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维修保障专业士官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2-04-18房秋怡
房秋怡
(武警士官学校 机械系,杭州 311400)
0 引言
工程装备、车辆装备等装备是部队保持战斗力的基础,随着科技的进步、装备技术水平的发展,装备维修保障岗位士官面临的维修任务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艰巨。具备高学历、高水平实践能力的技能型装备维修保障专业士官越来越紧缺。如何以当前基层岗位任务需求为牵引、以实战实操为导向,对装备维修保障专业课程中实践性教学要求较高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开展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装备维修保障岗位士官的保障能力对装备发挥最大使用性能、提高装备利用率和完好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当前部分院校培养的装备维修保障专业士官理论强实践弱、与基层岗位的人才需求不对口、难以满足新时期使命任务要求等现状[1],依据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提出为战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装备维修保障专业实操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亟需改革。文章基于面向岗位需求核心指向,从课程内容、教员素质、组训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装备维修保障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实践课程改革方向,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满足实战化要求的教学体系,不断提升装备维修保障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1 装备维修保障专业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安排有待合理优化
“指向岗位,突出技能,强化组训”是士官实践课程教学理念的根本指导,目前部分专业和课程对岗位需求把握不准,教学内容选择与实际需求脱节严重。首先,技能性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需求,理论知识灌输远远多于动手操作,教授方法大多采用“你讲我听、你教我学”,导致教学实用性、技术性欠缺[2]。其次,针对性不强。一些教员在设置课程时,对岗位任务、任职需求、学员差异把握不清,简单采取“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使人才技能培养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违背军队院校教学贴近实战的根本要求。最后,层次性不明。一些课程内容没有根据人才培养标准和方向来确定,同一门课程,学历教育、资格培训、任职培训等批次班授课内容、方式方法、考核标准一成不变,没能对学员应该了解什么、熟知什么、掌握什么、会做什么进行层次分析,内容选择体现不了教学班次差异性。
1.2 教员执教能力待提高
装备维修保障专业对授课教员的执教能力有较高要求,教员参与授课时,除了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维修能力以及较好的组训管理素质,同时,需要熟知基层岗位、具有丰富任职经验。目前院校教员队伍执教能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2.1 基层任职经历缺失[3]
随着文职制度改革,文职人员队伍迅速扩充,院校教员队伍中文职教员的比例越来越大,来自地方院校的文职教员由于缺乏基层部队相关任职经历,对基层配发的装配数量、型号、性能、常见故障、维护管理以及应用等情况了解较少,甚至不了解,导致所讲授的关于装备的操作、故障诊断、维护保养、维修实训等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基层岗位实际需求不一。
1.2.2 专业知识更新缓慢
专业课教员所讲授的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装备维修保障专业岗位的任务要求,使学员了解基层新列装装备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掌握装备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维修保障的常用工具设备、具备排除故障恢复使用性能的能力,因此,课程内容需要依据列装装备的变化进行实时动态更新。然而院校教员长期任职于院校,脱离基层一线,对新列装装备情况的掌握不够及时,对新技术新知识掌握不够,教学内容更新缓慢,往往滞后于实际。
1.2.3 操作技能不强
在新的要求下,“一专多能”型士官人才是现代部队的切实需要,士官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基层岗位培养高技能技术骨干,教学的操作性、技术性、实用性以及规范性要求较高。现有教员队伍中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人员占比较低[4]。
1.3 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装备实操教学重在贴近任务需要,重在贴近岗位需求,重在装备的操作使用、维护保养、故障诊断与排除,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操教学“有名无实”的满堂灌现象依然频频出现,教员注重学员的课中学习而较少关注其课前课后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方式区分不明显,导致教学方法单一、组训方式呆板不实用、讲授多动手少、理论多应用少的根本问题没能解决。如何根据课程特点和学员情况,充分发挥学员善于动手的优势,避免学员因理论学习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偏低而丧失学习积极性,如何紧盯学员需求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的问题,改变教学方法,开启教学思维,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依然是专业教员需要长期做的一门功课。
