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学生适应问题的心理辅导案例报告
2022-04-18王瑶瑶
王瑶瑶
摘要:来访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巨变,产生焦虑、愤怒、逆反等症状,对正常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影响。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采用共情与陪伴、儿童画、家校沟通,帮助其重建与他人的积极关系,觉察内在的情绪状态,尝试理解和接纳新环境。引导智力障碍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与生活。
关键词:儿童画;家校沟通;积极关系;环境适应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2)11-0042-03
一、个案背景
(一)个案基本情况
来访学生S,男,12岁,智力障碍三级,某特殊学校中年段在读学生,由班主任带领来到心理辅导室。
来访学生身高一米五左右,体型适中,衣着整洁,见到教师主动问好,口齿清晰,说话内容正常,对环境有好奇心,不停询问心理教师辅导室的相关物品的用处。
S对自己的问题觉察和表达有限,由班主任对其情况进行说明:先前S在学校表现得很好,是班级的优等生,上课认真,积极回答问题,与同学相处良好,乐于助人。但近期出现烦躁、焦虑症状,情绪变得不稳定。上课时他拒绝回答问题,语气不好,对待教师态度叛逆。此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心思听讲,课间玩耍,不听指令,有时会朝同学发脾气,一碰到不合心意的事便开始大发脾气。
(二)家庭情况及重要生活事件
1.家庭主要成员
主要家庭成员包括爸爸和妈妈,父母均为轻度智力障碍。来访学生从小与外公外婆在舅舅家生活,为正常家庭。外公外婆对来访学生的照顾较好,由于智力缺陷,来访学生不被普通学校接收,由外公(一名退休教师)在家对其进行教育,直到特殊教育学校招生,才开始入校学习。开始上学、放学均由外公接送,与父母接触较少,现在改为父亲接送。
2.重要经历
来访学生在正常家庭中长大,家人之间关系积极,尤其是外公对其教导有方。虽然来访学生智力缺陷,但能与人进行正常沟通,具备良好的自理能力,认识常用汉字,能进行简单运算。
但前不久,由于家庭的某些原因,舅舅要求来访学生回到自己的家庭生活。外公考虑到两家人住得比较近,便将来访学生送回父母家。由于父母均为智力障碍,家庭的经济和生活状况不佳,家庭全部经济收入靠父亲打零工维持,母亲不工作。父母对孩子感情不深,关系淡薄,与舅舅家的生活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二、评估与分析
(一)来访学生的心理功能评估
自我方面:来访学生具备完整的自我概念,对事物有喜恶判断,对自己的家庭评价不满意,难以适应父母及新的生活环境。
关系方面:来访学生与外公建立了稳定积极的情感关系,但关系不稳定,与父母同住后,来访学生出现担心、焦虑、逆反等症状。由于父母的生活自理能力尚不如来访学生,难以照顾好来访学生,甚至需要来访学生承担做饭、洗衣等家务活。加之外公由于年纪大,接送来访学生的任务由父亲接管,与外公的联系中断。
适应方面:来访学生不满意现在的处境,企图通过叛逆、 发脾气、情绪不稳定等来获得外公的关注,重新回到原来生活的家庭。
认知方面:来访学生有轻度智力障碍,学习能力尚可,但自我觉察能力和情感体验差。
学习与娱乐方面:来访学生先前对待学习态度认真,上课能积极参与回答问题,无业余爱好。
(二)个案概念化
来访学生先前生活在一个家庭氛围积极的家,与他人(外公、外婆)建立了稳定的情感关系,生长环境和谐友爱,与自己父母相处时间较少,感情基础不牢。由于父母的能力尚不如他,一方面,来访学生对“新家”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意,环境的巨大变化让他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外公不再接送他上学,导致积极关系的缺失,加之父亲的接送让他觉得丢脸,没面子,来访学生越发觉得愤怒、厌恶及不满。
总的来说,来访学生的问题是由生活环境的变化导致的适应不良问题,由于其性质和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三、辅导目标
由于来访学生的特殊性,心理辅导传统的访谈法局限性大,难以对其有全面的了解。因此在辅导过程中采用家校沟通、儿童绘画等方式,帮助他缓解当下的情绪困扰,重建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
短期目标为改善来访学生由环境适应问题带来的焦虑、不安、失落。长期目标为通过共情、家校沟通、绘画表达等方式,帮助来访学生认识当前的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重新建立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尝试接纳新的家庭,适应现实生活,获得内心的踏实稳定。
四、辅导过程
