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方言词汇来源与流变探析
2022-04-17吴贝贝
吴贝贝
(邯郸学院 文史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古语词是现代汉语中仍使用的那部分古代汉语的词语,包括一切文言词、历史词,它们来源于古代汉语。[1]12李如龙先生(1999)方言特征词理论认为:“方言词中有一批在本区普遍存在而在外区没有或比较少见的词语,它们可以像语音特征一样,表现本区的方言特征,故称方言特征词。”[2]158
邯郸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方言内部分歧大,探析其来源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邯郸方言中保留着部分古语词,这些词汇历经时代演变,仍大量被使用。随着新老更替及普通话的推广普及,邯郸方言一些特征词及其特点逐步消失,系统而细致地描写、分析邯郸方言词汇及其特点,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通过对邯郸方言中的古语词进行研究,通过对方言词汇系统的比较,不仅有利于对邯郸本土方言的研究和地方文化的传承,也为我们研究其他方言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线索。
邯郸方言中存在一批反映当地特殊生产活动、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的土语词,它们不仅是当地人民沟通交流的工具,在情感交流方面同样具有不可替代性。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法、历史层次分析法、考证法等对邯郸方言词汇的来源进行探析。参考《广韵》《集韵》等韵书,借助《经籍纂诂》等工具书,查阅古代白话著作中邯郸方言词的使用情况,词义解释以《汉语大词典》所收义项为主,同时参考《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希望以本文为切入点,在对邯郸方言个案的研究中,提高人们对方言词汇语义特点及方言词汇语义差异的认识,了解其来源及流变,帮助人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邯郸方言全貌。
一、邯郸方言概况
就地理位置而言,邯郸方言隶属北方方言;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划分,邯郸方言分属晋语、冀鲁官话、中原官话三区。邯郸东西部跨度很大,西部县市受山西省影响,以晋语为主,永年、涉县、武安、鸡泽、磁县、临漳等属晋语邯邢片磁漳小片;东部基本是官话,北边受北方官话影响,东边受胶辽官话影响,广平、馆陶、邱县、曲周属冀鲁官话石济片聊泰小片;大名、魏县、肥乡、广平属中原官话郑开片。而处于地区中心的邯郸市区则融合了晋语和官话。
由于历史上人民的迁徙、地理的阻隔和语言的接触等原因,邯郸方言中三种成分交错、互相影响,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以及几种方言词语并存的局面,从而导致了邯郸方言特殊的复杂性。本文论及的邯郸方言是这一地区各种方言的总和,各区县方言则称武安话、大名话等。
(一)邯郸方言和普通话词汇上的区别——词义特点
词汇方面,受历史、文化和环境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域、时期的人对事物、动作、性状的指称及指称方式存在着很大差异。邯郸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相比,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1.与普通话有对应的词汇
邯郸方言中有些词的词形与普通话完全相同,但这些同形词意义完全不同或不完全相同。
A.同义异形词(意义与普通话相同,而词形不同)
(1)名词性的
普通话——邯郸方言 普通话——邯郸方言 普通话——邯郸方言
膝盖 波罗盖儿 蜻蜓 蚂螂 麻雀 小虫的
蛐蛐 素织儿 甘蔗 甜疙瘩 昨天 夜儿个
