开发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21(06):26-36.

[3] 黄孝东,刘浩泽.从《无锡建议》到《唐山共识》: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1(02):60-64.

[4] 张京成,刘利永,刘光宇.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创意经济时代”的视角[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山西太原 030032)

[作者简介:侯晓斌,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化与旅游;闫琪,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工业遗产阳泉对策
阳泉农业 开辟“硒”望富路
山西农大共建阳泉富硒机构
诊错因 知对策
阳泉:绿色防控 统防统治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工业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