第一次辅导,来访学生由班主任领到心理辅导室,他对周围的环境表现出好奇,不时询问物品是什么,有什么用处。心理教师对来访学生的问题一一做出回答,来访学生跟教师逐渐熟悉起来。当心理教师询问来访学生来辅导室的目的时,他的回答内容笼统,明显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和情绪觉察不够,因此在征得来访学生同意后,由班主任代为转述:来访学生最近情绪烦躁,会因一点小事就变得暴躁。大发脾气,老师多次劝说无果。老师让他完成作业,他不做作业还顶撞老师,整个人的状态与先前完全不一样。
来访学生认真听班主任描述自己的情况,不时纠正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当情况叙述完毕后,心理教师再次询问来访学生的内在感受,来访学生很难说出当下的情绪状态。绘画是儿童表达自己的重要途径,儿童画能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可以描绘出各种情感。考虑到来访学生很难用语言表达,便与来访学生商量,是否愿意通过绘画的形式來进行辅导,来访学生欣然接受。
第二次辅导中,辅导教师让来访学生画一画自己(自画像测验)。来访学生很愿意,接着便认真地挑选画笔开始作画,约花费25分钟。整幅作品色彩明净,非常温暖,人物细节的描绘与幼儿的绘画水平相当。
当要求来访学生解释这幅画时,来访学生说,这是一个男孩,他正在草地上散步,但不知道要去哪里。当询问如何让男孩的心情变好些时,来访学生不说话,陷入了沉默。等待了一会儿,来访学生说自己的心情很糟糕,回到父母身边后,他不开心。这次辅导后,建议他每天尝试与爸爸妈妈进行沟通练习,如每天请爸爸妈妈帮个小忙。此外,每天固定时间和外公通视频电话,与外公聊一聊学校的情况。最后,建议来访学生感到烦躁时多和教师沟通,做一些喜欢的事情以转移注意等。心理教师还与班主任沟通,多注意观察来访学生的情绪,不要强迫,允许他有不良情绪存在,接纳他的消极情绪,鼓励他多参与班级活动,与同学多交流。
第三次辅导中,来访学生的状态要好一些。这次来访学生画了一幅房树人(见图1),作品运用黄色、蓝色、绿色和少量的红色,色彩温暖。一个小人站在草坪上,房子在小人的右侧,房子没有门,只有一个圆洞般的窗户。值得注意的是,房子下面有轮子,来访学生解释说,这样他就可以想去哪就去哪,来访学生说不需要门,可以钻进去。这幅画体现了来访学生现在的问题,有轮子的房子可能传达了他心中“家”的概念:家是变化的,他无法理解为什么不能住在原来的那个家;房子没有门,说明他缺乏安全感,需要一个温暖的地方保护好自己。
心理教师着重与来访学生讨论搬家这件事,让来访学生说一说对这件事的感受,并帮助他命名这些感受,同时也梳理当前他对母亲、父亲和外公的感受。来访学生对见不到外公感觉很难过、焦虑,就想故意捣蛋,让外公再回到身边。对父母的感情既有无奈又有嫌弃,父母对他照顾不周让他很生气。这次辅导后,建议他尝试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向父母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期望。在辅导室,教师与来访学生进行了沟通练习。
一段时间后,心理教师与来访学生的班主任进行沟通,发现来访学生的问题已有好转,每天都和外公通电话,聊聊当下的心情状态;与父母相处时,来访学生尝试表达自己的需求,尝试理解和接纳父母。
五、讨论与总结
本案例中的來访学生由于智力缺陷,自我情绪觉察能力差,很难认识和说清自己的问题和感受,因此采用儿童画的方式帮助来访学生认识自己的内在感受。另外,借助家校沟通的方式,让来访学生的重要他人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帮助他适应新的环境。针对该辅导,心理教师认为,针对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辅导应该做到以下三方面:
一是做好家校沟通。孩子的心理“生病”了,往往意味着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失调。由于智力障碍儿童的特殊性,这时需要动用学校的力量,深入了解家庭的问题出在哪里。
二是积极关系对心理成长的重要性。来访学生从原本关系积极的家庭氛围成长起来,再回到智障父母身边生活,出现适应不良是正常的,关键是重建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帮助他适应和接纳现在的环境。可见积极关系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孩子的状态是整个家庭状态的体现,缺乏与他人稳定的积极关系,孩子碰到困难时就会感到资源匮乏,便会通过情绪行为问题表现出来。因此帮助孩子构建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是塑造良好人格品质的重要方式。
三是心理辅导方式的选择。传统的访谈法很难适合智障儿童,儿童画作为反映儿童内在世界和情感的方式,既是儿童对现实世界的表征,同时也是对其内在需求的满足,它能反映儿童与其周围人事物的关系,有利于儿童内在消极情绪的表达和宣泄。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