(2)动词性的
普通话——邯郸方言 普通话——邯郸方言 普通话——邯郸方言
喜欢 待见 闭眼 圪挤眼 蹲着 圪蹴
聊天 拉闲呱儿 蜷缩 骨敛 摔跤 扳骨碌儿
(3)形容词性的
普通话——邯郸方言 普通话——邯郸方言 普通话——邯郸方言
勤快 勤谨 狭窄 憋囚 吃亏 背伤
坚强 悍实 合适 吃劲 胆怯 发怵
同义异形词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方面表现尤其明显,富于表现力,经常活跃在人们的口语中。
B.同形异义词(所指对象不同或同一个词在不同地区含义不同)
(1)所指对象不同:疙瘩、老姑
“疙瘩”普通话指物体表面的小鼓包,邯郸西部指饺子、东部指面食,同时可指人脾气固执。“老姑”普通话指排行最小的姑,邯郸东部的馆陶话及晋语区指父母的姑姑。
(2)部分义项相同(词义范围大小不同):磨牙、招呼、饥荒、排场
“磨牙”在邯郸方言中还指小孩之间的争吵,如“这俩小孩就肯磨牙”。“招呼”还有帮忙、照看的意义,如“招呼点儿家里的灶火”,“饥荒”除指灾荒外还表债务。“排场”也可指人的外貌、穿着体面精神,所表义项均大于普通话。
2.与普通话无对应的词汇
这些词表达的含义在普通话中只能用短语或句子来描述,以下为邯郸方言词及对应解释:
垫补(少吃一些食物充饥) 膈应(心里别扭、难受)
闯关、贺关(行酒令) 不对眼(彼此有矛盾)
编排(揭人隐私) 蒙层雨、蒙僧雨、箩面雨(零星小雨)
乌涂(微热的水) 淡话(无内容没意义的话,含骂人意)
这些词在表情达意方面对普通话起到了补充作用。
(二)邯郸方言和普通话词汇上的区别——构词差异
1.重叠式的特点
总体,邯郸方言中叠音词的数量要比普通话更加丰富,重叠形式更加多样,比如,晋语区(武安话、永年话)的一般名词可以重叠,而其他地方一般名词很少有能重叠的,如:大大、妗儿妗儿。
下面以形容词为例说明重叠式的特点:
①AA 儿式形容词:满满儿、高高儿、坦坦儿
②ABB 式形容词(表示程度的加深或对颜色、状态进一步的描述)
平展——平展展 好生——好生生;白——白捻捻 明——明光光
③A 圪BB 式:平圪展展、热圪瘩瘩、慢圪悠悠
④A 不BB 式:直不扭扭、湿不叽叽、酸不唧唧
⑤不A 一A 式:不明一明儿、不甜一甜儿、不香一香儿。表示“一点儿也不”。“不明一明儿”就是一点儿也不明亮的意思,多见于邯郸东部地区。
⑥息 AA 儿式:息低低儿(很低)、息小小儿(很小)。多见于邯郸西部的武安、涉县一带,相当于普通话“很一”,极言其细小轻微。
2.附加式的特点
邯郸方言和普通话一样,词缀分为前缀和后缀两种,但是,用哪些语素做词缀却不尽相同。
常用的前缀有“圪、日、忽”等。如:
圪:圪痂、圪针、圪渣、圪堆、圪蚤 名词类
圪扭、圪拱、圪挠、圪挪、圪晃 动词类
圪腻、圪张、圪铮、圪怯、圪料 形容词类
日:日摆、日坎、日显 动词类
日怪、日脏、日蒙 形容词类
“圪”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构成名词往往包含“小”义,用于动词前表动作缓慢、反复,用于形容词前往往带有贬义色彩,表示不喜欢或厌恶。总体构词能力很强,且多见于中、西部晋语区方言。 “日”可构成动词、形容词,多含贬义。“忽”可构成动词、形容词和拟声词。
常用的后缀有“子、头(头儿)”等。如:
子:夜猫子(猫头鹰)、蚰子(蝈蝈)、妗子(舅母)、高粱秆子
头(头儿):日头儿、盼头儿、想头儿、逛头儿;昏面头、日眼头、缠磨头、啬结头
邯郸方言中后缀“子”的构词能力明显强于普通话,“头”在形容词后构成的名词专指某一类人,含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如“缠磨头”形容胡搅蛮缠的人,“啬结头”指吝啬小气的人。
3.变换式的特点
邯郸方言中有些词与普通话构成语素相同,而在方言中变换了语序,多见于双音节词语。如:
邯郸话——普通话 邯郸话——普通话 邯郸话——普通话
实诚 诚实 嚏喷 喷嚏 熬煎 煎熬
二、表示特殊风俗习惯、居处器用、地理环境的方言词语
