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角生成微专题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2022-04-18卢秋丹
卢秋丹
(闽清县第一中学,福建 闽清 350800)
微专题教学是指将某一知识点作为研究主题,从该知识的概念与原理出发,通过一条清晰的主线将零散的知识自然地串联起来,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的一种“小切口”教学方法.“微”即细致入微,内容精而少;“专”即所选题目应根据相同的教学目标,集中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高三数学二轮复习阶段,随着全国各地模拟试题的不断出炉,教师常常以习题讲评的形式实施复习教学.但由于数学知识跨度大,学生思维跳跃性强,在复习过程中易出现“高原反应”,复习效果不理想.
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考试和练习中暴露出的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在二轮复习备考中采用针对性强、新颖灵活的“微专题”教学形式,从多视角切入与生成.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和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促进思维的深层参与,实现深度学习,全面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1 聚集“疑点”,生成“微专题”
对于教材中的“疑点”,教师虽然反复讲解,但收效甚微,学生遇到类似问题仍无所适从,究其原因,是教师“碎片化”的、“就题论题”的讲解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1].因此教师应以突破学生的“疑点”为目标,选择学生作业和试卷中的一些“易混易错”问题,进行重组、加工,组织微专题主线教学,通过对此类问题的剖析,引导其透过现象反思问题的本质,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使复习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案例1以“基本不等式”的应用设计“微专题”.
这是笔者所在学校高三单元测试中的一道试题,错误率较高.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认知不足,当条件(一正、二定、三等)失效时,不能快速找准解题的“突破口”,且易忽视“等号成立”的条件.为此,教师以“基本不等式”最值问题构建以下微专题.
环节1温故热身.
问题2设正实数a,b满足ab=a+b+3,则a+b的最小值是______.
环节2拾级而上.
变式1已知正数a,b满足ab=a+2b,求a+b的最小值.
分析(变换题设形式)由ab=a+2b,得
变式2设正数a,b满足ab=2a+b+3,求a+b的最小值.
分析由ab=2a+b+3,得
(a-1)(b-2)=5,
以下略.
评注此类问题的核心在于怎样通过“凑”达到基本不等式中“定”的条件,从“和定”转化为“积定”.
环节3渐入佳境.
问题4设a>0,b>0,a+b=1,则
( )
(2020年全国数学新高考卷Ⅰ第11题)
问题5设5x2y2+y4=1(其中x,y∈R),则x2+y2的最小值是______.
(2020年江苏省数学高考试题第12题)
环节4引申拓展.
问题6设正数a,b满足4a2+b2=1,则2a+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思路14a2+b2=(2a+b)2-4ab,然后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
思路2设2a+b=t,则b=t-2a,代入已知转化为关于b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判别式Δ≥0,求出范围.
评注通过“微专题”复习,有效提升了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处理能力,提升了学生运用转化与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能力.对典型问题进行一题多变,有利于学生突破教材的禁锢,引领学生由“变”的现象中揭示“不变”的规律,由“不变”的本质中寻找“变”的规律,从不同的背景中掌握通性通法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厘清了知识与方法间的联系,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有效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发展了逻辑推理、数学抽象等核心素养.
2 围绕“高频点”,生成“微专题”
高考“高频点”是高中数学的核心知识,是考查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应围绕“高频点”生成微专题,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梳理微专题中所涉及的知识与方法,并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挖掘,抓住其精髓,深度领悟数学问题背后深层次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而形成对此类问题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从而“润物细无声”地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其中.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圆锥曲线离心率范围问题”是命题的高频点,教师可聚焦此类“高频点”,围绕回归教材、变式训练、链接高考、深化思维等设置微专题,引导学生探寻破题思路,提升解题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案例2以“圆锥曲线离心率范围问题”切入的“微专题”.
此类问题往往灵活多变,条件隐蔽,综合性强,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点”,需要学生借助图形的几何特征对题目进行分析,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钥匙”,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环节1回归教材,反思感悟.
