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历程及经验启示

2022-04-19王晓青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经验启示中国共产党

摘 要:中国共产党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同历史阶段,在百年的历史征程中实现了从落后挨打走向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创造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认真梳理总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验,对于更好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百年历程;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2)02 - 0021 - 08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新之举。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中国共产党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同历史阶段,在百年的历史征程中实现了从落后挨打走向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创造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回望建党百年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轨迹,深刻总结其经验启示,对于新时代更好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现代化道路的设想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难当头的20世纪20年代。作为一个肩负历史使命前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民族存亡之际,其紧迫任务就是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使积贫积弱的中国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赶上世界现代化的潮流。这一使命充分体现在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其明确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2]1,“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2]1。可见,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毫不隐瞒地亮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消灭私有制的基本观点,将蕴含实现现代化的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作为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

作为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对立面,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代替资产阶级完成中国的现代化任务,而且要开创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来实现这一任务。在革命与战争的现实背景下,面对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的中国,以“革命”为主要任务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对“现代化”的关注更多地聚焦于发展生产力、重心集中在工业化建设上。早在1944年,毛泽东就深刻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因此,消灭这种落后,是我们全民族的任务。”[3]可以看出,在毛泽东的心中,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毫无疑义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号召共产党员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现代化”的概念,他指出:“我们已经或者即将区别于古代,取得了或者即将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4]1430基于这种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党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4]1437这些认识一方面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与工业化之间密切关系的清醒认知,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实现国家工业化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之本的远见卓识,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

可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囿于革命战争环境,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并不全面,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要是从工业化的视角来寻求现代化的生长点,将“现代化”视同为“工业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把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定位于社会主义工业国,在创造性地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中,以民主革命的手段为现代化扫除了障碍,为最终实现现代化指出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

二、社會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对现代化道路的抉择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如何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实现经济社会的恢复和繁荣,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才能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国度中实现现代化,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对于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农业国,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两种迥异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共产党将何去何从?经过深刻的洞察比较之后,毛泽东果断提出:“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5]。在毛泽东看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依靠血与火的战争、殖民掠夺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原始积累,这种现代化道路显然不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明确选择了有别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方案,适时地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这条总路线将实现国家工业化摆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地位,既符合全国人民迫切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集体愿望,又适应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要求。

在三大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际,中国共产党再次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何去何从问题做出深刻回应。1956年,毛泽东从《论十大关系》到八大的重要讲话中,重点强调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在起草中共八大开幕词时,毛泽东对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具体步骤和标准也做出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一九六七年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工业产值将占百分之六十几,农业产值将占百分之三十几,这样我国就可以说基本上有了现代工业了,就可以说初步地工业化了。但是我国是一个具有六亿人口的国家”[6]529,“要接近或者赶上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那就需要几十年才有可能。”[6]529可见,毛泽东对20世纪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设想一方面参考了苏联的工业化率的标准,另一方面他并没有停留在照抄照搬的简单认识水平上,而是深入思考了中国在人口众多的实际条件下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在实际工作中逐步真正确立了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1954 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7]132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将蕴含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作为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1964 年,周恩来在第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对这一目标做出微调,指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7]439。从此,“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家喻户晓,反映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认识不再单纯地拘泥于工业现代化,而是要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国防等领域赶上以至超过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第一步,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用十五年时间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二十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力争使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可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摆脱了把现代化看成工业化的旧有认识,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从“过渡时期总路线”到“两步走”战略设想,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日趋全面和深入。即使在国家经历严重困难甚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逆境,中国共产党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也始终成为凝聚和团结亿万人民奋勇前进、建设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源泉。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对现代化道路的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中,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理性设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生的追求和奋斗就是要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8]1631988年,他在会见莫桑比克总统时强调:“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9]261。针对“全盘西化”的现代化观点,邓小平明确告诫国人,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 [8]164。具体来说,西方文化衍生出的现代化模式并不适合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的应然逻辑是遵循中国的具体实际。在立足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迷信西方经验。将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和现代化有机统一起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彻底摒弃了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美国化的错误主张和话语垄断,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其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小康目标。1979年12月,邓小平接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谈及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时创见性地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8]237这次谈话是邓小平首次使用“小康”这一中国语境中的独特概念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把中国共产党过去设想的要在20世纪末“走在世界前列”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了要求。这个崭新表述和重大调整,说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现实国情认识更加深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设定的发展目标更加切实可行。1984年3月,鄧小平对“小康社会”做出明确说明:“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9]54在这里,将笼统的“小康”概念与明确的经济量化标准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极富深刻寓意的又一重要变化。随后,党的十三大正式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规划到21世纪中叶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21世纪初开始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并且制定了新“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即: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建党一百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战略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又将现代化蓝图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为实现由温饱到小康,再到现代化的历史跨越提供了坚强保障。

再次,充实完善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的局限,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后来的“四个现代化”,我们党主要是从经济现代化的角度来设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不仅要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同时还要“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8]208。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方针;十五大把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统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党的十七大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发展目标更好地对接起来。以“两个文明”为起点,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突破和理论升华,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自觉与自信。

最后,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力。实现现代化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诉求。这样一项宏大的民族夙愿和历史伟业,靠什么来推动完成?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果敢地提出改革开放战略决策。1978年底,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大声疾呼:“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8]150他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与社会主义改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重大的关系。改革是强国富民的唯一道路,没有改革,四个现代化就不可能顺利实现。改革要贯穿四个现代化的整个过程。正是根据邓小平的这些基本思想,中国共产党人以思想观念的革新为先导,以经济发展为龙头,从农村开始,通过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城市进行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工业产值持续不断提高。同时,锐意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教育体制等各领域的改革,引领和推动整个社会发生了深刻转变。1992年初,针对国内外不利形势带来的改革相对“停顿”现象,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9]370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助推中国追赶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动力引擎。可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以改革开放的新姿态融入世界发展进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目标、战略规划和发展动力等方面进行自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的成功转型。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继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拓展了对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一)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意义

