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天津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2-04-18于明言

求知 2022年4期
关键词:产学研天津人才

于明言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作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大战略部署。天津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建强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推动政产学研深度协作,实现一批创新项目落地,加快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开展校企共育培养人才,构建起“创新强、产业兴、人才聚”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一、天津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发展实践

天津在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以后,不断推陈出新、大胆创新人才工作方式,進一步先行先试,通过政府搭台、学科联合、校企“联姻”的方式,打造“看得见摸得着” 的产业联盟。

1.天津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发展情况。天津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制度优势,建立市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金融机构等相关资源,围绕重点产业共建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天津先后成立了无人机和新材料、智能轨道交通、智能网联汽车、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互联网新经济、动力与电气、电子信息与大数据、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

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作为创新联合体,在推动高端项目落地、集聚创新要素、深化校地合作和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展现出了引领协同创新发展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目前,该联盟已聚合50家高校院所,联系1200家领军企业,邀请53位院士专家,汇聚2万多科研人员,成为天津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关键载体。

2.天津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制度创新。一是政产学研合作推动“五链”融合。天津确定了以“产才融合”发展为主线,将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打造成为政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聚合体。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将产业发展、创新创业与人才资源进行全面统筹,解决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互脱节、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相互脱节的现实发展难题,促进人才链、产业链、项目链、技术链、资本链“五链”融合。以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为载体,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完善海河产业基金、VC、PE等资金链赋能创新链、产业链,将创新链深度嵌入人才链、产业链,以政策链支持人才链、创新链。

二是强化多方“互动”打造人才高地。创新的核心在人才。天津依托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建设,强化以人才为核心的多主体互动,聚焦创新与创业,着力打造科学家队伍、企业家队伍、高级技工队伍等三支人才队伍,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构筑人才高地。强化联盟与产业企业的互动。推动相关产业上下游产业配套,促进企业相互联系和配套合作,形成“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圈”。强化联盟与科研院所的互动。通过建立“揭榜挂帅”制度,实现企业科技需求与高校科技供给的有效匹配和对接。通过联盟与科研院所互动共建,推动创新资源与产业融合发展,重塑人才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为人才创新搭建平台,确保科研技术成果落地应用。强化联盟与高校职校的互动。通过联盟与高校更加紧密的互动,打造人才共建共育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就业一体化模式,构筑“培养—就业—创新”的人才链。

三是提升服务效率优化营商环境。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推动提升企业办事服务效率,实现了“企业吹哨,服务马上到”。联合政务服务办、市场局、人社局等部门,共同设立职能部门联动性强、企业需求度高、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性政务服务工作站,旨在积极推进政务延伸、窗口前移。目前,服务工作站首批承接服务事项包括企业业务咨询、辅导网报、接件办理、证照发放等。通过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企业“共商、共建、共享”,及时满足企业发展诉求;通过汇集行业发展共性问题,共同破解行业共性痛点及难题。

二、天津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建设存在的问题

天津围绕“一基地三区”的城市功能定位,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互联网等重点产业领域,在建强人才创新创业联盟过程中,针对人才链、产业链、项目链、技术链、资本链建设,精准打出“组合拳”。但从天津建立第一家人才创新创业联盟至今,各联盟的建设尚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目前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如下三方面问题。

1.产业凝聚力还需要不断“加温”。由于设立时间短,现有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产业生态仍然不够完善,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企业数量不够多,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合作不够紧密,围绕人才创新创业联盟重点企业的相关配套企业不够充分,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以深圳为例,客户仅携带一张手机图纸,就可以在深圳华强北完成手机全部零件生产,并实现产品组装出厂,且在每个生产环节都可以找到近十家可供选择的企业。与深圳华强北商业区电子产业生态相比,天津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产业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联盟产业凝聚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2.辐射作用还需要持续“加力”。目前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主要以汇聚京津冀区域内部资源为重点,大多倾向于在区域内部开展相关活动,与发达国家和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先进地区之间的互动比较少。尚未探索出完善的跨国家、跨区域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有限。人才创新创业联盟较少“走出去”到欧美、以色列、日本等创新强国开展相关活动,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和辐射力仍需进一步增强。

3.发展机制还需要继续“完善”。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仍然缺乏以企业需求为研发导向、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科研机构,产学研综合体示范作用发挥不充分,产学研人才长效互通机制有待建立。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定制度中面向经济主战场的导向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内容在评价体系中所占分量不足,未充分体现创新价值和经济贡献,导致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方向与产业企业发展契合度较低。

三、建强天津人才创新创业联盟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下一步,天津应建强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推进产才融合发展。

1.不断增强联盟产业凝聚力。以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为纽带,通过产业链招商集聚更多数量的企业,不断完善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产业生态。完善高端科研平台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海河实验室为载体提升对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吸引力。依托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级实验室、高水平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企业等,吸引国内外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做强重点行业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建强自身创新创业平台和载体。

完善创新链分工协作机制。主动融入全球产业创新合作体系,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产业集群培育水平,构筑国际化交流网络。整合全球创新链上的各类资源要素,推进与全球创新主体合作,深度嵌入全球学术共同体、技术共同体和创新联盟等。鼓励联盟内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建立海外科技研发中心、离岸创新中心,与海外研发机构进行创新合作。

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创新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来源稳定、专业水平高、实践动手能力强、职业适应能力好的人才储备队伍。建立起一套企业全程参与、招聘招生同步、学习与岗位实践联动的合作模式。完善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建立课程与岗位对接的新型课程体系,构建分阶段分岗位的联盟、学校、企业多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2.加快提升联盟的辐射能力。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统筹利用国内国际的科技创新人才资源,提升创新创业水平,将更多全球智慧和资源为我所用。树立“知识共享”理念,在全球范围吸才引智。采用委托共享、外借共享、跨行业共享、购买共享、项目共享和候鸟共享等多种模式,使人才资源利用最大化。不断拓展海外人才引进渠道,通过在海外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国际性科技主题峰会,寻找发现国际创新人才,实现项目和人才团队同时引进。

提升天津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影响力,增加与海内外知名高校校友会的互动,与欧美、以色列等创新强国增进创新交流与合作。加强对高端创新人才的柔性化培养和使用,成立联盟高端人才培育专项基金,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扩大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内部人才在知识、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发挥人才共生效应。

以开放性思维推进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建设,实现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共建、成果共享、合作共赢。与国内先进地区加强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合作与互动,与深圳、上海、北京等创新资源丰富地区开展跨区域创新联盟、科技创新飞地等共建合作。主动对接深圳、上海、北京等国内先进地区的科技创新资源,理顺利益分配关系,营造良好交流合作氛围。

3.完善产学研同向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为企校联合实验室聚集地、科技创新成果发源地、高校学生企业实践基地、股权投资青睐之地。通过产学研综合体示范作用,不断完善产学研人才长效互通机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融合。

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评价体系。围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完善多元化、多层次人才职称评定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内容在职称评定中的比重,认可相关科技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为专业进行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提供上升通道,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人才科技创新工作与市场、企业需求同向而行。

完善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创新分工协作机制建设。政府引导各联盟不断完善创新合作伙伴选择机制、创新合作动力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资源共享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等。探讨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各创新主体嵌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業为主体、产业化为目的、高端科技平台为支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综合性创新生态体系。

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京津冀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路径研究”(TJYY19-01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朱 健

猜你喜欢

产学研天津人才
如果天津有“画”说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守护天津卫 “疫”线显担当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天津之旅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天津之眼》
毛遂自荐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