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野渡无人舟自横”演绎而来

2022-04-18陈冠明

博览群书 2022年4期
关键词:韦应物巴东寇准

陈冠明

滁州城西郊里许有一条小水流,唐代称为“西涧”。盛中唐之交,山水诗人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有《滁州西涧》一绝: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其中“野渡无人舟自横”为千古传诵的“秀句”。

“涧”是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诗经·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涧之中。”毛传:“山夹水曰涧。”由于处在山间,体量又比较小,如果来水较小或改道,难免湮塞、干涸。北宋中叶,“西涧”已经湮塞。《明一统志》卷十八《滁州·山川》:“西涧,在城西,俗名乌土河。”《光绪滁州志》卷一《舆地志》之四《山川·水》载:

小沙河……又东,合金家桥下之水,为乌兔河,有桥曰乌兔桥。又东,入上水关。以在州之西,又名曰西涧。唐韦应物《滁州西涧》诗,即指此。上有野渡桥,即取诗意也。

山形依旧,水道恒新,山还是那座山,水已经不是那道水。江、河、溪、涧,体量大小不同,《明一统志》《光绪滁州志》等,涧、河混一,已经错误;但其显示的地望、方位,大致不差。现在滁州市城区西部、城西水库东面,有一条南北贯通环水库街道:西涧北路、西涧中路、西涧南路。这是一条数十里长街,西涧路太长,西涧北路与西涧南路应该与韦应物所说的“西涧”没有关系。既然说是“城西”,西涧北路与西涧南路周边早先都不是“城”。依照历代地志与民间的说法,韦应物《滁州西涧》的“西涧”地望、方位,应该在现在的滁州市第三中学北面上水关附近,与西涧中路不远。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参与“庆历新政”失败,贬知滁州。到任后,游览观赏,写了《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还特地考察寻迹西涧,到离任时也没有找到,就认为西涧本来就子虚乌有,是韦应物为了写出佳句而假托的。欧阳修《居士外集》卷二三《书韦应物〈西涧〉诗后》说:

右唐韦应物《滁州西涧》诗,今州城之西乃是丰山,无所谓西涧者。独城之北有一涧,水极浅,遇夏潦涨溢,但为州人之患,其水亦不胜舟,又江潮不至。此岂诗家务作佳句,而实无此耶?然当时偶不以图经考正,恐在州界中也。闻左司郭员外新授滁阳,欲以此事问之。

欧阳修作为重要文学家、历史学家,“题跋”文体的始创者,所说大多精当独到,唯此篇题跋,似通篇错谬。“城之北有一涧”,与城西的“西涧”风马牛不相及;“诗家务作佳句,而实无此”尤为谬说,韦应物多首“西涧”诗,斑斑可考;“左司郭员外新授滁阳”,是指三司盐铁副使、左司郎中郭申锡“降知滁州”,时在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五月十三日。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七、《宋会要辑稿搞·职官六五》之一七。距离庆历八年欧阳修离开滁州,已经整整十年;关于“无所谓西涧者”,我们有《唐韦应物〈滁州西涧〉“西涧”的地望方位考察》一文有详细辩证;关于“江潮不至”,我们有《唐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辩证》一文。

以上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滁州“西涧”的背景、沿革、地望、方位,作一个大致的交代。

诗人的杰出“秀句”,如同春日阳光,灿烂四射,无处不在,随处沐浴。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及其“野渡无人舟自横”,就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韦应物是著名山水诗人,同一时期,无人比并,故上伸可与晋宋陶渊明连称“陶韦”,下延则与稍后柳宗元连称“韦柳”。而并立的“连称”,本身就是对于卓越人物的一种认定;而“上伸”“下延”的“连称”较为罕见,是一种额外的认定。这也是其山水诗“影响力”的一种体现。