道路决定命运。现代化发展道路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在谈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特质和道路优势时,习近平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个概括,既体现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又体现了中国的独有特色;既没有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也没有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模式。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跳出了模版、再版和翻版的圈囿,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版”。这个“原创版”的意义不仅在于打破了后发现代化国家对原发现代化国家的模式依赖和路径依赖,这一现代化道路的示范性、优异性和引领性也“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0]10。

(二)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实践发展中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拓展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极大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意味着中国从局部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首次将“美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内涵认识的拓展和深化。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论断,他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11]13-14。显然,这条现代化新道路是蕴含“五位一体”全面推进的现代化,也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更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大文明建设领域、五大远景奋斗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使得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愿景更加清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更加具体。

(三)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从党的十三大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到新时代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锚定现代化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接力奔跑,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与时俱进地制定战略性规划。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大做出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重点,形成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这一战略安排在充分考虑我国发展面临的良好态势与重大挑战基础上,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分成“两个十五年”,既具有强烈的激励性,又具有现实可行性。为了落实这一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透彻分析了现阶段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机遇与挑战,立足高远、求真务实地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排在首位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表述,是中国共产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方略和总抓手,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长期战略和阶段性目标的有机统一,成为生动续写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又一崭新篇章。

(四)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导向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后,究竟如何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关注点聚焦于战略导向,通过确立科学的战略抉择,实现对现代化建设的正确引领。首先,正确认识新发展阶段。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善于对国家所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做出准确研判。2021年1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12]新发展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科学研判的结果,为谋划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发展依据。其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逻辑。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0]21显而易见,新发展理念作为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重要升华,对于引领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再次,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2]。这一战略部署和历史性决策将重塑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连接与互动质量,同时也更加明确了我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可见,进入新时代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全新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担当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奋勇前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远意义、科学内涵、目标蓝图、发展规划、战略导向等方面都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和探索取得了新的突破性进展。

五、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验启示

回望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历程,无论是在历经艰辛的建党初期,还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无论是砥砺奋进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风正帆悬的新时代,实现现代化的民族宏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懈求索、赓续奋斗。概括梳理我们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验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提供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毛泽东指出: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13]

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1]10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坚持党的领导”置于党百年奋斗十条历史经验的首位。可以看出,这一认识凝聚了百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深邃思考和深刻把握。正是因为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彻底结束屈辱的历史,挺直脊梁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实现了由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的历史转变,开启了重塑民族自信的伟大征程;中国的面貌由一穷二白到欣欣向荣,实现了从世界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华丽转身。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强有力保证,中国崛起的巨大成功足以支撑起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

(二)必须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方向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时代和历史的际遇使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一条不同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那就是把现代化普遍规律和中国现代化实践有机结合,把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效能。回首百年奋斗历程,从建党之初将实现工业化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到改革开放后跟跑、并跑和领跑在现代化的赛道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攻坚克难、奋起直追,实现了中国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巨大转变。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4亿人口即将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重塑了世界现代化的版图。习近平曾语重心长地讲:“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14]百年来的现代化进程无可置疑地证明,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探索、伟大实践和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发展优势成为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壮美诗篇的如椽巨笔。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

(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价值旨归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价值取向。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15]从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之时就发出“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的庄严誓言,到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总纲;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到中国梦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最催人奋进的旋律。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史观这一核心价值,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可以说,一以贯之的人民至上情怀,已经厚植为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导向。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伟大理想和现代化美好蓝图之时,必须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唯有如此,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和发展手段的高度统一、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高度统一,才能确保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必须坚持立足于中国国情,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提供基本遵循

中国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依据和立足点。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后发追赶型现代化,这就要求中国在面对先发现代化国家的领先优势时,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地制定和实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战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正是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转变的实际出发,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做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基本思想;改革开放之初,正是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重新审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降低原有标准,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实践证明,立足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来考量和制定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规划,能够提振信心、鼓舞民心,不断推动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未来任重而道远,要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我们更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的现实国情,把握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勠力同心续写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壮丽诗篇。

(五)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持续注入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昂首追赶世界发展潮流的重要法宝。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习近平特别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16]质言之,唯有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破除体制性障碍,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唯有锐意推进全面扩大开放,奉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不断以现代化的成就造福自己也惠及世界。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节点,我们必须要以昂扬的精神狀态和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继续提供源源不断的深厚动力,在新的起点上砥砺前行、再创辉煌。

总之,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历史时刻,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回顾和梳理,是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现代化伟大夙愿的深切回应,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现代化道路探索不断创造奇迹的有力证明。展望未来,征途漫漫,我们必须要继续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葆初心,坚持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奋勇前行,努力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6-147.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9.

[6]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7]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2]习近平.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N].人民日报,2021-01-12(01).

[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8.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3-84.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58.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

The Centennial Course and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of the CPC in Exploring the New Road of Chinese Style Modernization

Wang Xiaoqing

(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gone through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and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100 year historical journey,it has realized the modernization from being beaten by backwardness to independence and independence,and created a Chinese style modernization road. On the new journey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 power in an all-round way,carefully combing and summarizing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new road of Chinese style modernization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better promot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modern power.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new road of Chinese style modernization;a hundred years' history;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责任编辑:李祖杰 邓卫红

收稿日期:2021 - 12 - 11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新时代公平正义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18JD71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晓青,女,河北邯郸人,法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學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

实践。

猜你喜欢

经验启示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延安时期的《边区群众报》与现实启示的研究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及其启示
税务代理制度的美日经验
兰州市成功治理大气污染经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