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补水,大有讲究
2022-04-18内德
文/内德
运动过程中,我们的身体会消耗大量的糖分和水分,产生口渴之感。口渴是身体发出的一种紧急信号,意味着这时身体已经缺水1.5L 左右。喝水除了能补充我们因运动丢失掉的水分外,还起到两个关键的作用。
首先,水可以调节人体温度,平衡肌肉剧烈收缩后所产生的大量热量。其次,水还可以将营养物质和废弃物输入、输出细胞,“能载也能覆”,促进新陈代谢。不过,我们在运动补水时,需要避免陷入以下两大误区。
有专业人士认为,运动过程中的喝水不当会导致动作不协调、肌肉僵硬、心脏麻痹等问题。因此,运动补水绝不是简单的“渴了就喝”就能解决的。
误区1:冰水猛灌
在很多青春电影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烈日炎炎的夏日,在一场篮球比赛过后,大汗淋漓的男主角会收到女主角递来的一瓶冰水,然后男主角潇洒地畅饮冰水。这一举动虽然浪漫,但其实是错误的。剧烈运动后,会导致人体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体温上升,如果直接饮用冰水,会引起胃肠道快速收缩,容易产生痉挛,引发肚子闷痛和腹泻等情况。
误区2:一次性喝大量的水
2000 年,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医疗研究机构曾对当年参加休斯敦马拉松全程的5 082 名运动员进行了喝水研究。研究发现,有21 人在赛后出现了体内血液含水量过高,导致钠含量下降的现象。这是因为在运动过程中,伴随身体排汗,汗液中主要的钠含量会相应增加。如果运动后补充大量的水,会导致血液中钠离子含量变低,这一现象被称为“稀释性的低钠血症”,也叫水中毒。同时,血液稀释造成细胞内外液体浓度变化,容易出现脑细胞水肿,引发头晕、神志淡漠。如果一个平日里活跃的人,在运动饮水后出现对人爱答不理的情况,多半是补水过量造成的。
那么,如何在运动中科学饮水呢?需要牢记这两点原则:一是水温不能太烫,也不能太冰,常温即可,最好在20℃~22℃之间。二是补水需要“少量多次”。
1.运动前
运动前1 小时,补充不超过500ml 的水。这波水是负责打前站的“先锋军”,使身体内细胞达到最佳的水合状态,逐步适应水分充足的环境。同时,保证体内过量摄入的水可以有时间排出体外。
水合状态是一个平衡点,达不到则水不足,越过平衡线则有低钠血症风险。在运动前,尿液清澈是判断水合状态的最佳方式。
2.运动中
运动过程中,排汗和呼吸会损失大量水分,而当水分丢失超过体重的1%~2%时,就会处于缺水状态。直观来说,当一个人出汗到衣服都湿透的情况下,大概丢失了500~1 000ml的水。缺水会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肌肉到内脏都会向大脑传递“我不干了”的负面思想。
缺水状态下不宜一次性大量补水,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可每15~20min 补充100~150ml 水,维持水合状态。100~150ml 听起来很多,实际上也就是两大口水的量而已。
3.运动后
运动后的2 小时内,细胞处于“嗷嗷待水”的状态,及时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是必要的,但同样不能一次性大量补水。因为,运动后人体的各个脏器处于比较劳累的状态,突然大量补水会导致心脏负担明显加重,对很多脏器功能也会产生影响。运动结束后,宜补充500ml 左右的水,但需要适度、分次补充。
此外,参与高强度的运动,比如马拉松这类极限运动或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还需要适当饮用含有电解质的水,如含盐、含糖的,这样可以把人体丢失的盐分和糖分补充回来。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还应避免饮用有利尿作用的饮品,如咖啡、茶、苏打水等,都会加快尿液的排泄速度,造成体液加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