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能源资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2022-04-18

求知 2022年4期
关键词:能源安全储能煤炭

统筹推进能源安全与转型

近期俄乌冲突升级,对全球能源市场带来冲击,如何在新能源领域掌握更多先机,赢得更多优势是关系到我国未来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选项。一要抓紧部署新能源前沿技术研究。应依托能源领域优势企业布局设立一批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重点围绕氢能等新能源生产消费、多能互补技术、高效低成本储能、智能电网运行等领域,推动技术协同攻关,解决“卡脖子”难题,锻造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长板。二要加快构建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大力推进以沙漠、戈壁等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分布式新能源建设,对区域内现有煤电机组进行升级改造,使之为新能源发电提供调节支撑;支持新能源电力能建尽建、能并尽并、能发尽发,加快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三要完善能源转型制度供给。加快建设现代能源市场体系,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新能源领域集聚,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深化能源战略统筹和安全责任落实制度,把能源供应保障纳入考核机制,压实有关企业保供责任;完善国际协同发展合作机制,积极推动能源产能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格局下的能源安全;健全能源预测预警机制,有效化解和降低不可预测事件对国家能源安全的影响,牢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

(来源:2022年3月22日 《经济日报》)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这样建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对“十四五”时期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一是增强能源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约30亿千瓦。二是加强能源自主供给能力建设。着力增强能源供应能力;加快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能源应急安全保障能力。三是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能源消费侧看,着力推动形成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完善能耗“双控”与碳排放控制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实施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行动,实施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严格控制钢铁、化工、水泥等主要用煤行业煤炭消费,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能源供给侧看,考虑到非化石能源主要以电的形式利用,为了支撑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0%左右的目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十四五”期间提高5.8个百分点。

(来源:2022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调整能源结构 加快转型升级

2022年各地各部门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绿色发展动能更加强劲。一是加大力度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快制定出台相关规划、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二是非化石能源稳步发展。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清洁发电体系,水电、风电、光伏等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1亿千瓦。三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持续推进。2022年将科学推动煤电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制造“三改联动”,更好发挥煤电机组的支撑性、调节性作用。四是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加大力度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持续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五是绿色低碳项目建设提速。持续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六是产业发展“含绿量”不断增加。“绿色”“低碳”已成为各地规划发展的高频词。七是绿色低碳项目建设不断提速。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八是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正促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九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来源:2022年3月27日《人民日报》)

加快发展新型储能技术

当下,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为规避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导致国内能源消费成本上涨,亟需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的更大规模利用。近年来,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呈现迅猛发展态势,但其不确定性,会给电力供需平衡带来某些不稳定性。受制于资源环境禀赋,使得以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技术,将成为未来清洁能源更大规模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发力方向。一是重视规模化储能在系统中发挥的调节作用,抓紧推进电网侧储能电站的容量电价机制。二是在现有峰谷分时电价的基础上,设计新型储能参与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价格机制。三是制定面向新能源开发配置储能的激励机制,激发新型储能发展,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四是健全新型储能开发,建立涵盖新型储能基础通用、规划设计、设备试验、施工验收等领域的标准体系,制定新型储能安全相关标准及多元化应用技术标准。五是构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体系,激发新型储能的市场活力,丰富新型储能建设运营的商业模式。

(来源:2022年3月29日《经济日报》)

科学有序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统筹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篇大文章,科学有序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必须正确认识减碳与用煤的关系。其一,煤炭是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压舱石”,同时加快煤炭减量也是大方向。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煤炭自给率高,现实国情意味着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为此,实现“双碳”目标应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其二,不应简单地把煤与高污染直接画等号,通过洁净技术,黑色的煤也可以变“绿”。煤是高碳能源,当前产业升级仍有较大空间。其三,可再生能源和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不是简单替代关系,而应协同互补。目前,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均居世界首位,但其共同特点是具有波动性、间歇性,需其他相对稳定的电源与之配套,否则将对电网安全造成冲击。在协同推进能源供给安全和低碳转型中,煤炭有了新定位,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徑。为此,应推动煤炭清洁高效生产和洗选,抓好电力等主要用煤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大力加强散煤治理,加强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完善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迈上新台阶。

(来源:2022年3月29日《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朱 健

猜你喜欢

能源安全储能煤炭
有脸面的颜值
考虑用户优先级的云储能用电策略优化
储能: 碳中和下的新赛道
谈能源安全不能只看能源本身
红色警报——煤炭
能源安全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建模文献综述
电力系统中的能量储存技术
煤炭开采Ⅱ个股表现
LW36-126(W)/T型断路器储能超时复归问题改进方案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