方言是地方文化和风俗的活化石。邯郸独特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影响了邯郸百姓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语言以及性格。李如龙先生把这样的特色词汇称为“文化词”,并且按事类和义类分为风物词和习俗词两大类。[2]162比如,武安话将低洼的地方称为‘圪道地’,将小水坑称为‘水圪城儿’,门口的角落称为‘门圪牢儿’,将台阶称为‘圪台的’,将磨碎的玉米称为‘圪糁’,打颤称为‘嗦嗦’,吃便饭称为‘打尖儿’,非常生动形象。“啄花”是武安具有地方特色的刺绣,像鸡啄米一样,绣针噗噗刺向紧绷的布面,呈凸起状,极具浮雕效果,棉绒感极强。
再如,不同地方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差异,邯郸地区面食类食品很多,在方言中得到充分反映,如片儿汤、饸饹面、抿节、面鱼的、金裹银、卤扒面等。“饸饹”是一种利用和好的荞麦面、高粱面放在饸饹床子里挤轧而成的面食。“抿节”利用抿节床将玉米面压成节状的面条,煮熟后捞出加卤搅拌即可食用。“面鱼的”是一种面糊煎饼。“窟垒”是一种具有邯郸特色的农家饭食,旧社会缺粮,人们把野菜、槐花、榆钱等,用少量面粉拌成颗粒状,在锅里放水少许蒸熟,搅拌后蘸酱油、醋、蒜泥食用。其实,“窟垒”也是来自古代食品名称的变异,清人《素食说略》中记载一种食品叫“谷垒”,做法、用料、食法都与今天邯郸人的“窟垒”极为相似。制作“窟垒”时为了防止糊锅,一边蒸煮一边用筷子扎出很多小窟窿帮助散发锅底热气,“窟垒”之名据此产生。
三、邯郸方言词汇中的古语词举例考察
李荣先生说:“语言是历史的产物,父子相传,总保留很多古代的成分。”方言因其发展规律与自身的特点,往往保存了一些古汉语成分与地域文化成分。邯郸方言中留存的古语词生动诙谐,极具地方特色,日常使用频率较高。从语言的角度发掘、分析这些信息,对于了解方言差异,认识该地的历史与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可贵的价值。
对此,我们可以从古代韵书、文学作品等有关著作中查出它们的来源。很多原本认为的“土语”,其实是古代的“雅语”。例如:邯郸有些地区称树根为“树本”,《说文》:“木下曰本”。魏县话、大名话保留了近代白话中的“厢”,构成“这厢”“那厢”两个方位词,如“头朝这厢”“头朝那厢”。邯郸县有个“酒务楼村”,历史上曾是赵酒的产地,当地俗称“酒惑的”,实为“酒镬”,指的是古代制酒的大锅,“镬”是一个典型的古语词。武安话中,“骀”字仍时有运用,表示“愚笨、迟钝”等义,如“骀人、骀事”。查“骀”字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所为贵骥者,为其一日千里也;旬日取之,与驽骀同。”“骀”指劣马,比喻资质平庸的人。武安话中的“骀”字,显然是古代“骀”意的流传和保留。
查阅《邯郸县志》,我们发现,目前仅在邯郸县方言中留存的古语词就有24 个。王锡丽(2019)《邯郸方言中的古语词》认为,古语词在邯郸方言中的留存方式有两种:一是作为单纯词使用的古语词,二是在合成词中用作词根或词缀的古语词。下面,本文将对邯郸方言中留存的古语词进行举例说明。
(一)古代典籍中的邯郸方言词
1.《广韵》《集韵》中的邯郸方言词
凡所考释的字,先列字,用国际音标注明方言读法,再释义并举例说明具体用法,最后写出古韵书的音、义,以古语词的韵母为序进行排列,先阴声韵,再阳声韵,后入声韵。
(1)劙【li53】割,刺。 例:~了一块肉。
《广韵》平声支韵吕支切:“分破也。”[3]11《方言》卷十三:“解也。”《荀子·强国》:“则~盘盂。”杨倞注:“~,割也。”
(2)攲【tɕi31】用筷子夹饭菜。 例:~菜。
《广韵》平声支韵居宜切:“箸取物也。”[3]11《说文·支部》:“持去也。”王筠《说文句读》引《通俗文》:“以箸取物曰~。”
(3)褿【ts‘au53】衣服脏。 例:耐~耐脏。
与“蚀”组成“蚀褿”一词,义为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衣服放在一起洗,颜色互相侵蚀污染。
《集韵》平声豪韵财劳切:“一曰衣失浣”。
(4)搲【va31】用瓢、碗、升等工具舀取。 例:~面。
《集韵》上声马韵乌瓦切:“吴俗谓手爬物曰~。” 按,中古“爬”有搔抓义,《广韵》平声麻韵:“爬,搔也。”[3]48
(5)谇【suəi213】抱怨责备。 例:别~了。
《集韵》去声曷韵虽遂切:“让也。” “让”,古义为责备。《广韵》去声漾韵:“让,责让。”[3]123
(6)搉【kʰ uə31】击打。 例:不要拿棍子~枣。
《广韵》入声觉韵苦角切:“搉,击也。”[3]137