1.4 教学训练资源较为短缺
实践课程对装备资源、训练场地、教学环境具有较高依赖性。随着国家对国防建设的重视和加强,高新装备优先配装基层部队,而院校和训练基地配发的教学装备相对更新缓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装备陈旧。由于院校新装备配发滞后于基层部队,致使院校关于新装备的教学更新赶不上基层列装装备的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训法不能及时融入院校教学,另外,院校的很多武器装备陈旧、故障率高,实装教学开展困难。比如:某士官学校工程机械专业实训场所具有的某型号挖掘机,现在基层部队已经完成换装,学不致用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数量不足。院校实装配置数量有限,很多新设备往往只配几台甚至1台,实践教学一般只能大班小组教学,一个小组作业时其他小组只能理论学习,学员实际动手操作时间跟实装安排课时矛盾。三是教学场地有限。院校实践教学往往既缺乏基本的校外训练基地,又缺乏科技含量较高的室内训练场馆,鉴于专业训练场地、装备数量受限,学员实装作业不能有效展开,动手操作次数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4]。
2 提高装备维修保障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建议
2.1 夯实基础:协同发展专业基础、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
2.1.1 夯实专业基础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工程局一份报告中指出,士官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改革需要基于坚实的数理知识和科学知识基础,要想实现装备维修保障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需要在实践课开始前夯实专业基础知识[5],装备维修保障专业知识体系如图1所示。实战化教学,不仅是在进行专业课程或者实践实验教学才开始,而是需要贯穿士官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良好扎实的实战化专业基础教学能够有效促进装备维修保障专业课在实战化教学改革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紧贴士官未来岗位而开展的思政类课程能在士官入学初期引起其对岗位的兴趣和价值认同,比如:机械原理等岗位基础课程的讲授要结合军用装备的特殊性,将知识点与部队配装的装备联系起来,这样对士官学员而言,科学理论知识才能不浮于表面,抽象知识才能形象化、具体化。只有对学员进行全生涯的实战化教学,才能加深加厚其专业基础,从而培养出融会贯通、面向基层部队岗位需求的士官队伍。
图1 装备维修保障专业知识体系
2.1.2 改变教学模式
士官装备实践性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基层部队岗位,因此,要着眼于士官的任职岗位需求和任职能力差异化,坚持基层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的根本原则,强调教学内容联系不同岗位背景,强调教学训练方法贴近部队实际,及时了解部队装备技术发展动态、使用情况、维护修理情况,因情制教、因情制学。
(1)针对不同学员层次,实行差异化教学。装备维修保障专业的学员分为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两种,短期任职培训又分任职资格培训和任职升级培训等不同班次,实操授课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员的文化基础、操作能力和学习需求,进而选定不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侧重点和教授方式。可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板块、提高板块和拔高板块,并将实操科目按从易到难的方式进行排列,同一门课面向不同学员对象时,差异性选择教学[5]。
(2)针对不同实装科目,组合多种方式教学。根据实践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学员层次、装备数量、实训环境等情况,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针对实装科目的理论知识,以讲授法为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融合法为辅进行教学;针对同一类装备的两种或多种机型,其结构、原理、功能、技术等具有相似相异性,宜采取对比法进行教学;对于装备故障维修类实操科目,采取案例式、演示法等教学方法;针对综合实训、演练类实操科目,采取互动式、班组协同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选择见表1。
表1 教学方法的选择
2.1.3 优化评价机制
教员在实施教学时常常将关注点放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上,忽略了教学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其实,对于教员和学员而言,教育和学习的整个过程都围绕“评价”而建立,因此,只有当教学评价本着为战场选人才的目的,才能从根本上引导教学紧贴岗位需求、实用适用。首先,优化考评结果组成,对于装备维修保障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评价采取全过程式,即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而终结性考核又由理论考核和实操考核共同组成,并适当加大学员实操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有效避免学员学习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其次,优化实操考核科目,在尽可能提供实战环境的前提下(如特殊天气气候、条件恶劣的户外环境等),开展特定科目考核,同时采用实装代替平台系统来设置考核科目,从而实现将实操考核从实验室搬到训练场、从实验平台搬到真实装备的转变。最后,优化考评员构成,以往的教学考评多由授课教员担任考评员,单一的考评员构成将影响考评结果的全面性,特别是一些对基层部队影响较大的重大考核竞赛,比如:毕业联考、职业技能鉴定、大型比武竞赛,需要通过外聘地方技能较强的技师、基层经验丰富的岗位人才以及院校相关专家教授来充实考评队伍构成,优化考评队伍结构,切实把学员的能力、素质反映出来,让考核真正起到调动学员学习热情、主动性的作用。