韦应物的生命后期,流连于长江中下游,连任州郡长官,历滁州、江州刺史,入为左司郎中,又出为苏州刺史。故其诗集依照终官为称的惯例,称《韦苏州集》,至明嘉靖戊申(1548),江州刊陶渊明、韦应物集,书名及序改为《韦江州集》,而目錄与正文则标为《韦刺史集》。“刺史”已经包括滁州,但如果可以从创作力、“影响力”来衡量,最适宜的书名应该是《韦滁州集》。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四月,韦应物自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韦刺史集》卷四有《自尚书郎出为滁州刺史》诗,卷二有《将往滁城恋新竹简崔都水示端》。“新竹”正是四月物候。次年十月,藩镇姚令言、朱泚叛乱,攻陷京师,德宗皇帝出逃。兴元元年(784)六月,姚、朱相继平定、被杀,但叛乱依然此起彼伏。这年冬季,韦应物罢滁州守。卷五《答重阳僴奴二甥》:“一朝忝兰省,三载居远藩。”前后正是三个年头。因为动乱,出于安全考虑,加之囊中羞涩,缺乏盘缠,权衡之下,韦应物选择留居滁州。卷三《岁日寄京师诸季端武等》:“昨日罢符竹,家贫遂留连。”于此亦可见韦应物为官之清廉。

韦应物选择留居的地点就在西涧岸边。在职期间,他曾经巡视过,游览过,有山有水,环境优美。《韦刺史集》卷七《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饮犊西涧”是野望所及。卷六《乘月过西郊渡》:

远山含紫氛,春野霭云暮。

值此归时月,留连西涧渡。

“西涧渡”在滁城西郊,故称“西郊渡”。月夜游览西涧渡,没有想到是如此的美,如此地难忘。诗人兴起,决定第二夜再游。卷七《再游西郊渡》:

水曲一追游,游人重怀恋。

婵娟昨夜月,还向波中见。

惊禽栖不定,流芳寒未遍,

携手更何时,伫看花似霰。

据颔联,可知还是在月夜。“花似霰”是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照花林皆似霰”。二诗可能是建中四年春夜游览时所作。孟郊《婵娟篇》:“月婵娟,真可怜。”两次月夜西涧之游,给韦应物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所以,卸任留居时,毫不犹豫选择了少了喧闹尘嚣的西涧。

韦应物的房舍北窗临水,能够见到碧波粼粼的西涧。《韦刺史集》卷三有《西涧即事示卢陟》:

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

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

永日无余事,山中伐木声。

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缨。

“寝扉”,《诗经·豳风·七月》毛传所说的“北出牖”,也就是北窗。没有了政务的烦扰,显得闲适忘情。陶渊明“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此时的韦应物,暂且忘却了所有的烦恼,简直成了第二个“羲皇上人”。

韦应物在西涧岸边移植柳树。《韦刺史集》卷八《西涧种柳》:

宰邑乖所愿,黾勉愧昔人。

聊将休暇日,种柳西涧滨。

置锸息微倦,临流睇归云。

封壤自人力,生条在阳春。

成阴岂自取,为茂属他辰。

延咏留佳赏,山水变夕曛。

“宰邑”是作县令。故众多注家都根据“宰邑”二字,将此诗系年于大历十四年(779)春鄠县令任作。其实,这“宰邑”是用典,是指韦应物在官场、在诗界的偶像“五柳先生”陶渊明。《陶渊明集》卷六《五柳先生传》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韦应物种柳,也是有意识地想成为第二个“五柳先生”。元张养浩《云庄张文忠公休居自适小乐府·折桂令》:

柴门外春风五柳,竹篱边野水孤舟。绿蚁新篘,瓦钵磁瓯,直共青山,醉倒方休。

这是留居在滁州西涧韦应物的最好写照。

以上展示韦应物的创作环境与创作心态,意在表明韦应物创作心态的本真。韦应物是一位本真的山水诗人,没有将各种烦扰心绪带到创作过程,其诗呈现的山水胜景,没有讽喻,没有比兴,没有寄托。

韦应物“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给后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首先,就是北宋寇准对于“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衍化。

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

寇莱公诗,才思融远。年十九进士及第,初知巴东县,有诗云:“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寇莱公”是莱国公寇准,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宋文鉴》卷二二辑寇准《春日登楼怀归》: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衍化“野渡无人舟自横”而来,而稍变其意。登楼望中所见,毫无斧凿痕迹。此诗一出,反响极大,当时称为“寇巴东”。甚至认为“以公辅自期”,“人谓其有宰相器”,“可以决其大用”。

