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整体提升的实践探索

2022-04-19谢建光黄燕燕谢镇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师

谢建光 黄燕燕 谢镇宇

【摘 要】如何推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整体提升?广州市天河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学校工作层级多、任务多、学科学段不同、应用场景有异、师资水平不同等问题,通过整合项目聚焦场景、三级画像精准测评、以终为始输出求精的三种实践路径,探索出“五合一四应用三课程”区域教育信息技术整体推进的创新组织方式。

【关键词】能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4-035-03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2.0”)提出,要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区域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整体提升,是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和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区域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整体提升的挑战与机制建设

1.问题与挑战

“能力提升工程2.0”在广州市天河区实施时存在一些现实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一是在39个学科学段中,信息技术应用场景、教学策略有差别,区域整体推进组织难;二是全区346所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师资水平差异大,评价指标不具体,整校推进、全员覆盖,精准测评难;三是全区约2万名教师,技术储备、实施要求不一,培训任务重、积极性消减,技术与教学个体认证深度融合难。有些培训流于形式,不能内化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技能,不能转化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

2.“五合一四应用三课程”机制

通过市、区、校几个层面层级统筹研究,达成共识,我们认为抓住“基于课堂”这一关键点,将与“能力提升工程2.0”相关的四个项目(即数字教材项目、双融双创项目、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区优教工程项目)协同起来(简称“五合一”),围绕教师微能力认证、微能力解课、学科内微能力大赛和跨学科微能力大赛(简称“四应用”)四项活动,通过众解微能力靶向学习、同课异构、优课解码三个课程(简称“三课程”),形成能力提升工程2.0与“五合一四应用三课程”统筹协同机制。通过整合项目,协同主体实现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优质数字资源的应用以及课堂教学改进。

区域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整体提升的路径

1.整合项目聚焦场景

为解决学科学段不同,信息技术应用场景、教学策略有别,多层级多项目需要同时开展,区域推进组织难的问题,构建包括培训场景、教学场景和研讨场景的“三个场景”(图1)。

图1  整合项目聚焦场景

推进“市区校协同”支撑培训场景。依托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提供市区校三级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的运行服务支撑,支撑开展校级“众解微能力”“优课解码”等研修活动,通过跨校、跨学科区域统筹,打破学科学段壁垒,确保“能力提升工程2.0”高质量开展。

构建“政用产学研”一体化智慧教学场景。聚合高等院校、教科研机构、教师培训机构、新技术企业、中小学校等多方力量,聚焦课堂场景,主动实践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转变学。汇聚和研发实用性、高品质的应用案例、精品课例和认证、解课视频,用以支撑“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与应用的构建,促进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省级双融双创项目为微能力优秀的教师提供面向全省展示交流平台,发挥广州市在推进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区域结对示范中的作用。

2.三级画像精准测评

将“能力提升工程2.0”要求的3个微能力认证作为衡量教师、学科、学校、区域教师信息化素养发展水平的起点,通过等级评价、画像评价、多元測评等方式推进整校推进工作落地。

推出区级评价指引,将微能力认证分为基础认证和进阶认证两级。基础认证即教师完成3个微能力点,覆盖三个维度(广东省要求融合创新必选1),由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市工程办颁发相应的基础认证等级证书。教师微能力进阶认证目标是推动教师逐步完成全部38个微能力的认证(含广东省融合创新8个能力点),由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市工程办颁发相应的进阶认证等级证书。基于试点校的常模,将全国工程办发布的30个微能力从易到难划分为三级,如下图。

建立适用于教师、科组、学校及区域的画像评价体系。基于教师的等级评价,建立教师、科组、学校、区县微能力画像评价机制,每年由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发布画像报告。在区域内开展多元测评。通过教师的规模化微能力认证,为概念交互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打通教师的规模化协同发展实现的路径。开展“四应用活动”,包括微能力认证活动、微能力解课活动、学科内微能力PK活动和跨学科微能力PK活动。

在教师认证过程中结合专家、同行、人工智能多元评价,跨区域、跨校统筹,共同完成微能力认证,提高认证的效度和信度。

3.以终为始输出求精

通过“五合一四应用”现场会、微能力解读、靶向学习等活动,开展基于“三个课程”的成果输出,进而打造典型案例和课例,有效支持教学评价激励的实施,推动教师能力提升和课堂教学改革。

以输出为导向,立足课堂开展微能力整校解读活动,通过伴随式的服务,指导学校分析优势、找到短板、制定目标,助力教师明确微能力点;以数字教材应用为基础,开展微能力靶向学习活动,帮助教师找到专业提升的突破口;以“五合一四应用”现场会为抓手,开展微能力融合实践和经验总结,组织教师分析、分享教学实例。

通过开展“众解微能力”“基于微能力优课解码”和“校际同课异构”三个课程学习活动,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和掌握微能力认证,提升教师微能力跨学科的应用水平,推动校际之间微能力认证的沟通与协作,进而实现教师个人、科组、学校、校际之间的成果转化,助力成果输出。

以区、市为单位打磨并汇聚资源,将教师、学校形成的典型案例、课例逐级推送。以智慧教育创新联盟为单位汇聚和选取实用性强、高品质的技术应用案例和课例,用以支撑和覆盖“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资源体系需求和研修共同体构建。同时,在科组、学校、区域乃至跨区域的“四应用”活动中,逐步求精,形成可以支持在职教师持续发展与课堂变革的资源。

区域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整体提升的反思与展望

在建构主义与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指导下,广州市天河区建成靶向学习的微能力课程资源体系,并经“能力提升工程2.0”市、区级试点校实践检验。组建市、区、校级众智众创研训团队,提供含理论、技术、应用等层面的示范性、个性化研训指导,在广州市教育局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充分调动区域内外资源,通过区域统筹,依托市智慧教育巡展活动,以成果输出推进区内薄弱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协同研训。

整合“三个课程”协同创新场景,提升区域组织服务能力。通过三类支撑平台,实现“能力提升工程2.0”应用活动的技术集成创新。通过“三级”多元评价精准画像,细化夯实评价激励机制。通过“四应用”把教师放在舞台中央,需求内化,给教师展示与生长的空间,满满的获得感激励教师不断进步。基于“三个课程”学习活动,实现成果输出的实践方法创新。坚持“输出”方法,通过“三个课程活动”,推动教师对微能力掌握从记忆、理解、应用走向分析、评价、创造,从个体学习走向社会学习,从个體知识积累走向群体知识连通。

将教育智慧汇聚于智慧教育中,区域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整体提升成果逐步呈现。截至2022年1月已举办13次省市级别的线上线下“五合一四应用三课程”活动,覆盖广州、河源、清远、贵州毕节大方和纳雍等地,参与学校超过200所,线上参与人数超过15万人次。

注:本文系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2020年科研基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专项重点课题“五合一四应用模式促进区域公民办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协同提升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kyjs04)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1.广东广州市天河区教育信息和装备服务中心   2.广东广州市天河区先烈东小学

猜你喜欢

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师
最美教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匠心优化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英语课堂
学生写作能力的实用价值及其提升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