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四川省2019—2020年面板数据
2022-04-18伍小兵
伍小兵,马 庆,杨 刚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0 引言
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就业创业率和就业创业收入指标)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影响因子,上关国计民生,下达百姓生活,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将“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放在“六稳”“六保”之首[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15次提及就业创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多次强调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他专门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要求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5次提及就业创业问题,李克强总理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是天大的事情[3]。在制定2021年我国宏观政策时,就业创业依然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国家多措并举,多方施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努力克服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带来的消极影响。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到2035年,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体育发展新格局的建立离不开体育服务类专业人才的支撑,高校体育服务类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质量是影响体育服务类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是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的逻辑起点,是体育服务类人才培养各环节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撑。
本调研报告以四川省2020届高校体育服务类毕业生(不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下同)就业创业数据为主要研究载体,辅之以部分2019届数据;采用文本研究法,结合全国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重点分析四川省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就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提高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提出对策建议。
1 我国高校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特征
本调查采用文献研究法以“体育类”“毕业生”“就业创业”为关键词在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进行跨库检索,进行网络文本公开渠道收集,利用文本挖掘工具,对我国其他省份同类毕业生就业相关数据进行检索分析,发现我国高校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主要存在以下特征:
1.1 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倾向的就业岗位已经趋于饱和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普及率不断提升,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在就业岗位需求没有显著性增加情况下,大量毕业生涌入求职市场,作为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倾向的公务员、学校教师和其他事业岗位就业压力也在逐年增加,大部分岗位已接近饱和,使得体育服务类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开始下降,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1.2 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
客观来说,由于体育服务类毕业生从高中阶段开始,其文化理论课程的学习就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即使进入高校学习之后,其文化理论课的平均水平较其他专业学生相对较低,文化素养基础相对较弱。文化理论知识的薄弱和技能的相对单一,使他们跨行业就业创业的领域自然相对较窄,就业创业的难度相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大。
1.3 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尚未被全民健身计划惠及
《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指出:全民健身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5],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为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创造了利好条件。各种主要任务的即将落地,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各类赛事的开展,体育产业的发展,都给就业岗位的增加和创业空间扩大带来了希望,也让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有了更大可能[6]。
2 四川省高校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分析
2.1 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整体情况
2019年和2020年,四川省体育服务类毕业人数为16,810人,平均就业创业率达到了80%以上(数据来源:《四川省201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四川省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下同)。从就业创业的行业来看,有32.7%的高校体育服务类毕业生选择文化、健身培训机构和娱乐业,有20.2%的学生选择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校(以下简称“中初教育单位”)的体育教育业,其余近50%的学生选择参与国家特岗计划、自主创业、西部计划以及参军、出国、升学等。从就业创业的地域来看,有不到50%的高校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就业创业,有40%的学生在县乡一级地区就业创业,有不到 12%的学生选择了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
2.2 体育服务类毕业生规模和性别结构情况
四川省2020届体育服务类毕业生总人数为8929人,其中男生占72.8%,女生占27.2%,男生占比较大,性别结构与2019届基本一致,如图1。2020届总人数较2019届增长了13.3%。
图1 2020届与2019届体育服务类毕业生性别结构
2.3 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率
2.3.1 毕业生就业创业率
四川省2020届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率为87%,多数毕业生已就业创业。但较2019届而言,就业创业率有所下滑。有13%的毕业生仍处于未就业创业的状态,如图2(图中“就业”为“就业创业”总称,下同)。
图2 2020届与2019届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率
2.3.2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率
四川省2020届体育服务类毕业生中,由于体育艺术和体育保健专业2020届毕业生均只有1人,不具备参考价值,因此排除这两个专业未计入统计。就业创业率较高的专业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98%)、体育艺术表演(98%)、体育保健与康复(96%),就业创业率较低的专业为体育教育(84%)、运动人体科学(82%)和体育经济与管理(73%),如图3。
图3 体育类各专业就业率对比情况
2.3.3 各学制毕业生就业创业率
四川省2020届体育服务类毕业生以四年制(68.5%)和三年制(29.9%)为主,存在少数两年制和五年制的毕业生,如图4。
