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错误之源 探解题之径 开素养之门
——一道质检题的探究与思考
2022-04-18刘坭
刘 坭
(上海市第五十二中学,上海 200083)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许多学生过于依赖空间向量,热衷于所谓的“通性通法”,而忽视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环节,这给立体几何的学习埋下了隐患.在立体几何的复习备考过程中,遇到这样一道题:
图1
生1:建立如图2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因为点P是平面ACC1A1上一动点,可设点P(x,2-x,z),而点D1(0,0,2),C(0,2,0),所以
图2 图3
2x2-2x+z2-2z=0,
即
故点P所围成的平面区域是椭圆.但椭圆的面积无从求得.
生2在生1的基础上加以补充,给出了解法1.
即
1 深度学习,释疑解惑
我们知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与有序实数对(x,y)是“一一对应”的,因此二元方程F(x,y)=0表示平面几何图形,比如圆、椭圆、双曲线的方程.而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下,如果适合方程F(x,y,z)=0的点的集合是某个曲面∑,那么就把曲面∑称为该方程的图形,而把该方程称为曲面∑的方程[1].简而言之,三元方程F(x,y,z)=0表示曲面.
x2+y2-2y+z2-2z=0,
即x2+(y-1)2+(z-1)2=2,
(1)
x+y=2,
(2)
点P的坐标同时满足式(1)和式(2),联立方程得
(3)
将方程组(3)消元,可得
2x2-2x+z2-2z=0,
即
而正如文献[1]第148页所述:设空间曲线Γ的方程是
从中消去变数z,得到方程g(x,y)=0,它表示母线平行于z轴的柱面.
因此通过方程组(3)消元,得到的方程
因此,二元方程在二维空间表示平面图形,在三维空间中表示柱面.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平面图形只能用方程组表示.例如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方程组
(4)
表示圆的方程.若将方程组(4)中消去y,则变成了椭圆柱面方程
而解法1巧妙地将平面ACC1A1作为坐标平面,使得柱面与坐标平面ACC1A1的交线就是圆,问题迎刃而解.
2 多维探究,拓展思维
笔者和学生一起探究几何法的解题思路.
图4 图5
如图5所示,球O1的半径为
而O1M⊥⊙M,⊙M⊆面AA1C1C,因此O1M即为点O1到面AA1C1C的距离.
如图4所示,过点O1作O1E∥CC1交棱C1D1于点E,过点E作EF∥B1D1交A1C1于点F.由此可知,EF⊥面AA1C1C,故点O1到面AA1C1C的距离为
几何法是解决立体几何中动点问题的常见方法.求解例1的关键是作出点P的轨迹圆,而此圆是以CD1为直径的球面被平面ACC1A1所截形成的⊙M,因此为了更形象地观察点P的轨迹圆的特征,就必须将⊙M从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分离出来,以CD1为直径的球面为载体来呈现,进而构造直角三角形求解,如图5所示.
图6 图7
解法4(特殊点)如图7所示,因为D1H⊥面AA1C1C,且点P是平面ACC1A1上一动点,所以
D1H⊥CP.
即
D1P⊥CP,
从而
CP⊥面D1HP,
可知
CP⊥PH.
3 几点思考
3.1 强化问题探究意识
立体几何中动点的定量计算问题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能力,一般难度较大,在高考中也涉及不多.但是高考绝不是数学教育的终点,更重要的是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养素质教育的功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应该回避生1解法中出现的问题,更不能简单地否定.相反,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契机,顺势而为,引导学生剖析错误的根源,确定问题的症结,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帮助学生走出困境[2].学生实现从平面解析几何的认知类比探究空间解析几何的跨越,为探索空间解析几何打开一扇门,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完备知识体系,提升数学核心能力.这必将点燃学生心中那盏创新意识的火种,让探究活动成为学生的乐趣.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3].
3.2 落实传统几何法
几何法和坐标法是解决立体几何的两大法宝.但在立体几何问题中传统几何法对学生的视图能力、作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较坐标法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会逃避几何法,导致简单立体几何问题出现“套路”解题的现象.例如,球体被平面所截的几何图形一定是圆,求圆的面积,就是求圆的半径,问题转化为如何直观地作出圆或者找到圆的内接直角三角形,这是关键.这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在画图、识图中对具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度量关系由直观感知、操作确认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过程,从中发现图形的本质特征.总之,在立体几何中构建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