(7)攋【la21】
今作“拉”。意义为:抚摸,使衣物、纸张平整。 例:你把衣服拔~一下,要不然不好看。
《广韵》入声曷韵卢达切:“拔攋,手披也。”[3]142
(8)燍气【sʅ31tɕ’i213】食物腐败,馊了。 例:饭~了。
查“燍”于《广韵》:平声支韵息移切:“火焦臭也。”[3]11《五方元音》地韵系母平声:“饭集臭也。”
(9)涿落儿【tuəʔ43luʌr43】眼泪向下落的样子。 例:眼泪~~往下掉。
涿,《集韵》入声屋韵都木切:“流下滴。”
(10)矆睒【xuo51ʂan214】
邯郸人把闪电称作“忽闪”,其实应作“矆睒”,“矆”亦作“䂄”,《广韵》入声药韵:䂄,大视貌。《广韵》平声谈韵:睒,暂见。清翟灏《通俗编》:“俗称电光之疾,本无定字,或‘霍闪’似不如‘矆睒’古雅。”
以上,1-7 例是作为单纯词使用的古语词释例,8-10 为在合成词中用作词根的古语词释例。
2.古代白话著作中的邯郸方言词
这些词语见于古代文献或元明清小说等白话文学作品。每条列出邯郸方言词语,再注方音,加以解释,附白话著作例句。
(1)巴巴【Pa21Pa30】(贬)说。
例:适才胡挠胡抓的做了两碗菜,已是完了一天的大事,且找个人去~~瞎话。(《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二十四回)
(2)搭剌【ta21la30】亦作“搭喇”,下垂。例:
(3)毛草【mau24ts‘au52】慌张,沉不住气。
例:邓九公便道:“老弟!你可别硬作呀!不是我~,他那脾气性子,可真累赘!“(《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
(4)磨牙斗嘴【mo24nia24tou44tsuei52】耍嘴皮子,吵闹。
例:沿门子~,谁知他别有安排。(《聊斋俚曲集· 增补幸运曲》第十六回)
(5)衲【na21】缝。
例:戴一顶十花九裂遮尘帽,穿一件千补百~藏形袄。(元·无名氏《醉太平·叹子弟》)
(6)谝谝【p‘i52p‘i30】炫耀。
例:这贼人夸他的汗巾子,我也有条汗巾子,拿出来~罢。(《聊斋俚曲集· 增补幸运曲》第九回)
(7)塌【t‘a21】亦作‘搨’,同‘溻’,汗水浸透衣物。
例:(看那陈师娘)穿着汗~透的衫裤,青夏布上雪白的铺着一层虮虱,床上龌龌龊龊,差不多些象狗窝。(《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二回)
(8)眼眨毛【ȵi52tsa21mau24】即睫毛。
例:是我把右手带住马,左手揪著他~,顺手牵羊一般牵他回来了。(元·尚仲贤《单鞭夺槊》)
(二)仍在使用的古语词——以武安话为例
从方言分区看,武安话属于晋语区邯邢片,口语中存在大量发音没有变化的古语词。举例如下(前为武安话,后为释义):
1.蓦地——立刻,马上。例:刚吃了一片药,蓦地就不疼了。
2.裼拍的脚——光着脚,不穿鞋袜。‘裼’从古语‘跣’演变而来,二者古音相同。《说文》:跣,足亲地也。跣脚,可读作“裼脚”。武安话中还有“裼脊梁”,就是光着脊梁的意思。
3.相——相看,观看。武安话有“相媳妇、相女婿”一说,即男女适婚青年经人介绍初次见面。若满意叫“相中”,不满意,叫“相不中”。挑选物件也用这个词。
4.嬲缠、嬲眼、圪嬲——纠缠不休。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若嬲之不置,不过欲为官得人,以益时用耳。”“嬲”即为纠缠之意。武安方言中的这三个词,文言色彩非常明显。
5.动词或形容词+煞——程度非常深。如:急煞、饿煞、冷煞、使煞。
其他具有文言色彩的口语词或口语搭配(前为武安话,后为释义):
被屈—受委屈 勤谨—勤俭 怠—慢待 鸦没静悄—安静
近觑—近视 杀戏—散伙 敌家—对头 单故—故意
癔怔—呆、不清醒 结记—惦念 抽寻—寻找 背时—倒霉
结瘀—受心病 打卯—报到 诮贬—批评 尅薄人—欺负人
这些方言词口语化强,表现力强,生命力强,因而在人们的语言中保留至今,经久不衰。
四、邯郸方言沿用古语词特征分析
以上,通过对邯郸方言古语词的释例分析,可以发现,留存的古语词具有以下特征:
从历史分期看,邯郸方言中沿用的古语词,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古和近代时期,少部分来自上古时期。