“寇巴东”见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寇莱公诗有唐人风格》:

寇莱公诗“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之句,深入唐人风格。初,授归州巴东令,人皆以“寇巴东”呼之,以比前赵渭南、韦苏州之类。然富贵之时,所作诗皆凄楚愁怨,尝为《江南春》二绝,云:……余尝谓深于诗者,尽欲慕骚人清悲怨感以主其格,语意清切,脱洒孤迈,则不无殊。不知清极则志飘,感深则气谢。

又见宋高文虎《蓼花洲闲录》、宋委心子《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十四《谶兆门下·寇公晚窜》、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四四《宋·寇准》等。

“寇巴东”之后,“以公辅自期”,“人谓其有宰相器”,“可以决其大用”等说法盛起,都见诸宋人载籍,众口一词。

曾巩《隆平集》卷四《宰臣·寇准传》曰:

准补巴东令,五年不得代。……巴东有秋风亭,准析韦应物一言为二句云:“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识者知其必大用。后因言事,太宗深器之。

又见王称《东都事略》卷四一《寇准传》、曾慥《类说》卷二引《名臣传·寇准》、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九《别集类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四《寇准莱国忠愍公》、王十朋《梅溪后集》卷二六《寇忠愍公巴东祠记》(世界书局《影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第395册P551)、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续集卷二七等所说略同。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八说:

寇忠愍少知巴东县,有“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之句,固以公辅自期矣,奈何时未有知者。东坡《巴东访莱公遗迹诗》云:“江山养豪俊,礼数困英雄。执版迎官长,趋尘拜下风。当年谁刺史,应未识三公。”公以瓌奇忠谅之才,而当路者只以常辈遇之,信乎知人之难也。李太白《梁甫吟》云:“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盖谓此也。

“忠愍”是寇准谥号。

对于《湘山野录》的说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二《集部五·别集类五》《寇忠愍公诗集》提要完全持否定态度:

准以风节著于时,其诗乃含思凄婉,绰有晚唐之致。然骨韵特高,终非凡艳所可比,惟《湘山野录》尝称其《江南春》二首,及“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二句,以为深入唐格,则殊不然。《江南春》體近填词,不止秦观之《小石调》。“野渡无人舟自横”本韦应物《西磵绝句》,准点窜一二字,改为一联,殆类生吞活剥,尤不为工。准诗自佳,此二句实非其佳处,未足据为定论也。

寇准衍化韦应物两句诗,就被认定为“以公辅自期”,后人以为不免过誉。宋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二说:

莱公诗“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人谓其有宰相器。然韦应物亦有“野水无人舟自横”之句,岂亦便可拟其为宰相耶??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说:“葛公谓其以公辅自期,强作解矣。”

韦应物与寇准二人,时代不同,出身不同,才能不同,没有可比性。但从众人的评骘轩轾之中,总体来说,可以见出二诗都能得到认可。自宋代之后,其“野渡无人舟自横”与“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的“秀句”影响力,分道驰骛,相向而行,各出精粹,两相臻美。当然,作为原创者,韦应物影响力更大,我们另有《唐诗人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秀句影响力》一文专门论述。

南宋中兴诗人陆游对寇准推崇备至。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十月,陆游入蜀,溯长江而上,途经归州巴东县,拜谒寇准祠堂。陆游《入蜀記》卷六日记:

[乾道六年十月]二十一日。舟中望石门关,仅通一人行,天下至险也。晚泊巴东县。江山雄丽,大胜秭归。但井邑极于萧条,邑中才百余户,自令廨而下,皆茅茨,了无片瓦。……谒寇莱公祠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是日重阴微雪,天气飂飘。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遂登双柏堂、白云亭。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

拜谒之后,作诗二首。《剑南诗稿》卷二《秋风亭拜寇莱公遗像》二首之二说:

豪杰何心后世名,材高遇事即峥嵘。

巴东诗句澶州策,信手拈来尽可惊。

“澶州策”是指寇准渡过黄河到达澶州北城抗辽之策;“巴东诗句”就是衍化韦应物诗句而来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时隔多年之后,陆游《渭南文集》卷二八《跋〈巴东集〉》又说:

余自乾道庚寅人蜀,至淳熙戊戌东归。九年间,两过巴东,登秋风、白云二亭,观莱公手植桧,未尝不怅然流涕,恨古人之不可作也。又十有七年,庆元丙辰六月二十四日山阴陆游书,时年七十二。(宋陆游《渭南文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5册P2253)

从乾道庚寅(1170)到淳熙戊戌(1178),又到庆元丙辰(1196),前后二十七年,可谓念念不忘。

陆游所评的“信手拈来”,是佛教灯录常用语。宋智昭《人天眼目》卷二《临济宗续》:“从来大道无拘束,信手拈来百事全”,“信手拈来草,无可无不可”。(宋智昭编撰、尚之煜释读《人天眼目释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P91-92)宋普济《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天童觉禅师法嗣·石门法真禅师》、卷十九《太平懃禅师法嗣·何山守珣禅师》皆有“入荒田不楝,信手拈来草”之语。用手指捏来,随手不费力之意。后用来衬托人物的不凡形象。《苏轼诗集》卷二二《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五首》之三:“前身子美只君是,信手拈得俱天成。”陆游当然认为寇准是不凡的人物,治国、作诗“尽可惊”。

宋何汶《竹庄诗话》卷二三《警句上》,列有寇准“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三《宋朝警句·五言》第一联警句就是寇准警句。寇准在宋代声名极高,而韦应物,依照宋王十朋《梅溪后集》卷二六《寇忠愍公巴东祠记》所说:“应物虽能道是语,而官止郡刺史,不见于施设,殆不过为诗人之诗而已。”不说诗如何,直接比起官职大小来了。难怪在宋代,“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后来居上,其声价要远超原创“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秀句”转移到了寇准身上。如宋王质《雪山集》卷八《与虞宣机书》:

某于恩门,委身投诚,如须弥山,永无退转;如恒河沙,永无穷竭。于是恩门于某,未知肯与一指头禅三顿棒法否?若谓果然,则“野水无人渡,孤舟空自横”,又未知其说也。

谈论禅宗,直接以寇准诗作比。还有引用“野水无人渡”一句的。如:宋张侃《张氏拙轩集》卷四《大龙寺荆公诗石》:

宰邑归来便老成,岂知诗句是心声。

细看野水无人渡,终胜蟠龙守此清。

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二八《寄题汪称隐海阳船亭》:

不慕蓬莱岛,不求楚江萍。

野水无人渡,何时一扬舲?

明乌斯道《春草斋集》卷三《病中怀刘庸道》:

乾坤憎病客,风雨暗孤城。

野水无人渡,林乌落地鸣。

明魏浚《易义古象通》卷八《兑下巽上中孚》将此句用来解释《周易》:

舟虚与虚舟不同。虚舟,“野

水无人渡”之舟也;舟虚,是操柁

有人。其中许多虚地,可容多众。

更多的是将两句各取前两个字,合成“野渡孤舟”。书证很多。如:宋王质《雪山集》卷十四《余过荆州张安国已请祠先行》:

心事何曾吐一分,鼓严早已报三声。

元戎十乘公先启,野渡孤舟我自横。

宋孙应时《烛湖集》卷二十《巴东秋风亭怀寇公》之一:

秋风亭上思悠哉,想见鸣琴日日来。

野水孤舟故如昨,为公长啸一徘徊。

宋李曾伯《可斋杂稿》卷三一《水龙吟·甲午寿尤制使》词:

几年野渡孤舟,萧然袖此经纶手。

归来廊庙,从容进退,祖风犹有。

元蒲道源《闲居丛稿》卷七《题杜敬叔广微子画山水图》:

野水孤舟惨澹中,无声诗里见元功。

却因今日广微子,还忆向来忠愍公。

元谢应芳《龟巢稿》卷十七《长洲刘衡来云无锡徐伯枢县丞重过衍庆院有诗题壁予乃次韵叙别并寄题胶山幽居各一首》之一:

长洲茂苑多年别,野水孤舟到处移。

重掬清流弄明月,秋风禅榻鬓丝垂。

明蓝智《蓝涧集》卷四《三月晦日追饯镏典籖舟发不及见赋诗代简》:杖藜柳外竢鸣珂,如此青春奈别何。野水孤舟行客远,澹烟疏雨落花多。

明李东阳《怀麓堂集》卷五五《寄方石二首用所寄韵》之二:

青松万木风霜老,野渡孤舟岁月闲。

圣主分明知姓字,未应巢许得同班。

明程敏政《篁墩文集》卷八一《送张辉贡士还石埭》:

春满都亭不作寒,旧京南望路漫漫。

青云长铗歌声壮,野水孤舟别意难。

明杨爵《杨忠介集》附录卷五龚湜《和斛山韵》:

箪瓢陋巷同谁乐?野水孤舟尽日闲。

海内生民多困病,应须膏泽下尘寰。

《御选明诗》卷五六张治《放舟》:

野水孤舟动,春帆江色开。

烟花迎缆出,沙鸟傍人来。

还有直接以“野渡孤舟”作诗题。如《御选宋诗》卷三四梁栋《野水孤舟》: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舟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影响所及,到了元杂剧。既有“野水无人渡”,如:元范子安《竹叶舟》杂剧第一折:

休猜做野水无人渡,你本待挟三策做公孙应举;眼见的不及第,学渊明归去。怎知道这两桩儿都则是一梦华胥。

元李寿卿《伍员吹箫》杂剧第二折:

从今后半瓶浊酒有谁沽。抛下这一江野水无人渡。芳草洲。垂杨路。无人攀话。闲杀樵夫。

元郑廷玉《楚昭公》杂剧第三折:眼前面翻滚滚野水无人渡,不得已央及你个渔父。也有“野水孤舟”,如:元张养浩《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折桂令》:

柴门外春风五柳,竹篱边野水孤舟。绿蚁新篘,瓦钵磁瓯,直共青山,醉倒方休。

勾栏瓦舍之中,无论演员、听众,都不会知道“野水无人渡”来自哪里,更不可能知道与“野渡无人舟自横”有什么关系。但有一點倒是可以肯定,就是都知道“野水无人渡”是代表荒凉冷落好句子。这样就传播开来,越传越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与画是一对重要的文化因子,密不可分。“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属意精切,写景如画,北宋翰林图画院曾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考题,选拔人才。宋徽宗书画兼擅,为了兴起画学,将画学生并入翰林图画局,于大观四年(1110),选拔博士。徽宗皇帝亲自组织考试,亲自命题。凭宋徽宗的画艺,宋子房之入选,是意料之中之事。宋子房,是苏轼故交宋迪侄子,画家。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苏轼就已经称宋子房的画是“真士人画”,吹拂之至。“士人画”这一概念最早由苏轼提出。到了大观四年,已经过了二十二年,其技巧应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宋子房《野水无人渡》之意在于并非船中无人,而是路上无人,船工吹笛,可见寂寞之甚。作为选拔考试,需要的是创新人才,善于独立思考,别出心裁。宋子房善于思考,取得了成功。有关画史图籍,有《野渡孤舟》收藏的著录,而且真是宋徽宗时期的。

与古代流行寇准“野渡孤舟”不同,现代流传画作,都是表现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或“野渡无人”的主题。早年有丰子恺漫画《野渡无人舟自横》,有宋子房风格,随意发挥,没有考虑《滁州西涧》诗意。真正的诗意图,应该顾及全诗,能够全面领会作者的创作环境、意图、涵蕴等等。不仅仅顾及“横”,更重要的是顾及“急”。下图能够重现场景,有在场感。背景依据《西涧种柳》有柳树,不仅还原历史真实,斜飞的柳条,正是“急”的体现。人们对作品理解的千差万别,决定了以对诗歌理解为根本的诗意图千变万化。

(作者系鲁东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

猜你喜欢

韦应物巴东寇准
“溜须”典故的来历
夕次盱眙县
“眼中钉”的由来
多姿多彩的树木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往事
背后说人“好话”的王旦
撒尔嗬与梯玛文化的关系探究
巴东亮起来了
滁州西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