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师范生科普技能培养策略研究

2022-04-17陈海俊赵冠华史淑惠陈建奇张晓辉

邯郸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科普知识科普活动师范生

陈海俊,赵冠华,史淑惠,陈建奇,张晓辉

(邯郸学院 a.科研处;b.数理学院;c.机电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教育部、中国科协《充分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都明确了高校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1]。《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 年)》中有五个“提升行动”,第一个就是“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要求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出的青少年群体要具备科学家潜质,这批青少年群体是建设科技强国的人才基础[2]。今天的师范生,是明天教育的实施者。培养师范生科普技能,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是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保障,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障。

一、地方高校师范生科普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参与科普工作是高校师生的社会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指出,鼓励各级院校开展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为目的的科普活动;鼓励科技工作者和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鼓励科研院所、高校机构在允许情况下向公众开放实验室、展厅、天文台等科研场所,举办科普讲座,提供咨询活动。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培养科普能力更是一项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满足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国家与地方政府付出很大代价,反馈社会是高校的办学定位之一。在校师范生在接受了一定知识后,不能局限于作科普知识的接受者,还应该成为科普知识的传播者。为了该目标的达成,通过开放实验室、科技活动月、科普实验设计等形式鼓励高校师生积极参与到科普活动中。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校要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3]。而科普可以激发青少年心中的科学热情,同时还与学业相关,是一项大多数中小学学生愿意参与的课外拓展活动。所以要发挥高校师生在科普中的作用,满足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的要求。

满足师范生能力培养要求。科普活动与其他教学活动相同之处就是需要将专业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应该包含在教学技能训练之中。师范生在活动中承担实施者的角色,那么作为实施者就需要选择与设计科普活动内容、参与讲解科普知识等。科普内容的选择需要实施者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基础,而在科普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又锻炼了教学实践能力。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能不断促进师范生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也能锻炼教学实践能力,从而提升整体的专业能力。科普活动可以看成是一门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补充,在师范生的培养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地方高校师范生专业理论基础、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基本具备参与科普所需的知识基础,若经过短期培训,加强对于科普的认识,提高科普能力,他们可以很快成为优秀的科普工作者。因此,培养地方高校师范生科普技能将更能有效促进科普工作的开展和提高地方社会科普水平。

二、地方高校师范生科普技能现状分析

(一)理论与实验脱节,实践技能差

目前各高校师范生培养方案中制定的课程体系偏重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训练的课程与课时不足,学生获得的学科知识较为扎实,实践技能训练不够[4]。以物理学师范专业为例,专业课有力热学、电磁学、光学、量子力学等,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比较全面,从知识层面上来说完全能够胜任教学和科普工作,但是在技能方面存在较大欠缺,首先表现为理论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的能力不够;其次实验操作能力差,设计实验能力更差;即便是能操作实验,也不能完整地表达出实验的原理、过程与结论。而做科普活动,经常需要设计实验,将科学原理展现出来,用语言表达出来。“双减”实施以来,各中小学都面临科普人才不足问题,所以我们今天培养的师范生,不仅要掌握三字一画等教学基本技能,也要训练科普能力,为将来到工作岗位做好准备,也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打好基础。

(二)缺乏综合训练,科普形式不够丰富

科普是一项综合能力的活动,对于掌握了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生来说,缺乏综合训练。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传统科普方式主要包括出版科普读物、海报宣传、科普讲座、科技小组活动等已经不满足社会需要了,出现了互联网科普出版、科普推文、线上线下科普联动等新方式,所以参与科普活动的师范生,还需要学习传媒技术,比如学会应用短视频网站,拍摄科普微视频,学会建立公众号,编辑和发布推文,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优势推广科普知识。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知识传播途径都发生巨大改变,青少年是最先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群体。科普工作者要积极学习和使用新技术,主动变革科普内容和形式,积极探索新媒体的优势,这样可以更好的推广科普知识[5]。

(三)思想上不重视,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

作为科普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与组织者的高校,作为科普受众的学生和公众,对科普工作都不够重视。传统观念认为高校的紧迫任务是教育、教学和科研,并且科普工作不会给高校教师带来职称、职务、评优方面的好处,还会占用很大精力,影响到自己的教学、科研任务;对学生来说也没什么好处,占用时间和精力,课程考试、入党评优时也不是加分项,所以长期以来,高校普遍缺乏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学生也缺乏热情。即便是偶尔有个科普任务,也是贴几张海报,放几段宣传片敷衍了事,更不用说积极探索新的科普资源,为公众提供知识和技术。

三、地方高校师范生科普技能培养策略

(一)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是参与科普活动的基础

在地方高校,每个专业学生的学业任务都是繁重的,基本上没时间专门开设科普类课程,但是掌握了专业课程知识的学生是可以参与科普活动的。科普就是指利用各种方法、手段和途径,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出去,让普通群众也能接受,从而达到推广科学技术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目的。师范生作为未来的老师,其自身科学素养和科普能力直接影响今后教学中对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所以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科普能力也应该作为师范生技能训练的一项。

首先,师范生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这是参与科普活动的基础;其次,综合概括的能力,也就是能根据受众的不同,将知识既能准确又能使人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的能力;互联网时代,科普活动的参与者需要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理工科学生还要有实验设计操作能力。根据选择的科普内容,制作所需要的器材,进行科普知识的讲解,才是一项完整的科普活动过程。