问题1如何计算圆锥曲线的离心率?
问题2求解圆锥曲线离心率范围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探究a,b,c之间的不等关系.
问题3从哪几个方面寻求a,b,c之间的不等关系?
从已知出发;从椭圆与双曲线自身的性质出发;从圆锥曲线的几何特征出发.
环节2变式训练,由特殊到一般.
思路1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确立不等式.
思路2运用焦半径性质确立不等关系.
环节3链接高考,深化思维.
(2018年全国数学高考卷Ⅱ理科试题第12题改编)
(2021年全国数学高考乙卷理科试题第12题改编)
评注学生的关键能力是在掌握“四基”的基础上,经过迁移,并进一步概括化、系统化而获得提升的[2].“圆锥曲线离心率范围问题”微专题承载着激活知识梳理、完备学生知识体系、培育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功效.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出发,贴近其最近发展区设置微专题,精心设计问题串,构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路线图”,引导学生在新情境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数学体验,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数学方法,使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 挖掘教材“生长点”,生成微专题
编拟微专题不能只局限于知识的归纳整理,更要用数学思想方法引领微专题教学.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和谐融合,高三复习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微专题”复习的设置与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过程的开放性等特点,引导学生深度参与,不断探询再生性知识的“生长点”.通过教师睿智的追问与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其更深度地思考问题,并生成深层次的认知,使学生的思维实现质的飞跃.
案例3一道教材习题切入的“微专题”.
环节1课本溯源.
问题1已知圆x2+y2-6x+5=0,过原点的直线与该圆交于点A,B,求弦AB中点M的轨迹方程.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37页A组习题第4题)
评注问题1起点低,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探究.
思路1(直接法)如图1,设圆x2+y2-6x+5=0的圆心为C,则点C的坐标为(3,0).
图1
设M(x,y),若直线AB与x轴不重合,由CM⊥AB,得
整理得
x2+y2-3x=0(其中x≠3,x≠0).
若直线AB与x轴重合,则M与圆心C重合,满足题意.
因此所求轨迹的方程为
思路3(几何法)若直线AB与x轴不重合,无论弦AB怎样变化,由△OCM为直角三角形,可得
|OM|2+|CM|2=|OC|2,
即
x2+y2+(x-3)2+y2=9,
即
x2+y2-3x=0(其中x≠3,x≠0).
下同思路1.
(1+k2)x2-6x+5=0,
则
当k≠0时,消去k,得
x2+y2-3x=0.
当k=0时,M(3,0),满足上式.
由Δ=16-20k2≥0,得
从而
故点M的轨迹方程为
环节2由特殊到一般.
问题2过点P(m,n)的直线和⊙C:(x-a)2+(y-b)2=r2交于点A,B,求弦AB中点的轨迹方程.
性质1已知⊙C:(x-a)2+(y-b)2=r2,过点P(m,n)的直线与C交于点A,B,设M为弦AB的中点,那么当点P在⊙C外时,点M的轨迹是⊙C1在⊙C内之部分;当点P在⊙C内(点P与点C不重合)时,点M的轨迹是⊙C1,其中⊙C1的方程为
环节3引申推广.
问题3若问题2推广到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则点M的轨迹如何?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经过探究,得到如下性质:
性质5经过一定点的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这条弦中点的轨迹是与原曲线类型相同、形状相似的曲线(其曲线是原曲线内的部分)
评注从一道平淡的课本习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由特殊到一般,深挖题目的“生长点”,并进行引申推广,以小见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愉悦,催生了深度学习的智慧,培养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提升核心素养的丰富载体[3].
总之,教师应基于微专题“切口小、定位准、形式多”等特点,选择经典问题,及时弥补学生所暴露出的问题.同时,教师在设计微专题时,应重视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的整合、串联,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经历回归基础、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使学生由“见山是山”的浅层学习达到“见山不是山”,再上升到“见山还是山”的深层境界,从而让数学核心素养在高三复习教学中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