2.2 补足内需:和谐发展师资力量和资源配置
2.2.1 增加教员技能培训力度,培养教员实操任职能力
教员能力素质是决定教学水平的关键,要把教员教学能力素质培养放在军队院校日常工作中来。在任职岗位初期,通过岗前培训、以老带新、新教员资格认证等方式方法,奠定新教员教学基本能力。在教员任职岗位过程中,要定期组织教员,特别是专业课教员参加地方知名高校组织的教学培训,吸取地方授课新方法、学习地方新技术,同时也要鼓励教员常到基层部队挂职锻炼、参加部队演习演练或调研活动,了解基层部队新装备、新需求,从“横向”发展教员的理论知识,从“纵向”加深教员的实操技能,多方优化装备维修保障专业教员的综合教学能力。
2.2.2 建设“双师型”教员队伍,加强教员学术等多方面素质培养[4]
“双师型”教员是兼具理论水平和实操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士官能力素质、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双师型”教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装备、熟操作、会维护的科研技能型教员,其在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指导技能实训,是培养技能型学员、提高实践课程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
2.2.3 改善教员组成结构,实现教学能力长短板互补
教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需要一定时间来培养,面对短期内不能解决的教员实操能力偏低的问题,可通过改变教员组成结构,扩充教员素质队伍的方法得以改善,如通过军地院校、军企合作等方式,聘用地方相关知名专家教授参与相关课程教学;如通过选调在基层岗位从事多年相关工作的士官,利用他们对基层岗位和设备熟悉、对维护、诊断检测、更换修理擅长的特长提升教学水平;如通过招聘文职的方式,引进地方有实操经验的社会人才。通过以上种种方式,改善现有教员队伍能力素质单一的问题,充实师资队伍,实现教学能力长短板互补。
2.3 扩充外延:交叉发展军地合作、“产教”结合和科教融合[10]
2.3.1 持续军地深度融合
一是加强军队院校与地方职业院校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固的教学模式。比如:通过师资互聘共享优秀教师资源,减少培养实操型教员的压力,构建更合理的人才共享机制;通过教学资源借用的方式,解决部队院校实训场地有限的问题,挖掘更全面的实训科目开展条件。二是加强军队院校与地方企业合作关系,激发实战化教学活力,如聘用部队装备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实操授课,使装备实操课内容紧跟部队装备技术发展,包括在相关军企、地方修理厂所建立实训基地,使院校开展难度较大的实训课程、实操科目得以开展,更好地契合部队岗位需求,引入地方高速发展的新技术、新元素,利用充足的地方资源弥补装备维修保障专业实战化开展受限的短板。
2.3.2 拓展基层与院校联合育人
院校与基层单位交叉协同育人,建立学员对院校课程与实际岗位的认同感,增强学员对理论与实战化的双向理解,从而达到为战育人的最终目的。除了继续落实士官学员下基层部队的实习机制,还应在其他方向深入拓宽联合育人,比如:可以组织联合比武竞赛活动,特别是组织院校、基层部队、地方企业联合同台竞技,通过比武竞赛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打磨装备维修保障专业学员的操作技能;可以聘用基层优秀士官来校参与授课评审等工作,将基层岗位技能需求带到课堂,同时聘用他们参与各类评审,从实战化角度修正工作;可以建立基层部队训练基地,将院校训练难开展的科目(综合实训、综合演练)放到基层部队,既能解决相关科目场地器材限制的问题,又能切实解决课程实战化问题。
2.3.3 深化科研服务教学
近年来,基于建设发展需求和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模拟仿真成为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大军队院校开展诸多科研项目研究开发教学系统等虚拟仿真平台,如何转化科研成果并在“十四五”期间深化科研任务,使其真正用在解决装备类专业实装数量少、实训场地有限、实训科目与实战实际差距等问题上,是科教融合的关键点。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视化技术、计算机网络、图形系统工具、VR等技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提高装备维修保障能力为总体目标,瞄准装备操作维修技能提高的关键问题,利用计算机软件仿真技术结合沉浸式虚拟操作研发的虚拟交互操作平台,对学员进行全面的训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使受训者体验战场环境、了解装备结构、熟悉相关实践操作技能,为工程装备维修操作的实践教学训练提供教学条件、拓展训练方式、教学方式,有效解决教学装备少、操作风险大、组织难度大、教学成本高、培训效率低等实战化教学的矛盾问题。
3 结语
装备维修保障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伴随装备技术的进步、部队任务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改进。文章针对当前阶段装备维修保障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欠合理等突出问题,以岗位需求为牵引,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对策,旨在通过协同发展专业基础、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来夯实教学基础;通过和谐发展师资力量和资源配置来补足人才和装备的内需;通过交叉发展军地合作、“产教”结合和科教融合来延展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加强构建装备维修保障专业的实战化教学模式,授学员以渔,提高实装课教学质量,从院校教育源头提高学员对基层部队、岗位工作的适应性、贴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