图4 2020届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学制对比情况
相较于2019届,2020届新增五年制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其中五年制毕业生就业创业率高达95.2%,三年制(87.4%)和四年制(87.2%)毕业生就业创业率相近,两年制毕业生就业创业率最低为84.6%。由于五年制和两年制毕业生人数较少,因此就业创业率相较三年制和四年制毕业生而言不具备较强的稳定性,如图5。
图5 2020届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各学制就业率情况
2.3.4 各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率
四川省2020届体育服务类毕业生中,汉族占大多数(91%),少数民族占9%。其中汉族毕业生就业创业率(87.7%)略高于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率(81.6%)。
2.4 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流向
2.4.1 毕业生去向分布
根据数据显示,四川省2020届体育服务类学生毕业后以直接就业或创业为主(71.1%),选择升学、出国的毕业生占11.3%。在未就业创业人员中,求职意愿强烈的占12.4%,其他占5.2%,如图6。
图6 2020届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去向分布情况
2.4.2 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行业流向
四川省2020届体育服务类毕业生从事职业最多的行业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2.7%),以及教育行业(20.2%),如图7。
图7 2020届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行业情况
2.4.3 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单位流向
四川省2020届体育服务类毕业生主要就业创业的单位类型是民营企业(72.27%),其次就业于中初教育单位(15.01%),如图8。
图8 2020届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单位类型情况
2.4.4 不同性别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单位流向
四川省2020届体育服务类男、女毕业生就业创业单位流向基本一致,主要就业创业的单位类型是其他(民营)企业,比例分别为60.6%和53.2%,其次就业于中初教育单位比例分别为11.6%和13.8%,不存在因性别不同导致的就业创业流向的显著性差异,如图9、图10。
图9 2020届体育服务类毕业生男性就业创业单位类型情况
图10 2020届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女性就业创业单位类型情况
2.4.5 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地区流向
(1)毕业生在全国范围的就业创业地区流向
四川省2020届已就业创业的体育服务类毕业生中,有85.3%的毕业生在四川就业创业,其中有3.4%的毕业生在重庆就业创业,其余在四川省外。
(2)毕业生在四川省内的就业创业地区流向
四川省2020届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人员数量较大的城市为成都(56.1%)、绵阳(5%)和宜宾(5%)。
(3)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地与生源地流动现状
四川省2020届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者中,生源地为四川并在四川就业的比例为77%,表明不流动者占比较大,四川生源地的就业创业流动性较低。生源地为外省的学生选择在四川就业创业的比例也为77%,就业创业流动性较高,同时表明四川对于外省籍学生就业创业有较大的吸引力。
2.5 体育服务类师范与非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状况
四川省2020届体育服务类毕业生中,公费师范毕业生69名,普通师范毕业生2456名,非师范生6404名。其中公费师范生属于特殊性人才,就业创业率参考价值不高,普通师范生就业创业率为82.9%,非师范生就业创业率为88.8%,普通师范生的就业创业率相对偏低,表明近期教育行业的岗位已经趋于饱和。
普通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就业创业最多的行业均为其他企业、中初教育单位,但普通师范生在中初教育单位的就业创业比例明显高于非师范生,而非师范生在其他企业的就业创业率明显高于普通师范生,这表明师范生在中初教育单位的就业创业优势更加明显,如图11。
图11 2020届体育服务类师范与非师范毕业生就业创业单位概况
3 影响高校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因素分析
3.1 社会因素
一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因素。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7],政治体制优势更加凸显,政府职能更加精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得到进一步加强,深受体育服务类毕业生青睐的政府、学校、其他事业单位也处在优化提升的攻坚阶段,提供就业岗位的空间日趋减弱,这自然会对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产生影响。
二是社会认知的偏见。部分人对于体育服务类毕业生的刻板印象还存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错误认知,部分用人单位存在戴着“有色眼镜”选才用人的现象,宁可将岗位提供给其他普通高校的其他专业学生,也不太愿意提供给高校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对这个群体就业创业的影响在所难免。
三是体育发展的滞后。《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所倡导的全民健身运动的理念还没有深入到各地政府、社会和老百姓的头脑中,体育发展新格局目标与目前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之间差异较大[8],体育事业发展被重视的程度不够高,体育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这也会对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产生影响。
3.2 学校因素
一是高校全面扩招因素。进入21 世纪以来,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高校扩招的脚步越来越快,每年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9]。体育服务类专业招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性,导致了就业创业结构性的问题,给体育服务类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造成影响。
二是高校教育教学条件。面对节节攀升的招生人数,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显得有些滞后,各种体育场馆等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课教师和体育专业教师队伍保障、对精力充沛的体育服务类学生的全面管理、竞技队伍的训练与教学质量保证等一系列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全部有效解决,自然会影响到体育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对他们的就业创业造成影响。
三是就业创业指导因素[10]。面对严峻的就业创业形势,在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过程中,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不论是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还是学生毕业前的职业教育,以及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人才市场的对接,都显得更加重要。目前,相对更多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高校无论从人力还是财力的投入都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对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
3.3 学生自身因素
一是就业创业的观念。自我认识、自我定位是每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基础,客观的自我认识有助于形成准确的自我定位,对自我的认识决定着自身就业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对自我的定位决定着就业创业的单位属性和区域。由此可见,就业创业观念必然对就业创业的结果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是就业创业的素质。无论是专业素质,还是职业素质,乃至于创业素质,其高低自然决定着体育服务类毕业生的综合素养和就职能力。较高的专业素质决定了从事对口职业时能得心应手,良好的职业素质决定了对岗位工作的坚守,创业素质则影响着创业成败,这些显然都会对就业创业产生影响。