从音节数量看,沿用的古语词,单音节词数量少,大多数为双音词,还有个别三音词,由此可以看出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趋势。
从词性看,名词占据大部分,包括事物类、人物称谓及时间名词。
从历史层次看,邯郸方言的古语词多反映了元代的白话词语。
从词形与词义的演化来看,大多数的古语词完整保留了古语词的词形与词义,少部分发生了变化。从词的构成方式看,单音词、单纯词的方言差异少,加缀词、叠音词或合成词则方言差异多。从词义的发展变化来看,大多数的词义保留完整,也有部分词的词义发生了变化,包括词义相对古文献所用词义减少,词义范围扩大等。这些方言词部分也见于外区方言。
五、对近代汉语内容的保留及语言接触
从上面列举的邯郸方言吸收古语词的种种方式,可以了解邯郸方言对于古语词的继承性。此外,邯郸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也保留了一部分近代汉语的内容。比如,邯郸方言中与普通话“来着”相当的是“来”,如魏县话:“我头几天去来,这两天没去。”近代汉语中,“来”的这种用法是大量存在的,如:“父母在时,家法名声好来。”(《奎章阁丛书·老乞大谚解》)
词汇方面,例如:“情受”表承受,继承,流行于大名、魏县一带。关汉卿 《单刀会》第四折:“俺哥哥合情受汉家基业,则你这东吴国的孙权和俺刘家却是甚枝叶?”精:魏县话里用于表示“没穿衣服”意思时仍可独立成词。《西游记》第九十五回“假合真形擒玉兔”:“那些妃子有胆大的,把那衣服钗环拿与皇后看了,道:‘这是公主穿的,戴的,今都丢下,精着身子,与那和尚在天上争打,必定是个妖邪。’”
邯郸方言中保留的这些近代汉语的内容,有的是较直接的保留,基本上留存了该内容在近代汉语中的原来面貌,表示动态的“来”就是这样,有的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另外,邯郸地处四省交界处,在语言上必然会受到外来移民的影响。邯郸各区县中,除大名、魏县属中原官话,馆陶、邱县属冀鲁官话外,近80%的区域属于晋语区。涉县人仍然把人的脑袋叫作“得脑”,永年人把圆白菜叫作“茴子白”,这都和山西洪洞县及周边的晋中方言一致,反映了明代初期的大移民运动中,山西移民把古代的家乡方言带入邯郸并使其在这里世代流传下来的史实。
结 语
邯郸方言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从历史角度看,邯郸方言沿着汉语的历史演进不断变化;从地理角度看,邯郸方言受到所处地域多种文化交融的影响。邯郸方言词汇不但丰富,而且内部的差异较大,其表现也很复杂。
首先,邯郸方言词汇源远流长。通过将方言词汇与古代字书、韵书、白话著作中的本义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探寻邯郸方言词汇表达某种意义的历时依据,为了解邯郸方言全貌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其次,大量的方言词汇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越是常用的口语用词方言差异越大。在指称较复杂的含义或具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概念方面,体现出了鲜明的差异性。与其他方言相比,单音词、单纯词方言差异少,加缀词、叠音词或合成词方言差异多。
再次,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都密切相连,邯郸方言中的一部分词语展示了邯郸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心理。
我们认为,一方面,方言词汇的资料空前丰富,另一方面,大量的邯郸方言的口语材料亟需整理,需要从语音、意义、用法方面对这些词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分析,进行横向的共时比较研究。
希望本文可以为人们客观认识邯郸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和加强邯郸方言词汇的古今联系,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邯郸方言的全貌起到积极作用。