(二)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在过程中不断提高科普能力

目前各高校都有一些科普活动社团,也有教师参与科普活动。拥有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学生,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参与进来,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科普能力。通过参加活动,能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之外的能力;另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成组或者挂靠社团,依靠团体的组织和运作能力,参与到科普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设计,科普实验设计、科普知识讲解等项目[6]。2020 年河北省进行了以“科技助冀,科普惠冀”为主题的首届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活动,共有73 组参赛队伍参赛,根据专家评委对参加初选队伍的视频进行现场打分,最终共有32 支队伍进入决赛。我校物理学专业和生物学专业学生展演的《神奇的全反射》《无谣餐馆》就是在已学过专业知识基础上,在老师帮助下,设计实验、做音像视频、选服装道具,把科学原理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参赛,学生的科普能力得到很大提高。2021 年师生参与的热情更是高涨,更有多支队伍参赛,更是取得不错的成绩。

(三)服务社会,增加锻炼机会

教育部、中国科协:充分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指出,引进科普资源到校开展课后服务、组织学生到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发挥科协组织在规范校外培训中的作用等助力“双减”的举措,在这些措施中,高校师范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发挥作用。青少年是培育科学思维的最好阶段。我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发现偶尔有同事带孩子进入实验室,孩子们对实验非常感兴趣,问这问那的。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累积还不够,很难给他们讲明白。针对青少年好奇心强的特点,一定要创新科普方式,增加科普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青少年主动了解科学、爱上科学。航天员王亚平的两次太空授课,质量测量、单摆运动、失重体验、陀螺运动、制作水膜吸引了无数目光。科普激发了无数青少年心中的科学热情。然而,科普仍然任重道远,其中一个瓶颈就是人才短缺。当前,我国的中小学开设了科学课程,但是一般都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科学课程授课老师,而科班出身的专业老师仍较少。高校学生的参与,既解决了科普教师短缺问题,同时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很大裨益。

四、地方高校师范生参加科普活动的原则

(一)组织的科普活动与学科相关联,保证科学性。

科普活动的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知识的科学性[7]。所谓科学性,就是传达给受众的科学知识、科学实验必须是成熟的、准确的,不能出现错误,否则会误人子弟。只有在保证了科普活动正确的科学性之后,才能再加入其他元素。例如,有学生看到一个故事,爱因斯坦这样“普及”他的相对论:“一个人坐在火炉旁五分钟,他感觉象过了一个小时;一个男人与他喜欢的姑娘聊天,一个小时,他感觉过了五分钟,所以说时间是相对的。”如果学生也这样给公众介绍相对论,那就错了。科学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科普知识严谨、准确是首要原则。因此,科学性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科普活动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组织的科普活动形式多样,保证趣味性。

科普知识要有趣,很多时候设计实验,演示现象,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将理论变得喜闻乐见,就会吸引公众接受[8]。科普活动的受众不同,活动形式不同,但是有趣却是大家都喜闻乐见的。中小学学生或是更低龄的儿童,正是好奇心强的年龄阶段,为了抓住他们的好奇心,在设计科普活动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就是活动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设计的小实验、小场景或者小故事,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感受到科学带给人类的乐趣和帮助,使他们在欢乐中获取的知识可以与书本上的知识相结合,这样更利于他们理解、接受知识。在科普月活动中,我们学生设计的演示电磁感应现象的动力小火车、演示光的全反射现象的潜望镜等,中小学生都看得饶有兴趣、跃跃欲试。

(三)组织的科普活动要与生产生活相联系,保证效益性。

科普知识要有用,推广的知识和技能与生产生活实际能联系起来,公众就会乐于学习和接受。每次一到流行病或者天灾的时候,各种传言都会风起云涌,比如“非典”时传闻板蓝根有效,大家都去抢板蓝根,导致一包板蓝根比平时贵几十倍;当时还传闻醋能消毒,不少人去抢醋烧醋;日本地震的时候又说盐会受到核污染,以后吃盐困难了,那两天全国都在排队抢盐,甚至一箱一箱往家搬;“新冠”爆发了,又出现了抢双黄连、藿香正气丸情况,这都是群众科普知识缺乏的表现。科普活动应该针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是典型事例进行实施。当今社会生活越来越科学化,科普活动离不开生活,如果科普活动的内容与生活相脱节,就显得空洞而没有意义,甚至会引起大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觉得掌握科学知识仅是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事,对科普的进行反感而远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科技相连,科普活动与生活实际相关,达到科技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

(四)开展的科普活动难度不宜过大,要有可参与性。

科普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它既不同于学校里的教育活动,也不等同于职业教育活动。科普活动的基本特点是: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这种活动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它应该更具有互动参与性。能够动手参与科普活动,让群众在观看中学习科学知识,在动手中了解科学技能,在娱乐中提高科学本领。只有通过亲自参与实践探究,科普受众群体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产生科学兴趣、萌生新的科学想法。群众参与科普活动的方式可以是动手实验、角色扮演、成果分享等多种形式。我校物理学专业师生在科普活动周中准备了一些器材:电池、磁片、导线、激光笔、支架、水槽、热电制冷片、保温泡沫箱等,参与的中小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做弯曲的光线、电磁小火车、制冷小冰箱等实验,都是材料简便、可以动手自己操作的小实验,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在活动中学到了热学、电磁、光学等物理知识,这些孩子很可能将来就走上了科研之路。

猜你喜欢

科普知识科普活动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南京师范大学“科学大篷车”公益科普活动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
科普知识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科普知识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