三是就业创业的意愿。不管是不是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在大学毕业之后,应该做出何种选择是很重要的,继续升学或出国留学、参军、就业工作、自主创业,这些意愿必然也会对就业创业造成影响。
4 提升高校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率的对策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11];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强调:“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这为高校做好体育服务类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基于对四川省部分相关高校体育服务类毕业生的调研,结合其就业创业实际,从政府、高校、毕业生及其家庭等角度提出以下提升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率的对策。
4.1 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制度建设,健全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
一是出台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根据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宏观调控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给予企业必要的财税、金融支持;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降低就业门槛,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对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推动放开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运用就业专项补助等资金,支持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等政策和制度的落地,促进就业岗位增加、创业带动就业[12]。
二是推进《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实施。在《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等目标[5],无疑会给体育服务类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带来巨大的空间。
三是拓展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技能。拓宽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使用范围,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强化体育服务类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13]。针对体育服务类毕业生的技能缺项、弱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根据体育服务类毕业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和就业创业的社会需求情况,拟订专门培训清单,目标精准、靶向清楚地组织实施培训工作,有力拓展体育服务类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4.2 加强专业建设,强化质量管理,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一是按需设置专业。高校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服务类人才同样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人才,需要着重探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的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体育服务类人才。因此,相关高校应该深入分析国家和社会需求,据此设置相关的专业并加强建设,以保证此类毕业生能更好地服务现代化建设。
二是全面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相关高校在培养体育服务类学生的过程中,应该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为首要任务,通过中华体育精神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学生的体育品质和体育道德修养,帮助学生增长包括但不限于体育服务类的知识和见识,充分强化学生的“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格局;同时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要针对其文化基础相对偏弱的状况,强化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是强化就业指导。高校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自然是在学得真本领后进入社会服务国家建设,所以从学生入学第一天起,就应该将积极正确的就业创业意识和观念融入他们的大学生涯全过程。高校除了应该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系统,还应该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课程的质量,通过几年分阶段的就业指导教育,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端正就业创业观念,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4.3 加强素养提升,强化就业意识,夯实毕业生就业创业基础
一是树立就业意识。劳动光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更是每一个家庭和新时代大学生的遵循。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就业是个人通过劳动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责任,也是自身和家庭幸福的源泉。每个大学生和家庭都应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二字,就业方能敬业,这既是国家对公民的要求,更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然。
二是端正就业观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校毕业生要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希望大家找准定位,踏踏实实实现人生理想”。体育服务类毕业生应将“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事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立为志向,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成就自己的事业[14]。
三是夯实就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勉励高校毕业生时指出:“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作为体育服务类专业学生,为实现就业服务社会、回报祖国的目标,自然应该练就一身真本事,做到理论基础要扎实,专业技能要突出,实践能力要强大,综合素养要更高,培养自身的发展型能力,强化自身的运动体验型能力,提升自身的职业实践型能力,不仅在所学专业领域能得心应手,在相关专业上也能触类旁通,如此方能以不变应万变,更好地实现就业创业。
5 结语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逐步纵深推进,体育服务类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矛盾会逐步减少,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重点关注市场需求和院校供给。举办相关专业的院校应该以专业及专业群为核心进行专业优化,人才培养目标紧贴市场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培养目标为中心展现专业和院校办学特色。体育服务类毕业生也应加强就业创业观念和技能培养,转变认识,共同促进专业发挥对产业、行业以及社会的赋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